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電效應
1、在光(包括不可見光)照射下從物體發射出電子(即光電子)的現象叫做光電效應。
2、光電效應的規律
(1)任何一種金屬,都有一個極限頻率,入射光頻率必須達到並大於這個極限頻率才能產生光電效應。
(2)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與入射光的強度無關,只隨入射光頻率的增大而增大(線性關係)。
(3)入射光照到金屬上時,光電子的發射幾乎是瞬時的(t<10—9秒)。
(4)當入射光頻率大於極限頻率時,光電流的強度與入射光強度成正比。
金屬中的自由電子,由於受到晶格正離子的吸引,必須從外部獲得足夠的能量才能從金屬中逸出。
按照經典的波動理論,光的能量是由光的強度決定的,而光的強度又是由光波的振幅決定的,跟頻率無關。因此無論光的頻率如何,只要光的強度足夠大或照射時間足夠長,都能使電子獲得足夠的能量產生光電效應。然而這跟實驗結果是直接矛盾的,所以無法用經典的波動理論來解釋光電效應。
二、光子說
在普朗克(德國物理學家)認為電磁波的能量是不連續的基礎上,愛因斯坦提出光子說即空間傳播的是一份一份地進行的,每一份的能量等於hv,每一份叫一個光子。v是光的頻率。
光子說對光電效應的解釋:光子照射到金屬上時,某個電子吸收光子的能量後動能變大,若電子的動能增大的足以克服的原子核的引力時,便飛出金屬表面,成為光電子。
1、光子的能量和頻率有關,金屬的逸出功是一定的,光子的能量必須大於逸出功才能發生光電效應,這就是每一種金屬都存在一個極限頻率的原因。
2、光照射到金屬上時,電子吸收光子能量不需積累,吸收能量立刻增大動能,若大於逸出功便逸出金屬表面成為光電子。
3、電子吸收光子能量後,從金屬表面逸出,其中金屬表面電子克服逸出功飛出金屬表面具有大初動能,根據能量守恆,應是:。
該方程稱為愛因斯坦光電方程,顯然最大初動能和入射光子的頻率有關。
三、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幹涉、衍射等現象表明光具有波動性,而光電效應又無可爭辯地表明光具有粒子性。現在,人們認識到,光既具有波動性又具有粒子性,也就是說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從概率波來理解:
大量光子產生的效果往往顯示波動性。
個別光子產生的效果往往顯示粒子性。
從各種頻率電磁波的探測來理解;
低頻率光子容易顯示波動性。
高頻率光子容易顯示粒子性。
要理解各種頻率的電磁波,就必須綜合運用波動觀點和粒子的觀點,這是由于波動性與粒子性是光所具有的不可分割的屬性,即波粒二象性。
例、如圖,陰極K用極限波長λ0=0.66μm的金屬銫製成,用波長λ=0.50μm的綠光照射陰極K,調整兩個極板電壓。當A板電壓比陰極高出2.5V時,光電流達到飽和,電流表示數為0.64μA,求:
(1)每秒鐘陰極發射的光電子數和光電子飛出陰極時的最大初動能。
(2)如果把照射陰極綠光的光強增大為原來的2倍,每秒鐘陰極發射的光電子和光電子飛出陰極的最大初動能。
分析:
(1)當陰極發射的光電子全部達到陽極A時,光電流達到飽和,由電流可知每秒到達陽極的電子數,即每秒發射的電子數。由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可計算最大的初動能。
(2)光強加倍,每秒鐘發射的光電子數加倍,但入射光頻率不變,發射的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不變。
解析:
(1)光電流達到飽和時,陰極發射的光電子全部到達陽極A,陰極每秒鐘發射的光電子的個數。
個
根據愛因斯坦光電方程,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
J
J。
(2)如果照射光的頻率不變,光強加倍,根據光電效應實驗規律,陰極每秒發射的光電子數
個
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仍然是J。
▍ 編輯:Wulibang(ID:2820092099)
▍ 來源:綜合網絡
▍ 聲明: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若需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