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到底是什麼,為此科學家們爭論了幾百年,從牛頓的「微粒說」,到託馬斯.楊和涅菲爾的波動說,現在認為光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的本性歷史回顧
光電效應
照到金屬表面的光,能使金屬中的電子從表面逸出,這種現象稱為光電效應。
光電效應實驗
光電效應實驗電路圖
實驗規律 :
1、存在著飽和電流,在光照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隨著所加電壓的增大,光電流趨於一個飽和值。也就是說,在電流較小時電流隨著電壓的增大而增大;但當電流增大到一定之後,即使電壓再增大,電流也不會增大。
2、存在著遏止電壓和截止頻率,當所加的電壓U為0時,電流I並不為零。只有施加反向電壓,也就是陰極接電源正極、陽極接電源負極,在光電管兩極形成使減速的電場,電流才有可能為0。使光電流減小到零的反向電壓Uc稱為遏止電壓,遏止電壓的存在意味著光電子具有一定的初速度,初速度的上限Vc應該滿足以下關係:
3、實驗還表明,對於一定顏色頻率的光,無論光照強度如何,遏止電壓電壓都是一樣的。當光的頻率ν改變時,遏止電壓Uc也會改變。這表明光電子的能量只與入射光的頻率有關,與入射光的強弱無光。入射光的頻率越高,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越大。
4、實驗中還有一個驚人的發現,當入射光頻率減小到某一數值Vc時,即使不施加反向電壓也沒有光電流,這說明已經沒有光電子了。這個頻率Vc我們稱為截止頻率或者極限頻率。這說明,當入射光的頻率低於截止頻率時不會發生光電效應。實驗還表面,不同金屬的截止頻率不同。
5、光電效應具有瞬時性,當頻率超過截止頻率Vc時,無論入射光怎樣微弱,幾乎在照到金屬時立即產生光電流,即光電效應幾乎是瞬時的。
光電效應解釋中的疑難
經典理論認為光的強度反映光的能量,光越強光的能量越大,光越強,逸出的電子數越多,光電流也就越大。光越強,光電子的初動能應該越大,所以遏止電壓Uc應與光的強弱有關。但實驗表明:對於一定顏色(頻率)的光, 無論光的強弱如何,遏止電壓是一樣的。
經典理論認為不管光的頻率如何,只要光足夠強,電子都可獲得足夠能量從而逸出表面,不應存在截止頻率,但實驗結果卻存在截止頻率。
如果光很弱,按經典電磁理論估算,電子需幾分鐘到十幾分鐘的時間才能獲得逸出表面所需的能量。但光電效應幾乎是瞬時發生的。
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設
為了解釋光電效應,愛因斯坦認為光本身就是由一個個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組成的,頻率為ν的光的能量子為hν。這些能量子後來被稱為光子。
E=hν
h為普朗克常量,ν為光的頻率。
按照愛因斯坦的理論,在光電效應中,金屬的電子吸收一個光子獲得的能量是hv,這些能量的一部分用來克服金屬的逸出功Wo,剩下的表現為逸出功後的電子的初動能Ek,即:
這就是著名的光電效應方程,其中hv表示頻率為v的光子的頻率,Ek表示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Wo表示克服金屬的逸出功。
光電效應方程對光電效應的解釋
1、光強較大時,包含的光子數較多,照射金屬時產生的光電子多,因而飽和電流大。
2、愛因斯坦方程表明,光電子的初動能Ek與入射光的頻率成線性關係,頻率越大最大初動能越大,與光強無關。
3、只有當hν>W0時,才有光電子逸出,ν=Wo/h就是光電效應的截止頻率。
4、電子一次性吸收光子的全部能量,不需要積累能量的時間,光電流自然幾乎是瞬時發生的。
最後,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經過十年之久的實驗,證實了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式的正確性,1921年愛因斯坦因發現了光電效應的規律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光電效應說明光子和其他粒子一樣,具有能量,說明了光具有粒子性。
康普頓效應
光子的動量
由質能方程,可以質量m與能量E的關係:E=mc²。
又由一個光子的能量E=hv。
聯立上面兩式可得m=hv/c²。
根據c/v=λ,p=mv
最終可得p=h/λ(此公式說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長按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