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科技再次令世界刮目相看:天舟飛船成功釋放微型立方衛星

2021-01-08 迷彩先生

二十一世紀的常規戰爭來自於海上和天空,信息化條件下的作戰環境已經早已延伸到地球之外,「海陸空-三位一體」作戰理念被進行了新的詮釋,蘇聯率先將彈道飛彈送到了太空、美國隨後搞出全球首個定位系統GPS,這套系統目前仍然是很多國家廣泛使用在軍用和民用領域的主要基礎,但這對於國防建設來說將是一個巨大漏洞,戰時美軍可以從本土對敵對國家進行信息截取和監聽,甚至能夠直接掐斷通訊定位系統。這也成為中國一直長期堅持發展航天科技的主要原因。

微小型立方衛星大小只有10釐米

2017年8月1日,此前發射的中國首艘「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成功在軌釋放一顆立方星,隨即地面成功捕獲立方星。本次試驗是中國首次通過飛船系統採用在軌儲存方式釋放立方星,為後續空間站開展微納衛星部署發射及在軌服務奠定了技術基礎。本次在軌釋放的立方星於今年4月20日隨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已在軌儲存104天,該星的主要任務是開展相關航天新技術試驗驗證。

共軌反衛星技術是指使用「裝備有諸如爆炸裝藥,破碎裝置,動能武器,雷射,射頻武器,幹擾器或機械臂等武器的衛星」,在太空中接近敵方衛星等太空飛行器,實施幹擾、破壞、摧毀、綁架等作戰行動。太空飛行器釋放小衛星技術在原理上與發射太空武器相通,因此這對於發展共軌反衛星技術能力意義重大。

中國將實現天空燃料加補技術

外層空間作戰武器主要分為以下幾種:軌道轟炸武器、反衛星武器、定向能武器、電磁軌道炮和載人航天兵器等。這些武器作戰技術水平都非常高,美國曾早在70年代中期以前就已經研製過第一代反衛星飛彈,1978年又研製了由F-15戰鬥機發射的小型反衛星飛彈,前蘇聯也進行過20多次反衛星飛彈的試驗,因此用地基、海基和空基飛彈反衛星技術已臻成熟,90年代便可部署使用。

一個月之前中國航天面臨史上最驚險的一段時間,2017年6月19日0時11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中星9A衛星,因運載火箭發生異常未能進入預定軌道,但靠自帶的燃料獨自在太空中「徒步」行進,爬升2萬多公裡,於7月5日成功定點,完成了一次長達16天的「太空自救」,堪稱中國「星堅強」。美國空軍首席科學家格雷格·扎卡裡亞斯公開表示對中國航天科技發展格外關心,他指出這一次中國與美國同步研發這些太空技術很難得到來自俄羅斯或者其他國家的技術,這種技術難度非常高的技術很可能是中國自己的技術人員研究出來,未來太空作戰中國已經做好了準備。

中國航天高速發展為太空武器助力

一般來說,如果火箭發生故障導致沒有把衛星進入預定的軌道,如果火箭提供的速度增量偏差值小於衛星自身攜帶燃料的速度增量,那麼通過衛星自身的變軌發動機,還是能夠通過多次變軌,最終把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的。只是這樣會消耗大量衛星原本留於維持軌道用的燃料,從而導致衛星壽命大打折扣。也就是說,如果中星9號衛星原設計壽命是15年的話,經過這10次變軌,已經剩下不到5年了。對此有專家就指出,中國後期可能會對這類衛星進行太空燃料加補,該向技術在國際上都是十分困難的,而此次天舟一號作為一艘補給飛船成功釋放立方衛星對該項目具有重大意義。同時也從從側面印證了中國的共軌反衛星技術能力正在穩步發展。

反衛星武器已然成為21世紀大國角逐的焦點

在外層空間的戰爭往往會比陸地上的戰爭來的突然而又無聲,中國從改革開放之後大力發展航空航天事業,目前我們的基礎衛星、商業衛星、氣象衛星和定位衛星數量也已經達到一定的基數,這依託於我們高效的火箭發射技術,就連國外很多國家也是用中國火箭完成「衛星夢」。軍事專家指出,現代戰爭不僅僅是雙方武力的對抗,更是在信息的獲取、傳輸、控制和利用上的較量。現代局部戰爭的實踐證明:太空平臺,尤其是衛星在戰爭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已經與空中、地面和海上作戰平臺融為一體,成為網絡中心戰的核心環節。正如美空軍航天司令部所稱,美軍在21世紀對航天能力的依賴與在19世紀和20世紀對電能和石油的依賴一樣重要。

面對正在快速崛起的中國,中國航天科技發展舉世矚目,中國正在從陸地走向海洋、從地面走向太空、從傳統走向信息化和現代化,中國有能力在面對未來太空發生的軍事衝突的準備,發展航天科技成為未來太空反制的關鍵。

相關焦點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中國航天飛船都在這裡
    中國航天將進入空間站時代,這些年伴隨中國航天的發展,除了無數航天人的砥礪前行,精心專研,還有這些飛船。神舟三號在軌運行7天,各系統工作正常,運行狀態良好,完成了預定的全部科學實驗和探測任務,取得了圓滿成功。這次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進展,為把中國的航天員送上太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等通過出廠評審
    近日,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空間應用系統核心艙任務分別順利通過載人航天工程主管部門組織的出廠評審。目前,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已完成各項研製、生產和測試工作,研製過程技術狀態和質量受控,系統間接口匹配協調,風險識別及控制措施有效,各項功能性能滿足工程總體要求;空間應用系統核心艙任務產品完成了正樣研製,技術狀態受控,系統間接口協調,科學實驗地面研究與匹配試驗順利。評審委員會對兩型飛行器以及空間應用系統核心艙任務研製總結報告進行了認真審議,一致同意產品出廠。
  • 立方星,這麼小也叫衛星?(科技大觀)
    日前,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按計劃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完成分離,並擇機釋放立方體衛星(簡稱立方星)。近期,歐洲航天局也著手開發立方星探月項目。什麼是立方星?為什麼人們現在熱衷於「派」它上天?
  • 中公知識課堂-國考行測-中國航空航天大事記
    2016年4月24日是首個中國航天日,從兩彈一星到返回式衛星,我國載人航天和空間探索技術不斷突破,科普中國帶你回顧中國航天發展史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令中國成為第三個有能力把太空人送上太空的國家
  • 中國航天授權的拼插式積木,長徵五號火箭、天問火星探測器、天舟飛船,細節還原度超高,孩子要尖叫了!
    3、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中國首個貨運飛船如果說載人飛船是天地往返的載人工具,那麼貨運飛船就是天地間運貨的工具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於2017年4月20日19時41分35秒在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由長徵七號遙二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並於4月27日成功完成與天宮二號的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這標誌天舟一號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常識判斷|科技常識——中國航天發展歷程
    (8)2016年10月17號「神舟十一號」飛船由「長徵二號」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9)2016年10月19號「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飛船自動交會對接成功。
  • 新飛船+新火箭 中國航天邁向「四月突破」
    「神舟」「天舟」:經典品牌功勳卓著提起中國的宇宙飛船,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神舟」和「天舟」。是的,它們經過多年磨礪,已經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的兩大品牌,為中國航天事業立下汗馬功勞。
  • ​神舟十二號、天舟二號、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空間站有新進展
    記者從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了解到,疫情期間,五院載人航天總體部發起「衝鋒舟」行動,確保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空間站、神舟十二號、天舟二號等型號任務順利進行並取得新進展
  • 對話天舟一號總設計師白明生:中國空間站未來將會一家獨大
    央視財經《對話》欄目錄製現場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之後,開始了東方紅二號、東方紅二號甲、東方紅三號等多顆通信衛星的研製工作,正式開始了中國進行載人航天研究。1992年9月中央決策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並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 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通過出廠評審_新聞中心...
    中新社北京1月14日電 (郭超凱)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14日消息,近日,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空間應用系統核心艙任務分別順利通過載人航天工程主管部門組織的出廠評審。按照空間站建造任務規劃,今明兩年中國將接續實施11次飛行任務,包括3次空間站艙段發射、4次貨運飛船以及4次載人飛船發射,於2022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實現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三步的任務目標。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空間應用系統核心艙任務等主要系統完成出廠評審,標誌著空間站建造即將轉入任務實施階段。
  • 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等通過出廠評審
    新京報快訊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消息,近日,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空間應用系統核心艙任務分別順利通過載人航天工程主管部門組織的出廠評審。目前,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已完成各項研製、生產和測試工作,研製過程技術狀態和質量受控,系統間接口匹配協調,風險識別及控制措施有效,各項功能性能滿足工程總體要求;空間應用系統核心艙任務產品完成了正樣研製,技術狀態受控,系統間接口協調,科學實驗地面研究與匹配試驗順利。
  • 神舟十二號、天舟二號、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空間站有新進展
    記者從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了解到,疫情期間,五院載人航天總體部發起「衝鋒舟」行動,確保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空間站、神舟十二號、天舟二號等型號任務順利進行並取得新進展。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發射場工作與飛控工作有序推進。近日,試驗船的飛控試驗隊已經進駐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開啟了全封閉工作模式,並將一直持續到任務結束。據媒體前幾日報導,該試驗船已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完成測試工作,後續將由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進行發射。
  • 「神舟飛船之父」來深大了!近距離分享中國「逐夢航天」的故事!
    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戚發軔,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載人航天總體部研究員、「天舟」貨運飛船系統總設計師白明生,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委員王定健,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自動武器專業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馮葳四位航空航天和國防領域的大咖在深圳大學匯星樓報告廳為200多名深大師生獻上了精彩的主題講座。
  • 【2017年】「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對接
    2016年4月22日 世界首個通過這是繼ACP1000之後,中核集團又一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通過IAEA反應堆通用設計審查,這也是我國自主小堆技術首次面向國際同行審查,標誌著中核集團自主設計、自主研發的多用途模塊化小型反應堆ACP100成為世界上首個通過IAEA安全審查的小堆技術,是全世界小堆發展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發射成功 關鍵部件煙臺造
    齊魯網煙臺4月21日訊(記者 張斐斐 姜燕 )昨晚,我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七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 天舟一號發射成功全程!(附震撼視頻)
    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發射天舟飛船與長徵七號首次組合發射長徵七號首次挑戰「零窗口」發射成功央視新媒體獨家鏡頭 距離發射塔架30米手機機位  4月20日19時41分,搭載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的長徵七號遙二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約596秒後,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
  • 「胖五」新成員搭載新一代飛船首飛成功,開啟中國航天「超級模式...
    而在貨運飛船方面,天舟系列飛船也於 2017 年 4 月上天,不僅試驗了自動交會對接,還突破了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這對未來建設載人空間站至關重要。儘管如此,在與美國新一代載人飛船相比,中國的飛船設計和能力依然顯得有些老舊。如今美國和俄羅斯的飛船已經進一步專項追求返回艙的重複使用,以降低成本,同時貨運飛船也需要具備從空間站將貨物帶回地球的下行能力。
  • 中國航天四十年 那些令人難忘的飛天時刻
    例如,我國於2015年12月研發的「悟空號」暗物質探測衛星,2017年6月發射的「墨子號」量子衛星,它們代表著中國尖端科技的最高水平,為中國航天塗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中國航天人創造的奇蹟令世界刮目相看。
  • 聯想|用中國智慧開局 讓世界「刮目相看」
    剛剛過去的2020註定是一段無法被忘卻的記憶這一年,我們奮力抗擊疫情勤勞勇敢、團結一心的中國人再次令世界「刮目相看」回望過去在無數個關鍵的歷史時刻曾經「赤手空拳」的中國人一次次摘下懸崖上的花舉起勝利的旗幟面對未來手握智慧與勇氣
  • 成功返回!新一代飛船開啟載人航天新篇章,向世界一流前行
    5月8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抓總研製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返回艙成功降落在酒泉東風回收著陸場預定區域,這標誌著試驗船飛行試驗任務圓滿成功,也意味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開啟了新的篇章。新一代載人飛船尺寸更大、功能更多、更加智能自主,並採用可重複使用技術中國載人飛船技術從跟跑到並跑載人航天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科技實力,能夠促進多學科、多技術領域的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