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勃,俗稱牛屎菇、馬蹄包、藥包子、馬屁泡;擔子菌類馬勃科。嫩時色白,圓球形如蘑菇,體型較大,鮮美可食用,嫩如豆腐。老則灰褐色而虛軟,外部有略有韌性的表皮,頂部出現小孔,彈之有粉塵飛出,內部如海綿,黃褐色。
生於曠野草地上。
馬勃,中藥名。有機械性止血作用,對口腔出血有明顯的止血作用,療效不亞於澱粉海綿或明膠海綿,其缺點是不被組織吸收,故不宜作組織內留存止血或死腔填塞用。
馬勃的水浸劑對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鐵鏽色小芽胞癬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為灰包科真菌脫皮馬勃、大馬勃或紫色馬勃的乾燥子實體。夏、秋二季子實體成熟時及時採收,除去泥沙,乾燥。其性味辛平,有清肺利咽,止血之功效。用於風熱鬱肺咽痛,音啞,咳嗽。外治鼻衄,創傷出血。
別稱
馬糞包、馬屁泡
界
真菌界
門
擔子菌門
目
馬勃目
生理特性
1、脫皮馬勃 腐寄生真菌,子實體近球形或近長圓形,徑15~30釐米,幼時白色,成熟時漸變深,外包被薄,成熟時成塊狀剝落;內包被紙狀,淺煙色,成熟時完全破碎消失。內部孢體成緊密團塊,灰褐色,漸變淺;孢絲長,有分枝,多數結合成緊密團塊;孢子球形,直徑約5微米,褐色,有小刺。(若連小刺在內,直徑6~8微米)
生於山地腐植質豐富之處。分布於河北、內蒙古、陝西、甘肅、新疆、安徽、江蘇、湖北、湖南、貴州等省區。呈扁球形或類球形,無不孕基部,直徑15~500px。包被灰棕色至黃褐色,紙質,常破碎呈塊片狀,或已全部脫落。孢體灰褐色或淺褐色,緊密,有彈性.用手撕之,內有灰褐色棉絮狀的絲狀物。觸之則孢子呈塵土樣飛揚,手捻有細膩感。臭似塵土,無味。夏、秋季見於開闊的草地上。
2、大馬勃 (無柄馬勃) 腐生菌,子實體近球形至長圓形,直徑15~20釐米,幾無不育柄。包被薄,易消失,外包被白色,內包被黃色,內外包被間有褐色層。初生時內部含有多量水分,後水分滲出,逐漸乾燥,外包被成塊開裂與內包被分離,內包被青褐色,紙狀,輕鬆而富彈力,受震動時就散出孢子。孢子球形,光滑或有時具細微小疣,淡青黃色,直徑3.5~5微米。孢絲長,與孢子同色,稍分枝,有稀少橫隔,粗2.5~6微米。
秋季生於林地和竹林間。分布於遼寧、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新疆、安徽、湖北、湖南、貴州等省區。,不孕基部小或無。殘留的包被由黃棕色的膜狀外包被和較厚的灰黃色的內包被所組成。光滑,質硬而脆,成塊脫落。孢體淺青褐色,手捻有潤滑感。晚夏及深秋生曠野草地或山坡砂質土草坡草中叢中。
3、紫色馬勃 (有柄馬勃)與上種主要區別點為子實體陀螺形,較小,直徑通常5~12釐米,上部扁圓形產孢子,下部不育,成一個長圓柱狀的柄,又稱有柄馬勃;孢子老熟後,上部全破失,只剩杯狀不育基部。孢子球形,直徑4~5.5微米,上有小刺;孢絲很長,分枝,有橫隔,互相交織,色淡,粗2~5微米。
生於曠野的草地上。分布於河北、青海、新疆、江蘇、安徽、福建、湖北、廣西、廣東海南島、四川等省區。,呈陀螺形,或已壓扁呈扁圓形,直徑5~300px,不孕基部發達。包被薄,兩層,紫褐色,粗皺,有圓形凹陷,外翻,上部常裂成小塊或已部分脫落。孢體紫色。夏、秋季多生於草地開闊地。
入藥部位
灰包科真菌脫皮馬勃、大馬勃或紫色馬勃的乾燥子實體。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剪成小塊。
性味
辛,平。
歸經
歸肺經。
功效
清肺利咽,止血。
主治
風熱鬱肺咽痛,音啞,咳嗽;外治鼻衄,創傷出血。
用法用量
2~6g。外用適量,敷患處。
使用注意
《飲片新參》:「風寒勞咳失音者忌用。」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清肺,散血熱,解毒。能清肺熱咳嗽,喉痺,衄血,失音諸病。」
2.《本草從新》:「每見用寒涼藥敷瘡者,雖愈而熱毒內攻,變生他病,為害不小,惟馬勃辛平而散,甚為穩妥。」
3.《本草衍義》:「膜,以蜜揉拌,少以水調呷,治喉閉咽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