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學者I 一個專業的BIM圈子
1
項目簡介
車站站位及周邊環境:車站位於寧波塘河南側軌道用地範圍內,天童莊車輛基地北側待開發地塊內,主體呈西北-東南向布置,為地下二層島式車站。車站兩端端為盾構區間,有效站臺中心裡程為K22+176.000 ,周邊現狀為天童莊車輛基地施工用地,規劃意向為居住及商住混合用地等。
車站規模:本站為地下站,總長為190m,標準段寬為17.8m,覆土為1.6m,車站高度為14.15m,埋深為15.75m。主體建築面積為7641平方米。
車站公共設施:車站設置無障礙電梯2部,其中1部設置在付費區內,另外1部與1號出入口結合設置。車站共設置進站閘機8臺,出站閘機8臺,雙向閘機3臺,自動售票機10臺等設施。根據平時上、下乘客及消防疏散的需要,車站公共區站廳至站臺設寬度1m的扶梯4部,設計通過能力為9600人/h, 均為一級負荷供電,扶梯速度為0.65m/s,並具有逆向運轉功能,並設置一部2400mm寬樓梯。
2
BIM在設計階段的應用
協同設計:首先建立了建築模型、結構模型,對建築結構模型進行了設計校核。採用工作集的方式,針對軌道交通機電管線種類多,管線布置空間小的特點,不同管線專業設計人員在同一個建築結構模型上進行設計,同時對建築結構模型進行了修改,加快了設計的效率。
精細化表達:針對公共區裝修、建築細部都進行了精細化表達,同時考慮了站點管線支吊架、保溫層、檢修空間等。
設計優化和碰撞校核:對各專業進行了設計校核和優化,針對業主最為關心的管線,作了深入的碰撞校核,包括硬碰撞和軟碰撞兩大塊。最後需要施工現場靈活處理的碰撞,留底存檔,施工交底時使用。
間隙碰撞:
1)是否滿足安裝空間的要求
2)是否滿足檢修空間的要求
硬碰撞:
1)增加管線的保溫層厚度
2)校核管線與管線之間的碰撞
3)校核管線與建築主體間的碰撞
孔洞校核和孔洞統計工作,按樓層和碰撞類型進行分類:
a)孔洞缺失
b)孔洞錯位
c)孔洞尺寸大小不一致
設計意圖快速表達:通過REVIT模型,快速導入3DMAX,進行場地建模、貼圖修飾、設置場景燈光、渲染得到出入口初模圖片,同時導入PS,添加各種素材,完成邱隘站出入口效果的表達。
設計過程管理:通過Valt+OA,建立一套適合軌道交通設計資料流轉的平臺,管理相應的設計過程資料,包括版本、修改人員、修改時間等。
3
BIM在施工階段的應用
BIM輔助施工:應用A360直接在移動端查看模型,局部施工難點指導施工。
遇到管線施工難點,剖切模型,生成管線剖面圖 ,指導施工。
施工工藝模擬:對公共區的管線安裝工藝,應用Navisworks,進行動畫模擬。
施工深化:以設計階段BIM模型為基礎,綜合各分專業系統圖,設備圖、施工單位安裝需求,深化施工模型,輔助實際施工優化。
大型設備通道預留:根據大型設備的吊裝方案,預留大型設備的運輸通道,避免後期施工中牆體砌築工作的反覆。
牆量統計:把REVIT模型導入到VICO系統中根據預留的運輸通道,可以計算出整個通道上分隔牆的工程量,指導項目經理合理安排砌牆工期。
施工成本與物料管理
機電工程量統計的作用:
1)輔助施工招投標;
2)保證施工實施階段「區域工程量」的準確性;
3)為系統中,對施工區域人、材、機的調整和安排,提供可靠依據。
把REVIT模型導入到VICO系統中,統計工程量同人工對比結果:
1)風管彎頭計算上,系統比人工精確20%-30%;
2)其它機電系統由軟體自動統計的工程量與施工單位人為統計的施工工程量基本保持一致,效率提升80%;
3) 管道附件同機電設備數量保持一致,統計效率提升200%。
施工進度管理:把REVIT模型導入到VICO系統中,根據不同的施工流水區域,結合施工工藝和施工BIM模型,互相關聯,根據工程量 , 自動、快速地制定機電施工計劃。
系統判斷和控制步驟:
1) BIM模型變更
2) 導入模型,施工區域工程量統計
3)施工工藝系統判斷走道上機電施工工藝為自上而下
4) 系統輔助項目經理調整施工計劃
運維管理:運維管理主要是滿足柱子在空間方面的各種分析及管理需求,更好地相應組織內各部門對於空間分配的請求及高效處理日常相關事務,計算空間相關成本,執行成本分攤等內部核算。
4
BIM在運維階段的應用
病害與沉降監測信息管理:可視化地查看各種模型數據,包括地表模型,地表影像、地上建築等;可以調取相關區間的監測數據,包括沉降監測、區間隧道的收斂監測數據。
5
應用心得
BIM技術應用需要貫穿在全生命周期中:
1)BIM技術的應用需要通過數據進行傳遞,從設計到施工到運維,是一個漫長而又繁瑣的過程,不僅要維護數據,也要滿足應用。
2)BIM技術的應用不是僅靠一個軟體或者幾個軟體就能夠滿足所有需求,BIM技術應該是基於BIM數據,基於通用格式,通過應用多種軟體,滿足每個階段的應用需求。
BIM技術在寧波地鐵中的應用,是在地鐵的全生命周期內綜合應用三維仿真、雷射掃描、無人機、地理信息、業務流和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基於軌道交通建築信息模型(BIM)進行設計協同管理、施工精細管理和運營智能管理的過程。
歡迎關注「BIM學者」
免責提示: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僅供學習交流參考之用(如涉及國家政策性文件規範,一切以國家官方發布文件為準)如涉侵權或原版權所有者不同意轉載,請及時聯繫我們,以便立即刪除。
BIM之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