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瀏覽鑽石相關資訊的時候看到一條「人工合成鑽石與天然鑽石完全沒有區別,天然鑽石根本就是智商稅!」的內容。我「啪」一下就點進去了,很快啊!
然後金匠看完就笑了笑,隨之有了這篇文章。
合成鑽石與天然鑽石究竟有什麼區別呢?且慢慢往下看。
形成過程不同
天然鑽石的成因天然鑽石的形成分為兩類,一類是地幔深處形成後被巖漿巖帶到地表的鑽石,另一類是隕石撞擊形成的多晶金剛石。
1)地幔
地球上絕大多數天然鑽石來自地下150-250km深處——天然有著高溫高壓環境的上地幔——它們多形成於33億年前及12~17億年這兩個時期,經過巖漿活動被帶到地表,後再火山巖筒中被人類找到。
另外,在壓強和溫度合適的情況下,地殼深處、俯衝帶、過渡帶、下地幔裡也可能形成一些鑽石,不過產量很少、質量也不好。
2)小天體撞擊
小天體撞擊過程中產生瞬時高溫高壓,可以迅速將地表碳元素變成金剛石。俄羅斯有名的波皮蓋金剛石礦就是隕擊形成的礦藏。不過,撞擊形成的天然鑽石大多顆粒較小,質量也達不到商業價值的觀賞水平,只能作用工業鑽石。
合成鑽石製造法合成鑽石主流製造法目前分為兩種,一種是高溫高壓法(HTHP),另一種是化學氣相沉積法(CVD)。
1)HTHP法
即在高溫高壓下模擬鑽石自然生長的條件,將鑽石的同素異形體石墨進行結構改變,形成合成鑽石。
這種工藝一般需要10GPa、3000℃以上的壓力和溫度。如果有金屬催化劑(Fe、Ni、Co、Mn等及它們的合金)的參與,石墨相變為鑽石所需的條件可大幅降低,通常需要的壓力為5.4GPa溫度為1400℃。
2)CVD法
是一種在高溫低壓條件下,將碳從含碳混合氣體沉積成鑽石基體的合成方法。具體化學方法有微波等離子法、熱絲法等。
其中MPCVD(微波等離子氣體化學氣相沉積法)是現階段合成單晶鑽石的研究熱點。這種方法是在一定帶電環境下將甲烷等氣體打散,讓其中的碳元素落在金剛石鐘晶上,然後一層層加厚。
晶體形態不同
天然鑽石會長成單晶形態(以八面體為主)或聚晶或集合體的形態。
HTHP法合成出的鑽石發育晶面以面為主,最終形成的多是立方體形態;而CVD法的形成過程是碳原子一層層落到鍾晶上,所以合成出來的鑽石多呈板狀,沒有固定的晶體形態。
主要成分一致,但雜質有區別
天然鑽石與合成鑽石主要成分都是碳,天然鑽石還含氮、氫、硼等雜質元素。HTHP法合成的鑽石,因為加入Fe、Ni等觸媒,最終晶體內除了常見的氮、氧、氫等雜質外,還會包裹進一些Fe、Ni等觸媒。而且,人造金剛石由於形成速度快,內部常有包裹體、氣泡,及碳原子空位、錯位等。
常規條件下天然鑽石與合成鑽石的鑑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