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粒子性

2021-01-18 劉叔物理

光到底是什麼,為此科學家們爭論了幾百年,從牛頓的「微粒說」,到託馬斯.楊和涅菲爾的波動說,現在認為光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的本性歷史回顧

光電效應

照到金屬表面的光,能使金屬中的電子從表面逸出,這種現象稱為光電效應。

光電效應實驗

光電效應實驗電路圖

實驗規律 :

1、存在著飽和電流,在光照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隨著所加電壓的增大,光電流趨於一個飽和值。也就是說,在電流較小時電流隨著電壓的增大而增大;但當電流增大到一定之後,即使電壓再增大,電流也不會增大。

2、存在著遏止電壓和截止頻率,當所加的電壓U為0時,電流I並不為零。只有施加反向電壓,也就是陰極接電源正極、陽極接電源負極,在光電管兩極形成使減速的電場,電流才有可能為0。使光電流減小到零的反向電壓Uc稱為遏止電壓,遏止電壓的存在意味著光電子具有一定的初速度,初速度的上限Vc應該滿足以下關係:

3、實驗還表明,對於一定顏色頻率的光,無論光照強度如何,遏止電壓電壓都是一樣的。當光的頻率ν改變時,遏止電壓Uc也會改變。這表明光電子的能量只與入射光的頻率有關,與入射光的強弱無光。入射光的頻率越高,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越大。

4、實驗中還有一個驚人的發現,當入射光頻率減小到某一數值Vc時,即使不施加反向電壓也沒有光電流,這說明已經沒有光電子了。這個頻率Vc我們稱為截止頻率或者極限頻率。這說明,當入射光的頻率低於截止頻率時不會發生光電效應。實驗還表面,不同金屬的截止頻率不同。

5、光電效應具有瞬時性,當頻率超過截止頻率Vc時,無論入射光怎樣微弱,幾乎在照到金屬時立即產生光電流,即光電效應幾乎是瞬時的。

光電效應解釋中的疑難

經典理論認為光的強度反映光的能量,光越強光的能量越大,光越強,逸出的電子數越多,光電流也就越大。光越強,光電子的初動能應該越大,所以遏止電壓Uc應與光的強弱有關。但實驗表明:對於一定顏色(頻率)的光, 無論光的強弱如何,遏止電壓是一樣的。

經典理論認為不管光的頻率如何,只要光足夠強,電子都可獲得足夠能量從而逸出表面,不應存在截止頻率,但實驗結果卻存在截止頻率。

如果光很弱,按經典電磁理論估算,電子需幾分鐘到十幾分鐘的時間才能獲得逸出表面所需的能量。但光電效應幾乎是瞬時發生的。

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設

為了解釋光電效應,愛因斯坦認為光本身就是由一個個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組成的,頻率為ν的光的能量子為hν。這些能量子後來被稱為光子。

E=hν

h為普朗克常量,ν為光的頻率。

按照愛因斯坦的理論,在光電效應中,金屬的電子吸收一個光子獲得的能量是hv,這些能量的一部分用來克服金屬的逸出功Wo,剩下的表現為逸出功後的電子的初動能Ek,即:

這就是著名的光電效應方程,其中hv表示頻率為v的光子的頻率,Ek表示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Wo表示克服金屬的逸出功。

光電效應方程對光電效應的解釋

1、光強較大時,包含的光子數較多,照射金屬時產生的光電子多,因而飽和電流大。

2、愛因斯坦方程表明,光電子的初動能Ek與入射光的頻率成線性關係,頻率越大最大初動能越大,與光強無關。

3、只有當hν>W0時,才有光電子逸出,ν=Wo/h就是光電效應的截止頻率。

4、電子一次性吸收光子的全部能量,不需要積累能量的時間,光電流自然幾乎是瞬時發生的。

最後,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經過十年之久的實驗,證實了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式的正確性,1921年愛因斯坦因發現了光電效應的規律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光電效應說明光子和其他粒子一樣,具有能量,說明了光具有粒子性。


康普頓效應

光子的動量

由質能方程,可以質量m與能量E的關係:E=mc²。

又由一個光子的能量E=hv。

聯立上面兩式可得m=hv/c²。

根據c/v=λ,p=mv

最終可得p=h/λ(此公式說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長按關注公眾號

相關焦點

  • 高中物理:光的粒子性
    一、光電效應1、在光(包括不可見光)照射下從物體發射出電子(即光電子)的現象叫做光電效應。
  • 光的粒子性分析
    依據本章前面2小節的內容,我們現在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宇宙是一個粒子的世界,粒子性是宇宙的本質屬性。因此宇宙中所有的物質都是粒子,或者是粒子的聚合體。因此,作為宇宙中的一員,光也必然是粒子。如果光是粒子,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具有代表性的光的幹涉和衍射的實驗結果呢?
  • 為什麼光既有波動性,又有粒子性?
    在物理學中最神奇的一個事實是,宇宙中的任何事物,從光到電子再到原子,都同時表現得既像粒子,又像波,你可能聽說過這些關於物理學的怪事,薛定謂的貓,擲骨子的上帝,超距作用,所有這些事情都遵從一個事實,任何事物都同時具有粒子性和波動性,這聽起來可能很瘋狂,看看你的四周,你可以看見水中的水波和石頭當中的顆粒
  • 光的衍射現象與粒子性本質
    光學是物理學最古老的分支之一,人們很早就在探討光的本質問題。光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歷史上主要有牛頓的「微粒說」和惠更斯的「波動說」兩種觀點,這兩種觀點都在一定歷史時期獲得了成功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都不能圓滿解釋所有涉及光的實驗事實。二十世紀人們提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既有波動性也有粒子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爭論,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量子力學。
  • 光的粒子性與衍射條紋的形成
    結合大量的實驗事實並在反覆探索推演的基礎上,我們發現光的粒子性是解決各種爭議最合理、最直接、最有效的假設,在此班門弄斧提出自己的觀點,希望有志者共同探討。 (一)光的衍射現象。光的衍射現象是指光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或小孔時將偏離直線傳播路徑而繞到障礙物後面傳播的現象,簡單地說就是光線拐彎了。
  • 波粒二象性的諾獎史:光的粒子性要多久才被認可?
    然而隨著科學的演進,光的雙峰幹涉實驗、光電效應和X射線的康普頓散射等實驗一次又一次地輪番質問我們: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即便諾貝爾物理學獎接連頒發給了證實光的粒子特性的發現,但在很長時間裡,諾獎委員會對光的粒子特性始終持遲疑態度。直到量子電動力學的提出,人們才最終擺脫了關于波粒二象性的無休無止的爭論。今天的文章就梳理了與波粒二象性有關的諾貝爾獎,而這段諾獎史也折射出科學的前進是怎樣艱辛而曲折的歷程。
  • 光既非粒子亦非波,結束光的波粒二象性世紀之爭
    光是粒子還是波?這個問題爭了幾個世紀也沒有定論,到底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要從17世紀說起:1655年,格裡馬第發現了光的衍射,這是最早觀察到的光的波動性。1672年,牛頓在解釋光的色散時提出光是一種粒子……從此便開始了光是粒子還是波之爭。
  • 光是波還是粒子?量子力學如何闡釋波粒二象性
    光到底是波還是粒子?這是一個曾經爭執了上百年的問題,有人認為光是波,有人認為光是粒子。到了20世紀初,這兩種理論已經完全背道越走越遠,並且都各自堅信自己的理論才是唯一正確的。究竟是波還是粒子,大家決定用一個實驗來證明,即雙縫幹涉實驗。
  • 光是粒子又不是粒子
    毫無疑問,光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萬物生長靠太陽,沒有光,世界將是死寂一片。然而光究竟是什麼,自從有了科學,人們就想從科學的角度認識光。人們很早就知道物質的兩種運動形式,一是機械位移,物質從一個地方直接移動到另一個地方,二是波動,物質雖然沒有移動,但是上下震動從而帶動周圍的物質也震動,由近及遠形成運動。英國科學家牛頓比較早地提出了光的粒子說,認為光本質上是粒子。
  • 【自動保存】無悖論真實光物理的粒子性和波動性——無疑...
    光物理的粒子性由牛頓實驗的肯定,波動性則由惠更斯的實驗肯定。光的粒子性和波動性悖論存在至今已有四個世紀;當然是因為沒有認識到真實的光物理,沒有認識到真實光速不變的物理,沒有認識到麥克斯韋的波速形成於能夠產生電磁現象的光傳輸媒質的物理,這媒質的電磁屬性是怎樣決定了電磁波波速就是光速的物理!當然也就沒有認識到光物理的無悖論波粒兩象性的真實物理!
  • 光的波粒二象性
    關於光是粒子還是波的爭論由來已久,甚至可以追逆到科學最初萌芽的時候。艾薩克 •牛頓提出了光的粒子理論,而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的電磁學理論認為光是一種波。到了1905年,爭論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愛因斯坦提出光是由稱為「光子」的粒子組成,藉此解釋了光電效應,他也因些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探求宇宙奧秘,了解微觀粒子波粒二象性的本質
    在量子力學裡,微觀粒子有時會顯示出波動性(這時粒子性較不顯著),有時又會顯示出粒子性(這時波動性較不顯著),在不同條件下分別表現出波動或粒子的性質。這種量子行為稱為波粒二象性。關於光是粒子還是波的爭論由來已久。牛頓認為光是一種粒子,而麥克斯韋的電磁學理論認為光是一種波。
  • 遲到的科普:光的波粒二象性
    在之前講光速的測量的時候冷言曾經講到過光的波動性與光的粒子性,也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這個概念。那個時候主要講的是光速的測量關於光的波粒二象性沒有具體講,所以今天具體講一下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怎麼一回事?光的波粒二象性簡單的講就是:光具有波的特性又有粒子的特性。光的波特性主要是從光的幹涉和衍射上反映的。
  • 光的粒子性專題解析,複習必看
    實驗表明:對於一定顏色(頻率)的光,   無論光的強弱如何,遏止電壓是一樣的。光的頻率 ν 改變時,遏止電壓也會改變。光越強,逸出的電子數越多,光電流也就越大。按照光的電磁理論,可以得到以下結論①光越強,光電子的初動能應該越大,所以遏止電壓 Uc 應與光的強弱有關。實驗表明:對於一定顏色(頻率)的光,   無論光的強弱如何,遏止電壓是一樣的。
  • 科學家首次「看」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長久以來,人們都知道光既可以表現出粒子的形式,也可以呈現波動的特徵,這取決於光子實驗測定時的方法,但在此之前,光還從未同時表現出這兩種狀態。關於光是粒子還是波的爭論由來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科學最初萌芽的時候。艾薩克·牛頓提出了光的粒子理論,而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的電磁學理論認為光是一種波。到了1905年,爭論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
  • 作為量子力學的基石,光的波粒二象性簡單又神秘
    文/科學新視界,百家號首發,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呢?前面的講光電效應和楊氏雙縫幹涉實驗分別證明了光的粒子性和光的波動性。量子力學的gong'che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分享光的波粒二象性,歷史上科學家一直在爭論光到底是一種波還是一種粒子,
  • 2021年中考物理知識點:光的波粒二象性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物理知識點:光的波粒二象性,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光的波粒二象性:幹涉、衍射和偏振表明光是一種波;光電效應和康普頓效應又用無可辯駁的事實表明光是一種粒子;因此現代物理學認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 我國學者實現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疊加
    光究竟是粒子還是波的爭論經歷了幾個世紀。20世紀在量子物理的建立過程中,人們發現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即光既是粒子,也是波,處于波與粒子的疊加態。  那麼,是否可以找到某些控制手段,讓單個光子按照需要僅表現為粒子,或者僅表現為波?
  • 光究竟是什麼?波粒二象性真的難以理解
    光究竟是什麼?波粒二象性真的難以理解文/袁玉剛 圖/來自網際網路眾所周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也就是說,光既是粒子又是波。但在歷史上,光的粒子說和波動說曾經長期爭執不休。1637年,笛卡爾在他的《方法論》的附錄《折光學》中提出了兩個假說:一是光是類似於微粒的一種物質;二是光是一種以以太為媒質的壓力。這兩個假說實際上就是粒子說和波動說。
  • 我學者實現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疊加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南京9月3日電 (金鳳 通訊員齊琦)3日,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子刊《自然⋅光子學》發表了該校物理學院馬小松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首次演示了單光子波動性和粒子性的非局域可控疊加。光究竟是粒子還是波的爭論經歷了幾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