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蟾蜍出現大規模遷移是正常現象,和地質災害沒有關係
經受了一夜大雨的洗禮,綿竹城區出現壯觀的一幕,昨日上午,上萬隻蟾蜍集體大遷移,其過程持續了兩個多小時。專家表示,這是天氣變化後蟾蜍的生物遷徙,和地質災害沒有任何關係。
現場:行人無法落腳
上午9時過,記者趕到綿竹城春溢街399號,這裡是一家包裝公司,一牆之隔便是流經綿竹城區的馬尾河一條小支流。記者看到,公司大門口附近聚集了眾多深褐色、拇指大小的蟾蜍,它們分布在草叢中、牆角邊、下水道井口裡等陰涼潮溼的地方。
據包裝公司一名女工介紹,上午8時過,大約上萬隻蟾蜍成群結對出現在大門口,小蟾蜍太多了,密密麻麻排著,一些地方的蟾蜍還疊起了羅漢,她當時正準備外出辦事,居然找不到落腳的地方。公司全是水泥路面,沒多久,這些小傢伙又跳出公司大門。這些小蟾蜍從哪兒來的呢?女工一路查看,發現它們都是來自旁邊的小河溝,她趕過去時,還有一些小蟾蜍往岸上跳。11時左右,記者離開包裝公司時,路面已經見不到蟾蜍了,草叢裡不時還會跳出一隻蟾蜍來。
解釋:正常自然現象
「這會不會預示著將會發生地震或其它地質災害哦?」包裝公司一些員工很擔心,蟾蜍遷移到底是一種什麼現象呢?
據了解,蟾蜍,俗稱蛤蟆,前身就是蝌蚪,在呼吸器官完成由鰓到肺的蛻變後,它們的生活空間也隨之發生變化,蟾蜍開始由水中轉移到陸地。因水位低等原因,小蟾蜍無法順利上岸,下雨後,隨著積水水位上升,它們趁機跳到岸邊,開始分散到各個地方尋找新的居住地和食物。據介紹,可能是因為昨夜大雨今日上午又是烈日當空,這些小蟾蜍在水中悶熱缺氧,開始尋找新的生長環境,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
德陽市林業局野保處的工作人員稱,蟾蜍遷移聚集,這在四川境內是很常見的事,蟾蜍在每年一二月份產卵,四五月份由蝌蚪「變態」完成,近期恰逢它們脫離池塘上岸的季節;其次,因為天降大雨,刺激了它們體內的「生物鐘」。蟾蜍屬於益蟲,對綠色莊稼有保護作用,因此希望人們能善待它們,也不用害怕這些小傢伙,當它們成熟後就會自然分散,各自吃害蟲去。這種大規模的蟾蜍「遷移」其實是一件好事情,說明綿竹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
聽專家道明原委後,一些圍觀的農民用塑膠袋裝了很多小蟾蜍,準備放進自己剛栽種好的秧田裡去,他們興奮地說:「今年的農藥錢都可以節約不少了!」文/圖王平楊軍記者蘇定偉(簡訊代碼:4099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