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黃河湧入秦晉峽谷,陝西府谷縣和山西保德縣便撲面而來,大河穿兩城而過,一路浪花翻卷。
初冬時節,清晨的黃河兩岸呵氣成霜,可這並不能阻擋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熱情。兩地菜農起得最早,農用三輪車的馬達聲劃破兩城的寧靜,人們駛過題有「秦晉之好」的府保黃河大橋,奔向對岸,開啟一天的營生。
站在橋上遠眺,另一座橫跨黃河的神朔鐵路橋也十分繁忙,滿載煤炭的火車呼嘯而過,不斷將「黑金」送往我國沿海港口。橋下也別有一番景致,3公裡長的府谷河濱公園沿黃而建,宛如為母親河披上一條綠色絲帶,對岸保德同舟廣場亦是綠意盎然。
人河相親,城河相融。隨著國家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持續發力,作為黃河流域版圖上距離最近的縣城,府谷、保德兩縣「兄弟齊心」,向綠色轉型要出路,向生態產業要動力,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譜寫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幸福河」的美好新樂章。
能源產業轉型升級
黃河「金三角」告別「黑面孔」
府谷縣和保德縣是黃河流域罕見的礦產資源富集區,國家「西煤東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的重要樞紐,被譽為「黃河金三角」。
曾經,「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原始生產模式,把「金三角」染成「黑三角」。今天,高原綠樹成蔭,黃河碧波蕩漾,綠色礦區處處可見,兩縣創造了「煤都不見煤」的奇蹟。在回答「工業型城市」如何實現綠色發展的命題上,府谷和保德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關小上大,治理汙染。「倆兄弟」拿出壯士斷腕之志,取締「十五小」「新五小」等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的企業,電石、鐵合金、煤炭等企業全部安裝環保除塵設施,實現水、氣、聲、渣達標治理。較2005年各項指標,府谷縣萬元GDP能耗下降15個百分點,汙染物排放量下降60個百分點;保德縣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17個百分點,主要汙染物減排達標。
為扭轉「煤價一漲就忽視調結構」的思維定勢,府谷縣推進「煤頭化尾」產業建設,府谷電力裝機容量達到1300萬千瓦,煤電產業成為能化經濟強大引擎;金屬鎂產量連續7年穩居全國、全球區域產量第一,產業集群發展速度加快,已向鎂鋁合金下遊延伸;圍繞傳統產業延鏈、強鏈、補鏈,湧現出一批煤制油、煤制氣等市場前景好、產業契合度高、輻射帶動力強的鏈式項目。府谷縣成為陝西民營經濟轉型試驗區、能源化工低碳循環發展樣板區,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縣榜上位居第47位。
上陣親兄弟,打仗父子兵。作為忻州市經濟強縣,保德縣堅持提升傳統產業和發展新興產業「雙輪驅動」,紮實推進能源革命綜合改革,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轉型,王家嶺低熱值煤電廠具備發電條件,德潤廢舊輪胎綜合利用項目建成投產,泰益和鎂合金產業鏈建設、蘆子溝煤業資源整合等一大批轉型項目進展順利,煤層氣開發利用步伐不斷加快。
如今的黃河兩岸,工業技術創新比比皆是,通過產學研合作,蘭炭熱解、煤焦油深加工、鎂合金加工等難題已得到陸續破解,產業發展結構更加優化,動力轉換明顯,府保「倆兄弟」跑出經濟發展「加速度」。
持之以恆植樹造林
生態產業變身「搖錢樹」
「府谷保德州,窮山惡石頭。」這首民謠是兩縣半個世紀前的真實寫照。
作為黃河中遊水土流失嚴重地區,新中國成立前,兩縣森林覆蓋率均不足1%,處處都是「下一場大雨蛻一層皮,發一次洪水滿溝泥」的生存景象。
讓石頭縫裡長出大樹,讓山坡披上「綠裝」,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裡的山坡到處都是裸露的石頭,為整出造林新地,人們得用鋼釺鑽,鐵鎬撬,風鑽打眼,爆破打坑,攬表土回填;運苗時,山高坡陡無路,全靠人工背;為保水固沙,全部採用石頭堆砌魚鱗坑;難度之大,無法想像。
堅持治理,久久為功。府谷縣啟動實施五年植綠大行動,保德縣高度重視造林護林,240多萬畝林帶拔地而起,新建森林公園、生態公園8個,兩縣森林覆蓋率平均22%,綠色逐漸成為大地的主基調。
至此,植樹造林還遠遠沒有結束。
今年,府谷投資9323萬元實施十大生態建設工程,其中創新採用「巖面噴播」技術,在陡峭的坡面上栽種起刺槐、紫穗槐、沙打旺等植物,將曾因建設開發形成的裸露巖體進行綠化,這樣既恢復了生態,也減少或避免了地質災害。
保德縣綠化也不停步,深入推進露天礦山綜合整治和綠色礦山創建,非煤礦山企業投入生態修復治理經費1104萬元,完成治理面積2676畝,神華保德煤礦成為國家級綠色礦山,4家煤礦企業創建為市級綠色礦山。
「東奔西跑打工忙,不如山上建銀行。」這是沿黃兩岸果農們的共識。黃河賜予兩縣世界稀有果品、「果中鈣王」海紅果,兩縣紛紛引入龍頭企業,按照「做大基地、做強龍頭、做響品牌」的發展思路,開發出果酒、飲品等40餘種海紅果系列產品,海紅果面積增長到5.1萬畝,產值達8000多萬元。此外,還有紅棗山楂糕、沙棘原漿口服液等特色加工農產品經濟優勢也十分明顯。
依託生態環境改善和歷史文化底蘊,近年來,兩縣打造了8個休閒小鎮,舉辦了海紅花觀賞節、紅棗採摘節等文化娛樂活動,年均吸引遊客3萬多人,鄉村旅遊創造產值上億元,生態產業變身「搖錢樹」,綠水青山正一步步變為金山銀山。
協同共建共享成果
朝著高質量發展邁進
一衣帶水,府谷縣與保德縣人同宗,地同脈,「秦晉之好」的美談源遠流長。
上世紀70年代,府保黃河大橋正式建成投運。進入新世紀,伴隨著秦晉煤炭資源大開發,神朔鐵路黃河大橋、黃河二橋、華蓮黃河大橋、府谷磧塄黃河大橋順勢建成,近10公裡的交界地段上,5座跨河大橋橫亙東西,黃河流域前所未有;隨著兩縣物流、信息流暢通和百姓期盼,府保城際公交正式開通,只用半小時就可以「跨省遊一圈」,互通互融的發展共同體逐漸構成。
唇齒相依,共榮共存。府谷縣城有2000名以上保德縣務工人員就業,他們把這裡當作第二故鄉,努力拼搏奮鬥著,支撐起全縣服務業半壁江山。同樣,府谷這片沃土也吸引著保德兄弟,「府谷人性格豪爽,待人實在,打交道信得過,和山西老鄉沒兩樣。」在府谷經營雜貨鋪20年,保德縣馬家灘村民馮鳳蓮最有發言權。
今天,府谷和保德更是打破各自為政、交叉重複等碎片化現象,整合創新資源,通過「政府牽引、民間往來」的方式,尋求協同發展新路徑。兩縣互通互聯交通網絡,保障過境公路、新區大橋、馮紅鐵路等重大項目建設;打通高速公路「斷頭路」和國、省幹道「瓶頸路」,推進融合發展;生態環保聯防聯控,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市場供給互補互促,文化、旅遊、商貿等領域深度合作,開闢了共贏新格局。
首屆府谷保德「協同發展」半程馬拉松賽開跑,兩縣籤署府谷保德黃河三橋合作意向書,兩地企業合作頻繁,兩縣青年通婚越來越多,民間往來溫度升高......「兄弟」其心,其利斷金。近年來,府保兩縣先後摘掉國定貧窮縣的帽子,府谷縣域綜合實力跨入「全國百強縣」行列,保德縣躋身山西省縣域經濟第一方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兩縣成為秦晉乃至全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正在朝著加快推進黃河流域生態文明高質量發展示範縣建設大踏步前進。
來源 榆林日報微信
記者 王浩 魏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