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了解更多的VR遊戲資訊 一定要關注VR陀螺!
文/VR陀螺 ZJ
隨著5G的腳步越來越近,作為最佳應用場景之一的AR又引發了新一輪關注熱潮。而微軟幾天前推出的HoloLens 2更是讓AR的話題度扶搖直上。
雖然看起來很火熱,但大家不得不面臨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該如何讓AR產品真正落地?畢竟就在去年,由於遲遲無法找到落地方向而實現商業化,英特爾Vaunt和ODG最終都走向了遺憾的結局 。
就在不久前,一家將AR應用在文旅場景的公司進入了陀螺君的視線,這家名為太平洋未來科技( Pacific Future)的公司已經成功落地多款AR與文旅結合的項目,為此陀螺君採訪到了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兼CEO李建億。
AR文旅項目落地馬六甲
一年可覆蓋200萬人次
太平洋未來科技是一家專注於算法的研髮型科技公司,主要研發光場、圖像識別、運動追蹤等算法。他們通過自主設計AR眼鏡AMglass T1,並與自主研發的算法以及應用場景結合在一起推動了項目落地。
目前該團隊已經落地了兩個項目,其中之一是在馬來西亞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馬六甲落地了「馬六甲AI城市空間科技」項目,通過結合AR技術打造了一個集「歷史、導航、導覽、購物、體驗」於一體的文旅景區。
據陀螺君了解,該項目一次完整體驗下來約45分鐘。項目為遊客提供AR眼鏡租賃服務,每次費用約為數十元人民幣。馬六甲每年到訪遊客約1600萬人次,其中中國遊客佔比達10%。李建億表示,他們在這個項目中投放了500臺設備,其中100臺AMglass T1可以服務8萬人左右,預計將覆蓋200萬人次。
AMglass T1是一款採用高通驍龍835晶片的分體式AR眼鏡,與許多先設計好產品再尋找落地場景的AR設備不同,太平洋未來科技選擇針對場景來設計這款AR硬體產品。
據李建億介紹,馬六甲項目的完成周期大概在一年左右,在項目進行期間一直在根據實際情況對AMglass T1這款硬體設備進行調整。在他看來,產品的體驗要和環境有融合,要針對場景來設計產品。考慮到是共享模式,因此設備可以進行清潔消毒甚至拆卸更換,此外據消費者佩戴眼鏡的情況,還專門設計了可拆卸鼻託。設備配備了3種語言,分別為中文、英文和馬來語,遊客直接掃碼付費即可使用。
在內容方面,由開發團隊親自編寫劇本,為馬六甲項目設計了一套完整的故事線,由於是基於真實歷史的文旅項目,因此必須嚴格把控內容,為此他們還專門聘請了當地的歷史專家顧問進行把關。
想要真正落地一個AR設備並不簡單,需要顧及方方面面。「還要考慮別人不歸還怎麼辦,要怎麼做身份認證、怎麼交押金,這些問題都要考慮到,」李建億說道。
據了解,目前前來遊覽的遊客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跟團遊客,另一種是自由行遊客。李建億表示:「在到訪的中國遊客中,有70%是跟團遊。我們針對旅行團,給導遊在線上開帳號,把責任放在導遊身上來保證設備歸還。而對自由行的遊客就是押信用卡,採用類似酒店那樣的信用卡預授權。」
而為了方便管理,馬六甲項目的遊覽路線被設計成一個閉環,即單進單出。「我們設備上面還有GPS可以定位追蹤,我們也在分析遊客的行走數據,」其補充道。
此外,開發團隊還專門設計了充電櫃以及庫存管理系統,將方方面面考慮全面,形成標準化產品,以便快速鋪開落地。
在盈利方式上,李建億表示他們並沒有直接售賣設備,而是選擇了分成模式來讓利益最大化。他們與馬來西亞旅遊部籤訂了十五年合約,後續將對設備進行更新迭代。
而另一個已落地的華僑城柳州卡樂星球項目已於去年國慶正式上線供遊客體驗。在這個項目中,太平洋未來科技將AR與主題公園中的場館進行融合,李建億說道:「在主題公園裡的需求就是解決遊客排隊的時間,將AR體驗作為故事鋪墊,讓他們一開始就有東西在玩。」有了故事鋪墊,遊客在最後的360度球幕影院中將會獲得更好的體驗。
在這個項目中,遊客體驗一次的價格並不高。對於陀螺君提出的定價是否過低的問題,李建億表示:「我們在經濟策劃上覺得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這個項目更多是用落地來提升技術。想要快速鋪開,就要降低價格敏感性。」
而通過大量遊客的體驗和反饋,技術團隊能夠更好地針對問題完善產品,他們根據反饋,將在今年推出第二代新AR硬體產品。據李建億透露,第二代產品將會在深圳歡樂谷項目落地。
此外,目前正在進行中的項目還包括四川映秀地震震中紀念館項目以及墨西哥、義大利的文旅項目。
為何另闢蹊徑選擇AR+文旅?
目前大部分的AR廠商都將落地方向選在了工業領域,如HoloLens、谷歌眼鏡企業版等等。
而從商業角度來看,李建億認為AR想要在工業領域落地還存在不少問題。「工業場景其實主要是三個需求,第一是做培訓、第二是檢測、第三是遠程協助。這其中也存在幾個問題:其一,每個工廠的標準和採用的機械都不一樣,因此需要定製,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其二,方案不能共用到另一家,再加上工廠實際使用AR眼鏡設備的人很少,因此量很小。所以我看不到產業模式能夠迅速鋪開落地,」李建億說道。「在這個情況下客戶群還是比較少,加上我們公司始終不是靠賣硬體盈利,想做的是算法搭配硬體的平臺,因此並未選擇工業領域。」
而之所以選擇文旅領域,其表示有幾個原因:
第一點,文旅領域是一個非常好的測試環境。有不少旅遊景區由於一些歷史原因,原始建築、景色已不復存在,而通過AR技術可以實現場景重現,遊客戴上AR眼鏡即可看到幾百年前的場景。「這在文旅方面是個硬需求,很多遊客想要看到這個地方原本是怎麼樣的。而且遊客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層次,對我們收集用戶信息和產品的反饋是很有價值的,」李建億解釋道。
第二點,文旅領域富有商業價值。「比如馬六甲這個項目,他們還有一個商區,戴上我們的眼鏡之後可以看到商區的信息。這個場景可以擴大到其他未來AR應用中,還是有商業意義和價值的。」
第三點,文旅場景適合手機和AR眼鏡進行交互,「因為不可能讓遊客長時間戴著眼鏡,我們的設計是在45分鐘內走完整個景區,所以我們也嘗試設計了一些能讓手機和AR眼鏡進行互動的信息。」
在李建億看來,文旅是一個非常適合做測試的市場場景,「首先文旅這個產業的門檻可以說高也可以說低,低的原因在於旅遊業目前已經沒有新東西了。我們就抓住機會選了這個市場,對遊客來說,不管是什麼新技術,只要能達到他們想要玩的效果就可以了。在這樣的基礎之下,高頻次、短時間體驗非常適合我們做測試。」
他接著補充道:「文旅裡有很多場景都很適合與AR結合,並且是能夠複製鋪開的。再加上量大,因此能獲得盈利,讓我們可以繼續投入。總的來說,我們團隊還是以算法為主,AR做的好主要是靠算法,硬體始終還是一個載體。」
與AR硬體「槓上」的算法公司
太平洋未來科技是一個由40人組成的團隊,成員來自世界各地,非常多元化,其中80%為技術人員。目前公司總共已經獲得了600萬美元的融資。
這家公司是創始人李建億第三次創業的成果。作為一個畢業於昆士蘭大學經濟學專業的馬來西亞華裔,他因為一個騰訊的項目而介入了科技領域並來到深圳。對於為何會選擇AR來創業,他笑言:「當時做行業分析的時候看了2015年最火熱的三個領域:機器人、醫療、AR/VR。機器人我覺得我做不了,醫療也不是專業人士,於是就開始關注AR/VR,但我覺得VR有點反人類,因為進入虛擬世界是和現實脫節的。而AR是提高效率的一個工具,對商業和社會來說是有意義的。在AR裡我分成硬體和軟體作為切入點考慮,最終選擇了軟體中的算法,並在引擎裡選了光,因為光是不可缺的。」
在走訪了80多家公司,並與行業內的人士進行了多次討論後,李建億確定了「光」這個方向。「我聯繫了澳洲朋友,就是另外兩位創始人,把他們『騙』到了深圳進行創業。」
目前,太平洋未來科技在光場算法、圖像解析算法、姿態分析及動作捕捉算法等方向均有著卓越的研發成效,並取得了中國及美國總計86項專利,其中數量最多的是與光有關的專利。
這樣一家算法公司,緣何走上了AR硬體研發之路?
據李建億介紹,在他們開發的AR引擎中,最核心的算法就是光場算法,為了讓虛擬物體看起來更真實,需要通過圖像算法的方式去檢測現實空間裡光的信息,再把信息推送到渲染引擎。陀螺君在現場測試了該光場算法,其能夠判斷現實世界中的光源方向,根據方向對虛擬物體的光線實時調整。並且能夠做到對有色光線的判斷和調試,也就是說,當光源色為紅色或者綠色時,虛擬物體被打上的光也是帶有顏色的。(該算法暫時不支持複雜多變的光源變化)
而之所以會做硬體,也是因為需要一個硬體載體來展示這些算法。
但在尋找合適的AR硬體時,李建億和團隊發現當前市場中的產品要麼就是不符合他們的應用需求,要麼就是成本過高,而合適的AR眼鏡又無法量產。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們就決定自己把AR眼鏡做出來。在他看來,AR不同於其他應用領域,對硬體和軟體的融合度要求極高,如此一來應用開發者在開發應用的時候才更簡單。
「我們發現從HoloLens到谷歌眼鏡再到其他國內的品牌,他們的思路是做出能替代手機的完全性平臺。但是在現在產業鏈不成熟的情況下,做這樣的一個產品最終沒法完整落地,讓消費者買單。這個產業鏈不只是硬體供應產業鏈,還包括內容供應產業鏈。在這種情況下做一個多功能且大而全的產品是不現實的,」李建億說道。「所以我們在落地項目的時候是針對一個場景來開發產品,要符合運營模式和操作模式。我們會為場景選擇配件,去掉一些不必要的東西。」
未來目標:5G時代的AR社交
除了已落地的AR文旅場景,太平洋未來科技還正在研發3D人體骨骼算法,該算法可用於3D動漫動畫、運動分析、動捕、人機耦合等多個場景,通過普通的2D攝像頭對人體動作進行分析。
李建億對陀螺君透露,太平洋未來科技的未來目標是在5G時代來臨時做AR社交。
在其看來,如果說從2G到3G是文字轉向圖片,3G到4G是圖片轉向視頻,那4G到5G會是從2D轉向3D。「5G帶來的變革在圖像上的要求肯定是三維的,那這意味著在人們要在動畫製作上下功夫。所以我們首先研究的是如何把2D轉到3D,讓它動起來。第二個是在進行虛擬社交時,如何讓虛擬形象實時動起來。」
他談到:「我們的布局是光、骨骼算法、眼鏡載體。在做AR社交的時候,如果沒有光信息,人會失真。為了動起來更加自然,所以我們又做了骨骼算法,這兩個結合需要載體,所以做了AR眼鏡。」
而文旅市場一年200萬人次的使用數據,將能助力產品持續完善,配合不斷精進的底層技術,從而為輸出AR社交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