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草原和房間的雙重敘事

2020-12-04 新京報

龐然大物,是人類自古以來對大象這種動物的一貫印象。無論是「盲人摸象」的成語,還是「曹衝稱象」的典故,都從側面反映出大象相對於周邊事物不協調的龐大。作為地球上最大的陸地動物,大象擁有一個長鼻子、大而鬆軟的耳朵、寬又粗的腿,這些特徵賦予了大象獨一無二的特性,沒有其他具有相似體質的動物。

當代的大象敘事正行駛在兩條背道而馳的路徑上:環境學家告訴我們,野生大象的數量正在不斷減少;社會學家卻說,群體的迴避與沉默,讓「房間裡的大象」變得越來越多。

消失與減少的象群

大多數中國人對大象的印象,不是來自於影視作品,就是在動物園的圍欄之中。這就給不少人造成了一種錯覺,以為大象這一物種是非洲的特產。實際上,距今三四千年之前,大象廣泛分布在我國的境內,從黃河以北一帶到嶺南,從西部的巴蜀到雲南,大象的蹤跡遍地可循。

在上古時期,傳說舜有一個弟弟名字叫作象,等到舜做天子之後,弟弟象被封為諸侯,其封地名叫有鼻。晉初皇甫謐的《帝王世紀》記載:「舜死蒼梧下,群象常為之耕。」舜這個人物是否真實存在於歷史上,還有不少爭議。但這些古老相傳的故事可以說明,早在上古時期,黃河流域應該有大量的象群,而且人類已經掌握了馴服大象的能力。到了商代,象文化更成為了殷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象」這個字也已經出現在甲骨文上。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殷墟考古發掘出了大量象牙和象骨,進一步佐證了文獻上的記載。如今的河南省簡稱為「豫」,按照古文字學家的考據,「豫」字是「邑」和「象」的結合,也就是「大象之地」。

西周以後,象文化逐漸衰落,考古發掘也沒有再出土過與大象有關的工藝品。大象從黃河流域絕跡後,在江淮流域仍有不少分布。彼時的大象不僅是珍貴的土產,也被當作軍事作戰的武器。但自漢代以後,大象在江淮地區的數量急劇減少,只有雲貴、嶺南等更南方的地區還有大量分布,那時南方的各蕃國常把象牙向中原朝廷進貢。而到了宋代以後,江淮地區的大象徹底絕跡,大象就成為了嶺南的特產。

曾經遍布中原的大象,為什麼逐漸消失了呢?部分研究者把原因歸結為氣候的變化。大象喜歡生活在溫暖潮溼的環境。由於食草量驚人,大象的棲息地需植被茂盛。除了作為生存的飲水外,大象常常通過洗澡來降低體溫。據竺可楨的說法,殷商時期的中原地區,大部分時間內的年平均溫度要比現在高出2攝氏度,正月更要高出3-5攝氏度。商周王朝更替之後,中原地區氣候發生了巨大變化,從溫暖多雨轉向寒冷乾旱。因此,黃河流域的野生大象開始向南遷移,這種南遷的過程一直持續了上千年。

《大象的退卻》,[英]伊懋可著,梅雪芹、毛利霞、王玉山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另一些學者則認為,人象之間的長期矛盾衝突才是大象退卻的關鍵要素,英國漢學家伊懋可(Mark Elvin)在著作《大象的退卻》中,指出古代中國人為了擴大農田面積而肆意砍伐森林,使得大象生存空間逐漸萎縮。不過,伊懋可寫作這部作品的真正用意是探討中國的環境在社會發展之中的變遷這個母題。伊懋可認為,中國「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僅僅是士大夫的美好願景,對於統治者和平民而言,這個理念顯得過於軟弱無力,無法轉化為整個社會保護環境的行動。

不只在中國,大象和人類的激烈衝突在全球範圍內沒有停歇。根據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的資料,100年前非洲大象的數量還有1000萬頭,如今僅有40萬頭大象存活在非洲大陸,每15分鐘就有一頭大象遭到人類的殺害。一些研究表明,為了自我保護,不少新生的雄性大象正在退化,已經不再長出象牙。

大象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它們的排洩物能給土壤施肥,使許多樹木和植物發芽。失去了大象,森林的健康狀況和恢復力較差,樹木的多樣性也在降低。正如伊懋可的觀察,野生大象數量的減少是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警示燈。人類對野生大象的瀕危熟視無睹,正如對氣候變暖等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無視。大象的數量正在銳減,環境保護這隻「房間裡的大象」還在不斷增加。

英國塗鴉藝術家班克斯的展覽「房間裡的大象」(2006年)。

「房間裡的大象」,

為什麼總是難以言說?

地球上大象日益消減的數量,在環境學家眼中是生態不斷惡化的警示信息。然而作為一種隱喻,「房間裡的大象」卻在生活中到處可見。  

「房間裡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是一句英語諺語,意思是說屋裡有一頭大象,人們明明清楚它龐大的存在,但都裝作不知道。這句諺語被專門用來形容人們對問題視而不見,選擇沉默的社會現象。相比起大象這種動物生活在地球上的歷史,「房間裡的大象」這一諺語顯得年輕得多。  

「房間裡的大象」最初來自於十九世紀初的俄羅斯詩人克雷洛夫的一篇寓言故事《好奇的人》,其中講述了一個男人走進一座博物館,注意到了所有細緻的事物,唯獨沒有注意到博物館中最為顯眼的大象。後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群魔》中也引用過這種說法,但直到1882年馬克·吐溫的小說《白象失竊記》之後,「房間裡的大象」這一說法才逐漸廣為傳播。  

這種面對問題故作沉默的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一點都不少見。比如「性」對人類的生活和繁衍至關重要,但在東亞文化中,這個話題總是社交場合中的禁忌。很多父母儘管意識到性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孩子面前仍然感到難以啟齒。最近的美國大選也是一個例子,儘管大家都意識到大選結果必將影響未來世界的走向,但在美國社會中,貿然詢問對方支持誰當選,大家往往也不願意給出明確的答案。  

不少影視題材借用大象的寓意指出人們對一些不良社會現象的冷漠。第56屆坎城電影節的最佳影片《大象》就是根據1999年發生在美國哥倫拜恩中學震驚世界的校園槍擊案改編而成的,電影標題中的「大象」暗指美國校園時有發生的暴力事件。

2018年的一部中國電影《大象席地而坐》,則從另一個角度運用了大象的隱喻。這部電影講述了四個不同人生軌跡的人陷入人生困境而苦苦尋求救贖的故事。電影開頭講了一個故事,說滿洲裡動物園有隻大象,一直坐在那裡,有人拿叉子戳它或者給它食物,它也不起來。這隻席地而坐的大象在面對叉子時,它可能抵抗過,面對食物它可能興奮過,但因為身陷在動物園的籠子中,終究一切都沒有改變。如果說人們對校園槍擊事件的「大象」熟視無睹,那麼《大象席地而坐》裡的大象更多的是在命運摧殘下的逃避和無奈。  

上世紀七十年代,德國傳播學家伊莉莎白·諾埃勒-諾依曼通過歷史研究和多年的民意調查,提出了一種描述輿論形成的理論假設——「沉默的螺旋」。這種理論認為,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並且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會造成另一方意見的擴大,如此循環往復,沉默一方的意見就會螺旋狀下沉。  

如果所有人都對房間裡的大象視而不見,這會對一個社會有什麼影響?社會學家伊維塔·澤魯巴維爾就專門為此寫了一本書《房間裡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認》。  

《房間裡的大象》,[美]伊維塔·澤魯巴維爾著,胡纏譯,重慶大學出版社|楚塵文化2013年7月版

澤魯巴維爾是以色列的猶太裔學者,這樣的身份讓他格外關注二戰期間納粹和猶太人遭受的慘痛經歷。當運送猶太人的火車駛過時,鐵道旁的居民們雖然明知火車的目的地是滅絕集中營,但卻沒有任何一個人提出異議,唯一的抱怨只有日夜不停的隆隆聲攪擾了自己的休息:旁觀者選擇沉默,納粹士兵認為自己只是奉命行事,結果所有人最終都成為了屠殺的合謀者 。  

談論房間裡的大象,為什麼這麼困難?澤魯巴維爾說,「不僅僅沒有人願意聽,而且沒有人願意談論『不聽』這件事」。避談大象的行為本身就是房間裡的大象。我們不僅避開它,而且我們一邊這樣做,還一邊否認,從而否認了我們的否認。

但澤魯巴維爾也沒有過分地苛責這樣做的人們。在陌生、不友善的環境下選擇沉默,本身就是人性中的一部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不願說出房間裡的大象,是一種尋求安全感的表現形式。選擇沉默未必是獲取某種功利的目的,而是在無法有效溝通或溝通成本太高時,保全自身的必要手段。

撰文|李永博

編輯|李永博

校對|翟永軍

相關焦點

  • 非洲草原小象耍賴求關注 專家表示大象和人一樣
    非洲草原小象耍賴求關注 專家表示大象和人一樣時間:2017-08-11 10:24   來源:巴山財經   責任編輯:曉蕊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非洲草原小象耍賴求關注遭父母漠視來源:巴山財經 近日,一群大象在穿過非洲熱帶草原的泥石小徑時,突然其中最小的小象發起脾氣,直接就地一躺,罷工不走了。
  • 大象如果變成食肉動物,是不是草原霸主?
    首先一種生命如果要想存在下去,就必須要保持一定的種群數量,否則這個種群就會逐漸衰亡,那麼在自然的環境之下,動物們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食物,如果自然界的食物充足,動物們的種群數量就會增加,而反之則會導致種群數量的減少,那麼大象如果變成食肉動物,它們要麼自相殘殺而亡,要麼活生生的餓死。
  • 非洲草原上的大佬,獅子都被它嚇得爬上樹,敢和大象、犀牛叫板
    但要說起百獸之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是老虎和獅子。但在非洲草原有這樣一種大佬級別的動物,獅子都被它嚇得爬上樹,它還敢和大象、犀牛叫板。 導語:非洲草原上的大佬,獅子都被它嚇得爬上樹,敢和大象、犀牛叫板 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的動物種類有很多。據動物學家統計,目前地球上已知的動物大約有150萬種。
  • 非洲草原:發情狂暴大象掀翻黑犀牛
    22日,據英國《每日郵報》,非洲草原上,動物界的長角犀牛和長鼻大象不期而遇,想保護幼崽的母犀牛毫無招架之力,一對業餘攝影師夫婦捕捉到這一可怕的景象。黑犀牛顯得尤為無助,只能任憑大象攻擊。大象接連上演「泰山壓頂」,黑犀牛命懸一線。一輪襲擊過後,黑犀牛四腳朝天地躺在塵土紛飛的地面上。
  • 弱肉強食的大草原,大象見到獅子,連連後退
    大象是一種大家都熟知的動物,去國外玩過的朋友們都應該見過大象,也都知道關於大象的很多傳說故事。大象溫順,雖然很有攻擊性,古時候的很多國家打仗的時候也都用過大象來作為戰鬥輔助工具,但是那時候的大象也不會是說很主動的攻擊人,也只有在很亂的時候,大象受大驚嚇,所以慌慌張張之中,踩到了那可憐的人們。
  • 《大象席地而坐》的影像風格與存在主義思考
    小說中的視角更像是胡波的夫子自道,電影則將主要的敘事視點從於城變成了韋布,並有意識地用大象這個意向來勾連人物和劇情,這使得影片可以更自然的引入其餘幾組人物的故事,拓展了整個故事的框架和結構,不再是一種個人主觀視角的荒誕敘事,而是對處於某一特定困境中的特定群體的切實關照。
  • 泰國大象紛紛失業,徒步回歸草原,重獲自由的它們卻始終悶悶不樂
    當有人提到泰國除了會想到薩瓦迪卡以外,還有大象,在我們大部分人的生活中想要見到大象,除非去動物園不然基本上是看不見的,而在泰國大象不僅很容易就能夠見到,它們對於當地人們的意義也是非同一般的。在那裡大象象徵著榮譽、神聖、尊貴,不僅如此當地還被其它國家稱之為"白象王國",他們從古至今就有馴養大象幫助建設的習俗,轉眼歷史的戰場上也常能夠看到他們大象坐騎的活躍,可以說如果沒有大象他們的歷史可能要重寫了。
  • 為啥大象一旦發現了沙土,就不停地往身上甩,難道大象把沙土當做了...
    大象擁有超高的智商,一隻沒有經過訓練的大象可以輕鬆理解人類的手勢,可以通過鼻子的舞動,與人類進行溝通,它們可以在鏡中認出自己,懂得對其他動物給予幫助,在地球上,腦容量僅次於鯨魚。大象有著驚人的記憶力,甚至比人類還好,而這也正是它在野外生存的必要條件。例如非洲大象被非洲蜜蜂蟄過,它們甚至可以記住蜜蜂振翅發出的聲音,著實令人驚嘆。擁有重量級身材的大象同時也擁有一個顆善良的心,懂得照顧家族中的弱者,也懂得給予受傷人類幫助,所以人類應該停止一切傷害大象的行為,還它們一個寧靜的生活。
  • 獅子狩獵大象成功,成為草原上的霸主,成為霸主過後會怎麼樣呢?
    獅子兩兄弟的捕獵經過根據獅子兩兄弟的捕獵經過分析表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獅子兩兄弟捕獲獵物很辛苦,直到第六天才成功捕獲大象,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二、獅子兩兄弟成功捕獵到大象之後,成了草原獅群的崇拜對象根據獅子兄弟成為草原獅群的崇拜對象分析表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獅子兩兄弟雖然成功捕獲了大象,但是由於他們過於自負,導致挑戰老獅王失敗。
  • 「elephant in the room」別理解成「房間裡的大象」
    大家好,歡迎來的餅哥英語的頻道,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elephant in the room, 這個短語的含義不是指「房間裡的大象」,其正確的含義是:elephant in the room (人們不願提及的)棘手問題
  • 研究發現非洲森林象和草原象或許是兩個物種
    在非洲生活著兩種大象:非洲森林象和非洲草原象。可如果你以後再用「非洲象」來統稱這種龐大而可愛的動物,在科學上來講可能就不太嚴謹了。科學家們的最新研究發現,非洲森林象和非洲草原象或許是兩個物種。  非洲森林象和非洲草原象很容易區分。
  • 「當兩隻大象打架時,整個草原都受苦」
    她說,法國媒體引用一句諺語來形容中美關係:當兩隻大象打架時,整個草原都受苦。她很贊同這個比喻,當中美兩個大國發生衝突時,整個世界都會受到影響。布雷斯萊指出,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毛澤東會見尼克森。中美雙方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標誌兩國關係正常化進程的開始。
  • 非洲吸象指南|該去哪裡看大象?看這篇就明白啦
    「天國之渡」,草原上自由自在的動物才是非洲大陸的主角。今天要說的就是「非洲五霸」之一的大象,託近來宣傳動物保護力度的加強和各個明星的打卡的福,很多人都為了一睹野性真容而來。試問誰不喜愛這沉默的大塊頭呢?國家地理攝影師尼科爾斯說:「我從來沒有覺得拍攝大象無聊。」他在非洲的雨林和熱帶稀樹草原上記錄了大象20多年。
  • 兇猛的鱷魚咬住大象的鼻子,大象發怒了,結果會如何?
    大象和鱷魚的交叉生活空間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陸棲動物,基本上只分布在亞洲和非洲區域,亞洲象主要生活在東南亞地區,少數分布在我國的雲南。非洲象則有非洲森林象和非洲草原象,其中非洲草原象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象,成年的非洲象一般超過3.5米,體重在2.7噸到6噸。可以理解為最小的非洲草原象比最大的亞洲象還大。
  • 保護野生動物,新書《大象孤兒》在京籤約
    在美國、非洲等地工作多年,多次參與聯合國環境署(UNEP)、大象孤兒院(The DSWT)、拯救大象(Save the Elephants)等機構和公益組織發起的野生動物保護活動。曾向中國政府機構提出保護非洲大象的政策建議,推動中國政府向肯亞野生動物保護項目提供支持。由於象牙貿易的存在,非洲每年約有27000頭大象慘遭屠殺,偷獵和棲息地的喪失已經導致大象數量減少了近三成。
  • 它重達1.5噸,曾是草原猛獸,大象也會被獵食?
    說起體型很大的動物,我們可能會想到長頸鹿、藍鯨、大象等等。但你知道嗎?這些動物在史前動物面前不值一提,甚至還會擔心自己會不會被獵食呢!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一種草原動物,擁有高大的體型是自然的,它就是「非洲巨獅」!
  • 大象真的沒有天敵嗎?這兩種動物可以和大象打「持久戰」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大象想必就算你見得不多,但在你心裡都能夠清楚的知道它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畢竟大象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
  • 如果鱷魚咬住大象的鼻子,大象發怒了,結果會怎麼樣?
    近幾十年來,一些生物學家、探險家們就曾經拍攝到鱷魚與大象糾纏的畫面,比較有名的是2015年英國《每日郵報》刊發的一則消息,美國人阿什利·劉易斯在南非薩比金沙禁獵區,發現一條長4米的鱷魚,死死咬住一隻成年大象的鼻子,想把大象拖到水中,結果反被大象的鼻子提起來一頓狂甩,而且用巨大的腳踩踏鱷魚,並用尖長的象牙進行戳刺,最終鱷魚身負重傷,不得不鬆開。
  • 行走慶陽:生活在熱帶乾旱草原的大象竟然在黃土高原上被挖掘出
    一具大象的骨架,穿越了時空的隧道,訴說遠古的故事。黃河古象,是滅絕最早的一種動物,人們都說,有象生活的地方,就一定有人類,就如同現在一樣,如今的大象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陸棲哺乳動物。它們與人類和睦相處,在共同的進化中,各自走向了不同的宿命。合水,位於甘肅東部,是一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 放飛的童心在非洲草原上空翱翔,見證一場大象與犀牛的奇遇
    《X探險特工隊》是系列叢書,《秘洲原野奇遇(大象X犀牛)》是其中的一冊,篇首有角色羅列和簡單的背景介紹,分冊故事獨立,讀起來也不覺得突兀。這是由達爾文博士集結的X探險特工隊,在博士的指令下,飛往世界各地調查各種各樣的動物。達爾文博士?名字多麼熟悉,這是典型的名人效應吧,不過,故事中的達爾文完全是個知識淵博,又兇巴巴顏值不高的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