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小年輕」
劉路的辦公室在中南大學老校區,書櫃爆滿,門也關不上,流瀉出幾本書。辦公室裡擺著一張床,單薄的床墊上卷著一床藍色的被子。矮柜上堆滿不搭調的物品:專業書、老乾媽辣醬、餐巾紙、剛拆封的口罩。
一進門,劉路就取下身上的包,「啪嗒」一聲拍在屋子中間一張大轉椅上。在費勁繞過轉椅、找來一個棕色的舊保溫杯後,他給記者倒了一杯溫水。
對於雜亂無章的辦公室,劉路並沒有解釋或掩飾。就在這間辦公室,他自學數理邏輯。攻讀博士的同時,扮演教授級研究員的角色,但他不用講課,專攻研究。
接受採訪,他不住地用手扯前額的頭髮,眼神一直迴避著,偶爾不經意看記者一眼。
「你最近忙些什麼」、「對別人的期待,你有壓力嗎」……面對記者提問,劉路一陣沉默,腳上的鞋子輕敲著地板「咚咚咚」。他的回答像擠出來的一段段牙膏,聲音很細,很猶豫;更像課堂上害怕回答問題的學生,而不是媒體「轟炸」下身經百戰的名人。
「確實像個學生。」負責學院研究生管理的金培老師如此評價。曾在路上多次碰到劉路,她關切地問他最近有什麼課,家住哪,「他一問一答,口氣像學生回答老師。」
金培記起最近一件小事。搭校車回老校區,座位全被佔光,劉路最後一個晃晃悠悠上車。沒座位,司機執意讓他下車。金培替他辯解「這位是老師」。通常,這時會有學生出來讓座,但那天沒有。劉路沒說什麼,一個人坐在車尾的地上。「這讓我很震驚,他沒有一點名人或老師的架子,非常謙和。」金培說。
黑框眼鏡,白皮膚,瓜子臉,薄嘴唇,加上一身寬鬆的運動裝,劉路顯得格外秀氣和年輕。「我本來就是年輕人。沒有刻意迎合別人,做出教授的樣子。」劉路說,即便被人誤會是學生,他也「看得很開」。
與他同在侯振挺教授門下讀博的王亞博,也常常忽略了劉路的「正教授研究員」這個身份,而把他歸為師弟。「我們一起上博士生課程,有時他沒來,我會發簡訊叫他;我沒來,他也會提醒我,像一般同學那樣相處。」
在老教授張齊眼裡,他是個「小年輕」,「年齡差距太大,我們一般不和他們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