立方星,這麼小也叫衛星?(科技大觀)

2021-01-08 人民網

  日前,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按計劃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完成分離,並擇機釋放立方體衛星(簡稱立方星)。近期,歐洲航天局也著手開發立方星探月項目。什麼是立方星?為什麼人們現在熱衷於「派」它上天?

  隨著微電子、微機械、納米等技術的發展和衛星設計思想的創新,衛星正變得越來越小。按重量劃分,500至1000千克的為小型衛星;100至500千克的叫微小衛星;10至100千克的是微型衛星;1至10千克的叫納衛星;0.1至1千克的叫皮衛星;重量小於0.1千克的叫飛衛星。1999年,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湯姆·肯尼對皮衛星提出了一種新概念——立方星,其重量為1千克,體積為10釐米×10釐米×10釐米 (也叫1U)。由若干顆立方星(若干個U)可以組成立方體納衛星。此後,這兩種小衛星得到了飛速發展。

  立方星或立方體納衛星可廣泛用於通信廣播、對地觀測、科技試驗等各個領域。目前,世界上有多家研究機構與企業在專門研製、生產和供應標準化、模塊化的立方星。僅幾年時間,立方星就已從創新概念、系統設計、技術實現、飛行實驗發展到具體空間應用,發射數量也快速攀升。不少國家通過立方星圓了「航天夢」。2013年,厄瓜多和秘魯成功發射自主研製的立方體納衛星,實現了本國首顆衛星的突破。

  立方星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發射方式增多,與其低成本密不可分。與建造成本動輒上億美元的傳統大衛星相比,立方星的成本可謂滄海一粟。目前,「一箭多星」發射已成為立方星發射的主流方式。今年,印度創造了「1箭104星」的世界紀錄,其中大多數是立方星或立方體納衛星。此種發射方式大大提高了發射利用率,降低了單星發射成本和進入太空的門檻,活躍了商業發射市場。

  另外,立方星還可通過國際空間站機械臂附加的小衛星釋放裝置到太空。從國際空間站上釋放的立方星振動更小,有助於降低設計難度和生產成本,並可充分利用有人參與的優勢,在站上進行測試和一定程度的維修,甚至根據需求進行組裝。

  在立方星基礎上還出現了手機衛星。所謂手機衛星就是以立方星為衛星平臺,用智慧型手機進行控制的新型衛星。2013年2月,英國薩瑞衛星公司研製的全球第一顆智慧型手機衛星升空。它是一個3U的立方體納衛星,除了太陽能電池板和推進系統外,它具有傳統衛星的所有部件和功能,是全球第一個採用3D列印零件進入太空的太空飛行器。

  隨著小衛星技術的日新月異,小衛星產業也逐漸成為世界航天活動高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和重要發展領域,正孕育著未來航天發展的重大變革。但是,由於立方星壽命短、數量多,會產生較多空間垃圾,這也成為當前有關機構著力應對的問題。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10日 22 版)

(責編:馮粒、袁勃)

深度閱讀

「人類命運共同體」必然贏得認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有雙重基本內涵。其一,它是中國的世界觀,反映了中國對當今世界的看法和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把握。其二,它反映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從「實然」即客觀現實看,當今世界越來越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中國與外部世界愈發密不可分、榮損與共,聯動加強。這一中國方案對構建當代新型國際關係意義重大。【詳細】

中文成美國居民第二常用外語美國24/7華爾街網站近日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在美國居民最經常使用的外語中,中文位居西班牙語之後,排名第二。美國有超過4000萬西班牙裔人口,西班牙語在各州幾乎都是居民最常使用的外語,經常講中文的人口有210萬,位於次席。此外,他加祿語、越南語、法語、阿拉伯語和韓語的經常使用人口也超過100萬。【詳細】

相關焦點

  • 科普 | 立方星,這麼小也叫衛星?
    什麼是立方星?為什麼人們現在熱衷於「派」它上天?隨著微電子、微機械、納米等技術的發展和衛星設計思想的創新,衛星正變得越來越小。按重量劃分,500至1000千克的為小型衛星;100至500千克的叫微小衛星;10至100千克的是微型衛星;1至10千克的叫納衛星;0.1至1千克的叫皮衛星;重量小於0.1千克的叫飛衛星。
  • 立方星登場!時空道宇衛星家族再添一員
    除對地觀測領域外,2018年,兩顆叫「MarCO」的6U立方星與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同行,為「洞察」號探測器著陸時提供中繼服務,敲開了立方星深空探測應用的大門,立方星的應用領域進一步拓展。(圖片來自網絡)隨著電子晶片集成化程度及處理能力的提升,立方星這樣的小身材亦具備了發揮大能量的基礎
  • 立方星:濃縮的都是精華
    它們進一步可以細分為:「小衛星」(small satellite),重100~1000千克;「微衛星」(microsatellite),重10~100千克;「納衛星」(nanosatellite),重1~10千克;「皮衛星」(picosatellite),重0.1~1千克;「飛衛星」(femtosatellite),重<0.1
  • 世界首顆12U「立方星」——翱翔之星成功應用 中國將參與衛星標準制定
    未來,立方星設計的部分國際標準將由中國科學家制定。26日,搭載長徵七號升空的世界首顆12U立方星(翱翔之星)向地面傳送數據,並被成功接收。這是世界上首次亮相的12U立方星,也是世界首次開展在軌自然偏振光導航技術驗證。立方星,是一種採用國際通用標準的低成本微小衛星。
  • 潮科技|立方星——深空探測的新利器
    1999年,史丹福大學與加州理工大學聯合提出「立方星設計標準規範」(CDS),正式明確了立方星的定義和標準:立方星是採用邊長為10釐米的立方體構型(1個單元,即1U),質量不超過1.33千克的納衛星;立方星結構可按任務需求沿橫縱軸擴展單元數目,形成結構和功能更複雜的2U、3U、6U,甚至12U及以上。
  • 長徵7號立新功:世界首顆12U立方星成功應用
    26日,搭載長徵七號升空的世界首顆12U立方星(翱翔之星)向地面傳送數據,並被成功接收。這是世界上首次亮相的12U立方星,也是世界首次開展在軌自然偏振光導航技術驗證。立方星,是一種採用國際通用標準的低成本微小衛星。
  • 「攢」一顆衛星上天去
    所謂立方星,是一種採用國際通用標準的低成本微小衛星。1U立方星的體積為10釐米×10釐米×10釐米,在此基礎上,你可以用標準化、模塊化的組件擴展出2U、3U等個頭大小不同的立方星。 「立方星擁有非常好的通用標準,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研製立方星。」「翱翔之星」有效載荷系統負責人黃河博士介紹,目前立方星已成為微小衛星發展的重要方向。
  • 科技之光」第十講——立方體衛星:源自大學生的衛星技術與應用
    科技之光」講座,帶領同學們全方面了解微小衛星、尤其是立方體衛星領域的技術沿革與前沿動態。近年來,隨著材料、集成電路等領域技術的成熟,各國製造、發射的立方星數量越來越多。2014年,立方星被《Science》雜誌評為2014年的十大科學突破之一。隨後,吳教授介紹了立方星所涉及到的幾個主要模塊。
  • 創投觀察 | 商業航天火了,「立方星」要涼了嗎?
    分享人:36氪資深分析師張達背景介紹:立方星:小衛星的一類分支,體積較小,一般規格有 1U、3U、6U 與 12U,這裡的單位 U 指的10cm X 10cm X10cm。如上文所述,立方星是小衛星的一個分支,分類依據為其規格,特點是成本低(百萬元人民幣左右)、模塊標準化。而試驗星與業務星的分類標準是由其研發階段和業務階段作為評判依據,處於研發試驗階段的衛星為試驗星,研發完畢,開始展開實際業務的衛星為業務星。因此立方星也可以是業務星,比如 Planet 帶遙感載荷的數百顆立方星。
  • 新加坡科學家用立方星演示量子糾纏,向全球量子通信網絡邁進
    創新就在中國科學家宣布用「墨子號」衛星實現基於量子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後10天,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領導的科研團隊成功在立方星(CubeSat)上實現了量子糾纏。這項研究的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光學學會著名學術期刊《Optica》上。儘管只是做到了量子糾纏這第一步,還沒有產生量子密碼,但是這種小體積、低成本的設備仍然備受關注。
  • 小小立方星也能做大科學——以美國立方星科學探索的實踐為例
    目前,太空飛行器正朝著越來越大和越來越小的兩個方向發展,即一方面研製綜合型、高功率的大型衛星,如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將於2020年之後發射的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JWST),質量為6.2噸,主反射鏡口徑達到6.5米;另一方面研製質量輕、微型化的小型衛星。其中,立方星是採用國際通用標準的微納衛星,以U為單位,1U體積為10cm×10cm×10cm,1U重量一般不超過1.33kg。
  • 西工大研製的世界首顆12U立方星搭載長徵七號發射成功
    「翱翔之星」是國際上首顆12U立方星,是西北工業大學自主研製的第一顆微小衛星,主要任務是開展地球大氣層外光學偏振模式測量,為偏振導航技術的研究提供數據支撐。未來該系列衛星還可應用於伴飛巡視、對地遙感、數據中繼等領域。這次上天的「翱翔之星」重量大約10公斤,運行於350千米近地軌道,在軌壽命約為3個月。
  • 量子技術又「上天」:新加坡用2.6公斤立方星演示量子糾纏
    就在中國科學家宣布用「墨子號」衛星實現基於量子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後10天,一個新加坡團隊報告在立方星上實現了量子糾纏。雖然只是做到了量子糾纏這第一步,還沒有產生量子密碼,但這種小體積、低成本的設備具有吸引力。要知道,「墨子號」高度1.7米,重約640公斤。而這顆立方星不到2.6公斤,比鞋盒還小。
  • 今天,7顆「瓢蟲」小衛星成功發射
    中青在線北京12月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今天12時1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沙特-5A/5B衛星發射升空,搭載發射的10顆小衛星,也均進入預定軌道。這其中就有7顆「瓢蟲」小衛星,該系列衛星完成在軌測試後,有望開啟「星座物聯網」驗證。
  • 為了探測小行星上的鑽石,這些高校決定眾籌一個微納衛星
    舉個例子,2018年發射了一顆叫BEPICOLOMBO的衛星去看水星,研製了20多年,花了30多億歐元,有4噸重。 一直發這麼大的衛星,我們壓力很大。那怎麼辦? 可以做一些小號的衛星去探測,所以我現在的研究方向,就是用這種微納衛星做探測。 什麼是微納衛星?
  • 衛星集群系統的應用現狀與發展動態
    【摘要】目前,小衛星發展非常之快,其研究備受世界各國高校的關注,甚至拓展到高中生的科技創新競賽中。小衛星集群的概念在國際航天領域得到廣泛關注,其發射過程已經從過去的搭載發射轉化為共享發射。
  • 中國航天科技再次令世界刮目相看:天舟飛船成功釋放微型立方衛星
    微小型立方衛星大小只有10釐米2017年8月1日,此前發射的中國首艘「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成功在軌釋放一顆立方星,隨即地面成功捕獲立方星。本次試驗是中國首次通過飛船系統採用在軌儲存方式釋放立方星,為後續空間站開展微納衛星部署發射及在軌服務奠定了技術基礎。本次在軌釋放的立方星於今年4月20日隨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已在軌儲存104天,該星的主要任務是開展相關航天新技術試驗驗證。
  • "立方108"衛星計劃啟動:發射108顆衛星進行氣象監測
    網易科技訊,首屆中國航天大會•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4月23日在哈爾濱拉開帷幕,北京未來宇航空間技術研究院聯合創始人牛旼在大會上發布了「立方108」衛星計劃。未來宇航研究院聯合創始人牛旼據了解,「立方108」衛星計劃是聯合國內外百所高校院所,共同發射108顆立方星,進行全球氣象監測,同時服務一帶一路國家,實現北鬥導航天基增強。
  • 吉利時空道宇迷你衛星開售,1000 萬元全球包郵!
    IT之家6月17日消息 近期,吉利宣布時空道宇衛星家族新成員立方體衛星GeeSAT-10(01)星面向市場售賣,售價1000萬元,這顆價值千萬的立方星在衛星家族譜系裡屬於微納衛星,採用了通用化、模塊化、標準化的設計理念,具有研製成本低、功能密度大、技術成熟度高、研製周期短的特點。
  • 清華用商業小衛星填補留白40多年的領域 登上自然子刊封面
    原標題:清華用商業小衛星填補留白40多年的領域,登上自然子刊封面   1975年,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帶著X射線偏振探測任務的衛星由NASA發射升空,對蟹狀星雲的探測結果令人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