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科研亟須回歸興趣回歸學術

2021-01-15 人民網

原標題:大學科研亟須回歸興趣回歸學術

  資料圖片

  【強國密碼】

  ■搞企業絕對不是科研人員的長項,否則還要企業家幹什麼

  ■大學教授要收心,要回歸學術,要把精力投入到學術活動中

  ■現有考評機制把論文影響因子看得過重,把年輕人才都影響壞了

  ■人才要把自身優勢與國家需求結合起來,用心凝練科研方向

  5月30日,我參加了全國科技創新大會,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激動人心的報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

  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歷史經驗表明,科技革命總是能夠深刻改變世界發展格局。的確,如果我們有高科技,鴉片戰爭中我們會輸嗎?如果伊拉克掌握了信息技術,海灣戰爭中美國能以那麼小的代價那麼迅速地打贏戰爭嗎?大學也是一樣,如果沒有拿得出手的科技成果,沒有產生與眾不同的、獨一無二的、立得住腳的思想與理論,總是跟著別人,這所大學談何一流?

  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指導下,如何搞好大學裡的科研工作?我認為重點要抓好三個回歸,即回歸興趣、回歸學術和回歸需求,也就是把學術導向、問題導向和個人的興趣愛好緊密結合起來。

  湊數的論文,就是一種科研浪費

  長期以來,論文問題一直困擾著大學裡的科研人員。年復一年,大家都會寫很多論文,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為了湊篇數、提職稱。寫論文的目的,本應是為了和同行交流科研成果,但現在的考評機制,把論文篇數和刊物級別、影響因子看得過重,把一些年輕人才和科學家都影響壞了。不在圈子裡發表不了,不引用「大牛」的文章發表不了,不是熱點問題發表不了。近些年,國內的論文數量的確增加不少,但這些論文對推動經濟轉型發展,對解決國家發展面臨的實際問題的貢獻有多少呢?現在已經到了必須進行反思的時候了。

  這幾年,中南大學的論文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我們進入ESI全球前1%的學科數從4個增加到10個。但是我們發表的這些論文中,有幾篇能夠在歷史上留下印跡?又有多少原創的理論和成果?

  搞科研,並不是不需要重視論文,只是不要唯論文而論文。那些湊數的論文,實際上是科研資源與科研時間的浪費。所以,在追求論文數量的同時,必須把質量放在第一位,要把學術研究和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放在第一位。今後的人才評價工作,特別是評職稱的時候,應把代表作和現實貢獻結合起來評價,不能只看論文篇數。

  一個學院辦幾十個公司,還能搞好科研嗎

  大學科研工作要搞好,科研人員必須先收心,老師們不要再在公司兼職和辦企業。以前,大家辦企業或兼職,確實對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起了積極作用。但大家也要高度認識到其對科技事業帶來的負面作用。我們幾個主幹學院的理論研究水平為什麼老上不去?與我們的教師在成果轉化上投入太多,但在新成果研發上投入太少有無關係?搞企業絕對不是教授的長項,否則還要企業家幹什麼?今後的成果轉化應該以智慧財產權轉移為主。大學教授要收心,要回歸學術,要把時間與精力投入學術活動,這才是教授的本行。大家想想,一個學院辦幾十個公司,還能搞好科研嗎?

  中南大學每年拿出近2個億投入科研,我們還在外面爭取了不少科研經費。與兄弟院校比,我們的經費不算是少的。但我始終認為,對科研工作來說,最重要的是投入思想。你腦子裡不整天想著研究的事,投入再多錢也沒用。科研人員的心要收回來,心不收回來,是做不好研究的!從實踐中看,全球基礎研究領域的重大成果,有幾個是用錢堆出來的?相對論的提出花了多少錢?當然,做實驗、做工程是要花錢的。但我們不要光想著怎麼掙錢,光講短期效應,這能做出什麼成果來?而且,科研並不是投入資金就一定會成功的。科學研究沒有中間道路,成了就成了,不成就拉倒,但是需要你扎紮實實坐下來、認認真真作研究。

  要在年輕力壯時,把「武功」練成

  搞好科研工作,最重要的還是人才隊伍建設。但大學人才隊伍建設不能光看教授和海歸的數量,更應關注的是,我們的教授在各自專業領域在全國說話有地位的有幾個?

  教師們要安心做學問,但是做學問不是不跟外界聯繫。學校要努力培養安心做科研的年輕人,但年輕人也要努力走出去,要看看自己作為一個學者,跟你學科領域的同行、政府的管理部門、產業部門聯繫多不多?跟國外同行交流合作有沒有?如果都是坐在家裡等,不走出去,如何把論文寫在中國的大地上?如何拿出在國際上有影響的成果?

  我們的人才,特別是年輕人才,必須要回歸興趣、回歸學術。人才最具創造力的時間就是在青年時代,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得獎成果基本上都是在35歲之前拿出來的。大家要有緊迫感,要在自己年輕力壯時,找到自己科研的興趣點,用心把「武功」練成。

  搞好科研,還必須注意用心凝練方向。這次中南大學花兩個月時間開科技與人才工作會,就是要讓大家多多提意見,凝練好科研方向。大家要把視野放長遠一點,要看到學科在今後10年、20年或者更遠時間裡的發展趨勢,再結合自身的基礎條件和優勢,看在哪些方面能夠做得出有影響的東西來,要把自己的優勢,與國家發展建設的需求緊密結合,與民族復興的遠大理想緊密結合。

  (作者張堯學系中南大學校長,本文為其在中南大學科研與人才工作研討會上的發言)

(責編:賀迎春、熊旭)

相關焦點

  • 如何讓學術評價回歸初心?大連理工大學校長郭東明院士《人民日報...
    一起來讀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校長郭東明在《人民日報》發表的解讀文章《學術評價應回歸初心》↓↓↓學術評價應回歸初心SCI論文的發表提升了中國科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加強了我國在科學研究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 構建中國特色學術論文評價方法 推動學術回歸初心
    這種行為實質上偏離了科研活動的本質追求,偏離了學術初心。日前印發的《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正是旨在破除「SCI至上」,使學術評價回歸正確的發展方向。從知識、時間和價值三個維度構建學術評價體系。
  • 尤裡卡正式推出初中生科研項目 培養學術興趣和熱情
    近些年,大學本科生參與老師的研究課題的現象越來越多,參與方式多種多樣,包括學術會議、研討論壇、或者直接參與老師的科研課題,等等。其實,還有一部分人高中就利用假期參加尤裡卡科研項目,通過和美國頂尖名校教授一起研究自己感興趣的課題來提升學術水平。
  • 原創案例:Matlab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逐步回歸
    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中,逐步回歸法是對多個變量進行分析的有效方法。逐步回歸的基本思想是逐個引入自變量,保留影響顯著的變量,剔除影響不顯著的變量,最終使得回歸方程擬合度趨於完美。在Matlab中,函數stepwise的功能就是對需要分析的變量進行逐步回歸,最後得出回歸方程各個擬合信息。Stepwise的簡單用法是stepwize(X,Y),X是由若干個自變量列向量組成的矩陣,Y是由因變量構成的列向量。
  • 從本科生科研中發現興趣與志向
    我國研究型大學在借鑑國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試行並推廣本科生科研計劃,本科生科研活動逐步得到重視。我們將本科生科研訓練作為一種可能增強學生選擇學術職業道路、促進創新人才培養的政策工具,深入探討其對研究生類型選擇的影響。
  • 張亞勤退休百度,技術極客回歸學術生涯
    10月14日,張亞勤在微博發布了幾張自己參加了哈佛大學舉行的2019年美國藝術和科學院新院士就職典禮的照片,他當選為該院數學、物理和工程學部院士,也是工程學和計算機科學今年當選的唯一的華人科學家。張亞勤是百度正式推出「高管退休計劃」後申請加入的第一位高管。五年任職,對於走在戰略轉型期的頭部科技公司而言,並不算短。
  • 華裔學術泰鬥朱松純回歸,或將領銜科研人員回國潮
    朱松純,全球最知名的計算機視覺專家,數學家、人工智慧專家,現任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統計系與計算機系教授,計算機視覺、認知、學習與自主機器人中心主任。朱松純出生於湖北鄂州,就讀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於1996年獲美國哈佛大學計算機博士學位。
  • 成人線上興趣班的商機背後:回歸學習最本真的意義
    成人線上興趣班的商機背後:回歸學習最本真的意義 2021年01月14日 09:5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說到過去一年最紅火的事,非在線教育行業莫屬
  • 論文推薦王苗苗:無縫線性回歸與預測模型
    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 上海 200092收稿日期:2016-06-14; 修回日期:2016-09-06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374031;41574023);測繪地理信息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
  • 中科院院士朱邦芬:回歸後楊振寧先生所做的五項貢獻
    明確教學依然是一個大學的最重要的任務,即使是在強調科研的今天仍應如此」「要求正常情況下每位教授都必須每學期授課,促使教研合一。鼓勵科研出色的教授講授基礎課。明確規定教學工作是考核的重要一部份」。這三點對清華物理系之後的發展是綱領性的,對學科布局調整和發展重點的確立起了關鍵作用。2013年,薛其坤研究組實驗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我認為沒有楊先生就沒有這項成果。
  • 管理心理學之統計(22)回歸分析與多元回歸
    回歸方程的顯著性測驗:回歸分析回歸方程假設檢驗的虛無假設陳述了兩個變量總體間不存在關係,具體表述為:方程沒有對Y值的變異做出有顯著性的貢獻和解釋。或者說回歸方程中算出的b值不能代表任何X和Y之間的真正關係,只是由隨機或者樣本誤差造成的,總體真正的b為零。
  • 興趣與樂觀?學術與科研?理工科留學生需要具備怎樣的基本素質?
    從十八到三十歲這段時間,經曆本、碩、博三個階段,王亞舟始終在工科專業學習和研究,獲得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學位,現就職於香港中國銀行創新中心。外在素質:專業背景、學術寫作、科研能力工科學生實際上也需要紮實的理論學科基礎。在工作中,一個理科基礎紮實的工科學生,往往比其他人更能獲得重用。尤其是數學類、物理類的專業學科。以王亞舟所在的金融科技領域為例,掌握各種數據科學算法的應用方法,只是普通數據分析崗位的敲門磚;而精通核心算法背後的數學原理,才能在該領域覓得更加高階的算法工程師職位。
  • 多元回歸樹分析Multivariate Regression Trees,MRT
    此時,保留的是相對誤差(relative error, RE)最小的回歸樹,但是,這種情況下,回歸樹只具有解釋功能,而缺乏預測功能。相對誤差為所有葉子組哪平方和除以原始數據的平方和,也就是回歸樹不能解釋的方差比例。2.  交叉驗證和回歸樹的剪枝為獲得最最具預測能力的分類方案,第一步產生的回歸樹還需要通過剪枝處理。回歸樹的預測能力可以用其預測誤差進行評估。
  • 慶香港回歸十年
    由於身體殘疾,所以讀書無多,僅是初中肄業;也是因為缺乏學術背景的緣故,以致筆者的創作努力在內地鮮獲認同。就在萬念俱灰之際,自己的生命歷程卻因為香港回歸的「賜福」而發生了重大轉折;由於也想加入香港回歸的歡慶洪流,所以,將一篇被內地媒體拒絕了10年的一篇題為《兩岸和平統一進程不可阻擋》的拙作寄給了香港《文匯報》,居然首投便獲採用。
  • 雲南:西雙版納雨林回歸計劃成自然教育新潮
    1月8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雨林回歸計劃」(Rainforest Restoration Project)國際志願者項目在雲南西雙版納勐遠仙境圓滿結束。「雨林回歸計劃」國際志願者項目以保護熱帶雨林為主題,吸引了來自全國(兩岸三地)五批123名志願者參與。
  • 馬晶:科研興趣的培養
    馬晶,1971年生,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8-2000年作為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在日本岐阜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馬晶認為,材料涉及生活與科研的各個領域,材料的發展能將科幻變成現實,而理論研究則是根基。  馬晶的父母是在高校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的老師,受他們的影響,馬晶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夢想成為一名引領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老師。小時候,馬晶的爸爸經常帶著她去實驗室參觀,顯微鏡下的微觀組織令她著迷。馬晶的父母也經常帶她去爬山,接觸大自然,在培養馬晶堅韌性格的同時,也讓她對周圍的世界充滿好奇。
  • 青年人科研興趣缺失之憾
    這一切,與程代展眼中的資優生、很有科研前途的博士生王明有著莫大(博客,微博)關係。在程代展看來,王明是一個極其優秀的科研苗子。2008年,王明還只是清華大學數學系的一名應屆畢業生,因為成績優異,可以保送直接攻讀博士學位。「清華大學畢業,底子不弱,大學一開始就選擇數學,肯定是想搞科研的。」
  • 近看香港回歸後的「政治光譜」
    言談話語間凸顯的,是當下內地與香港亟須增強對彼此關切的急迫感。「本土主義」在香港抬頭銅鑼灣,因電影《古惑仔》在內地「走紅」的香港商業區。商務印書館的3層書店內,《香港城邦論》白藍紅三色的封面在「暢銷書」架上頗為顯眼。
  • 回歸係數和回歸方程的顯著性_多元線性回歸方程及回歸係數的顯著性...
    基於閥門流阻性能實驗測得相關數據,利用Minitab軟體對其進行回歸分析,得到閥門阻力係數與流速的擬合曲線和回歸方程,然後進行多項式顯著性檢驗和擬合優度檢驗,確定出最優回歸模型
  • 馬洲洋評《回歸語文學》︱好故事與舊喇叭
    這三個部分次第推進,有機結合,為作者所倡議的「回歸語文學」提供了相當的理論基礎。誠如作者在前言論述和在結語呼籲的,語文學的衰落並不單單是一種學術方法的沒落,也不僅僅是一種學術流派的消亡,而是一種宏觀而深遠的人文精神的危機,它一方面背離了客觀、實證的科學精神,另一方面也放棄了人類對溝通、理解和相互尊重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