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楊棄非 每經編輯:楊歡
德國駐成都總領事任漢平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楊棄非 攝
今年2月,德國駐成都總領事任漢平走進三星堆博物館。站在金面青銅人頭像面前,他看到了中德兩國在文化上的共通之處——他回想起,在德國薩克森-安哈特州出土的青銅器內布拉星象盤,記錄了德國幾乎在同一時期的文明「火種」。
在即將離任之際,任漢平告訴記者這個屬於他個人的「重大發現」。因過去的記者經歷,習慣於在歷史中尋找線索的任漢平,為四川與德國的關係找到了他的解讀方式:正是文化,串聯起了兩地近4000年的歷史脈絡。
「作為總領事,我的工作重心在經濟和政治方面。」即便如此,任漢平總能十分容易地在四川找到德國文化的痕跡。他曾看到西門子在130年前留下的電力設備,此時正值「德國製造」擺脫「低端產品」稱號、以「工匠精神」的文化標籤重新為人所知。「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兩個地區的合作開始逐漸深入。」任漢平說。
從4000年前的青銅時代,到100年前的晚清時期,文化在兩地合作中的角色延續至今。任漢平亦深受其益——作為一名古典音樂愛好者,遠在成都的他也能欣賞來自故鄉的琴聲——既是在上個月(7月)成都舉辦的貝多芬文化周上,也是在他每一次與成都的音樂愛好者的交流與共鳴當中。
「熊貓、火鍋,外國人總將它們視為成都的標誌。」任漢平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說,「我更關注別的東西——是成都整個創意的生態環境,是充滿創意的人,他們活躍在大川巷,在各種畫廊,酒吧當中。」
從「青銅時代」到晚清時期
近4000年前,位於歐亞大陸兩端的文明先後步入青銅時代。
這種歷史的相似性,被跨越歐亞大陸來到成都的任漢平所捕捉。在成都的金沙博物館和德陽的三星堆博物館,青銅時期的遺蹟讓他意識到,這裡與德國的文明發展歷程開始重疊。
「根據史學家的研究,華夏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是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共識,這兩個地方的遺蹟已經足夠令我印象深刻。」任漢平說,「但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幾乎同一時期,德國也有類似的發現。」
過去幾十年的歷史研究已經證明,華夏文明的發源是多點的,其中一個發源地就是長江流域上遊、四川附近。在三星堆博物館中,各類青銅器物、面像以及雕塑證明了此地孕育的古蜀文明,以及3000至5000年前在此定居的古蜀人民。
「就在1999年7月,有約3900年歷史的內布拉星象盤在德國出土。」任漢平介紹,「它是全球已知人類對宇宙的最早描繪——兩者誕生的時間差不多,而且幾乎同時被發掘出土。」
自那時開始,兩種文明向不同方向的發展。直到晚清時期,它們開始出現交集。有報導顯示,20世紀初期德國皇家柏林工業高等學院中國建築學教授恩斯特柏石曼曾來到川西考察,並留下一組有關當地古建築的攝影集。
文化的交流也開始向經濟上拓展。任漢平發現,西門子公司在130年前就進入中國,並在此留下了水電設施。「德國和中國的工業化起步都較晚。這樣的遺蹟說明,早在當時兩個地區就有密集交流。」任漢平說,「這是雙方在技術、建築和基礎設施等領域合作的開端——這些領域至今仍至關重要。」
文化的吸引力
去年上任的任漢平,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節點上。
上任1年以來,他發現「德國幾乎每個月都有州一級的代表團訪問成都」。去年12月,德國總統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任後首次訪華行程中,在四川停留2日之久。可以說,「四川和德國之間的關係是一直在不停深化,每個星期、每個月都看得到進展」。
從文化相似性走向合作共識,源自兩地共同的發展訴求。
「四川和德國在面積和人口上差不多,城鎮化程度也差不多,如今,成都與歐洲不少城市一樣面臨發展的挑戰,比如交通等問題。」任漢平說,「同時,雙方在工業上也都曾以煤炭、鋼鐵、化工等重工業為重心,如何實現工業向服務業和數位化領域轉型,是雙方一致的關注點。」
任漢平在與兩地官員的交流時發現,在環保科技、可再生能源、智能交通等領域,德國州一級代表團表達出了強烈的合作願望。「說明在這些行業領域或者專業領域,德國看到了此地很好的合作潛力。」任漢平說。
就在7月23日,落戶成都的德國最大的能源企業萊茵集團亞太總部項目印證了任漢平的觀察:其大中華區首席聯絡官裘王此前曾表示,萊茵集團正積極拓展中國市場,希望在礦山開採、智慧電網、可再生能源、環境服務等領域展開合作。
但任漢平仍然認為,文化是成都最大的優勢,而因為文化吸引的人才,更是城市發展的最大「資本」。
「熊貓、火鍋,外國人總將它們視為成都的標誌。」任漢平說,「我更關注別的東西——是成都整個創意的生態環境,是充滿創意的人,他們受到很好的教育,有很開放的態度。」
在錦江河畔,蘭桂坊對岸,任漢平曾遊走於此處的大川巷。在畫廊、酒吧裡,他發現「到處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因為成都現在的文化氛圍留在此地,並且通過自己的靈感和創意,「正在重建這座城市」。說到具有吸引力的藝術家聚集地,總領事還提到了成都藍頂美術區、東郊記憶公園和重慶的TESTBED2貳廠。
「在成都,創意經濟不只是電子產業、廣告業或者音樂產業,這些是歐美城市過去發展創意產業的重點,它更是一個整體的大產業,各種各樣風格各異、具有特色的資源聚集在一起,讓城市更加有活力,也更能被看到。」任漢平說,「一年前,我可能不會想到,我所認識的就是這樣的成都,非常具有活力、而且是多面性的。」
走向下一個時代
在成都的一年來,任漢平幾乎每天都感受得到德國對中國西南的關注。
「現在,德國不管是政治界還是經濟界都意識到,這裡是中國向西開放的重要大門。」任漢平說,「而在兩國合作當中,成都乃至四川地區積極、健康的表現,也成為一個重要的晴雨表」
在現有的基礎之上,新的認知意味著,需要有新的合作方式。
「在方式方法上,兩地正在進行一些合作實踐。」任漢平說,「比如在人員培訓方面,我關注到中方有非常強烈的意願,借鑑德國教育系統,比如引進雙元制。」
任漢平經常到位於蒲江的中德中小企業合作園,了解雙元制在當地的融合情況。今年初,已走過5個年頭的合作園拿出新一年發展規劃:除力爭引進億元以上項目35個外,還將進一步將德式標準化廠房、定製廠房落地,推進「中德中心」建設。
但任漢平還希望,能有更多四川企業到德國投資。
「目前,在華德企約有5000家,反過來,在德投資的中國企業約有4500家,每年都有約200家企業赴德投資——到現在為止,中國企業在德投資總額已達到36億歐元,提供了約8萬個工作崗位。」任漢平說,「但許多中國企業仍然不夠了解德國的投資政策,因此,在此領域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任漢平向記者展示的一份名為德國對境外投資企業的支持政策中,在不同區域,德國政府會給企業提供最高10%到40%不等的補貼,其中,在不同地區中,對小型企業的補貼都遠高於對中型以及大型企業的補貼力度。
「在德國,小型和中型企業是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動能:約70%的生產值來自中小企業,提供了大概80%的就業崗位和幾乎90%的職業教育崗位。」任漢平說,「事實上,在四川,中小型企業創造的社會生產值也達到70%,與德國幾乎差不多。德國政府更希望扶持這些小型企業,在這方面,德國有非常好的經驗。」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