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個在觀鳥圈不脛而走的消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直到中央電視臺在新聞頻道進行了報導,小夥伴們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原來這都源於一種曾經在中國消失多年的神秘鳥類——彩䴉(學名:Plegadis falcinellus,英文名:Glossy Ibis)。
央視報導截圖
作為䴉科(Threskiornithidae)成員中分布較廣泛的一員,和它的表親朱䴉(Nipponia nippon)一樣(朱䴉上世紀前在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曾有較廣泛的分布,由於環境惡化等因素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至20世紀70年代野外已無蹤影)曾經一度被認為「瀕危絕跡」,甚至很多媒體的報導及文章中不惜將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中黑䴉(Pseudibis papillosa)章節的描述「情況不甚明朗,但有跡象表明可能屬於瀕危或漸危」用於闡述它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零星記錄狀態。但事實上彩䴉家族這些年究竟過得怎麼樣,我們不妨來整理一案。
彩䴉(P falcinellus )於1766年由卡爾•馮•林奈先生(Carl von Linné)命名。Plegadis(䴉屬)在希臘語中是鐮刀的意思,大意是䴉屬鳥類的喙長而下彎形似鐮刀;而它的種名falcinellus在拉丁文中也是鐮刀形的意思命名。模式標本產地在奧地利和義大利地區。作為鳥類中著名的流浪漢,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簡稱 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記錄的低危物種,因此彩䴉在世界各地的分布也得以多點開花,亮點紛呈。彩䴉的主要繁殖區域在歐亞大陸歐洲南部,繁殖種群在當地春季繁殖,雖然在非洲馬裡有過少量繁殖記錄,但大部分資料顯示出現在非洲大陸的彩䴉屬於在歐洲繁殖的種群,主要在地中海周圍和非洲越冬,也有一部分通過前蘇聯西部到伊拉克,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越冬。而在非洲北部繁殖的種群則通常經尼羅河到蘇丹,也有的跨越撒哈拉沙漠和沿尼羅河進入非洲中部和東部越冬漂泊。1880年前後彩䴉的種群分布開始了在北美地區的迅速擴散——迅速佔領大西洋海岸,並逐步擴散到墨西哥灣沿岸。在此後的幾十年間它們北上來到了加拿大,並南下擴散到了中美洲,時至今日自二十世紀50年代第一次目擊記錄以來,彩䴉已經成為委內瑞拉淡水溼地的常見居民。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彩䴉國內罕見,但國際水禽研究局1992年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數據顯示,在位於東南亞湄公河三角洲地區的U Minh Thuong自然保護區內就棲息著約1000-2000隻彩䴉。
彩䴉世界分布圖 圖片來自: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GBIF)
在中國,1934年鳥類專家壽振黃先生以杭州西湖博物館(浙江自然博物館前身)的鳥類標本為基礎,整理發表了《浙江鳥類之調查》一書,裡面記載一例寧波的彩䴉記錄。1984年,羅道夫•邁耶德肖文瑟在美國出版的《中國鳥類》中記載曾分別於4月和6月在我國上海,寧波和福州見到正處於繁殖期的彩䴉(La Touche 1931—1934;Schauensee 1984)並據此推斷彩䴉在我國繁殖。從此中國大陸的彩䴉便從大眾的視野中消失,直至2006再次發現:
1998年8月22日,臺灣臺南曾文溪口發現彩䴉一隻。
2000年7月13日,臺灣彰化鹿港發現彩䴉一隻。
2000年7月22日,臺灣嘉義東石發現彩䴉一隻。
2000年8月7日, 臺灣臺南北門發現彩䴉一隻。
2005年9月17日,臺灣屏東龍鑑潭發現彩䴉一隻。
2006年1月15日,臺灣屏東龍鑑潭發現彩䴉一隻。
2006鳥 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彩䴉一隻。
2009年1月13日,四川成都鳥類攝影愛好者 「後來理應居下」在成都荷塘月色溼地公園記錄兩隻彩䴉。
2010年5月23日河北省衡水攝影愛好者董雍敏等人在河北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記錄到發現彩䴉一隻。
2010年11月21日雲南省昆明市呈貢大學城關山水庫發現並記錄一隻彩䴉。雲南省鳥類新紀錄。
2011年5月,新疆鳥友在喀什記錄一隻彩䴉。
2011年8月,北京林業大學陳麗霞等人在內蒙古錫林郭勒查幹諾爾湖進行水鳥調查時觀察記錄到一隻彩䴉。
2012年6月28日,雲南大學趙學冰等人在雲南玉溪大營鎮玉泉公園觀察到一隻彩䴉。
2012年7月15日,浙江觀鳥愛好者葉成光在溫州市龍灣區靈崑鎮的一處沼澤地旁拍攝記錄到一隻彩䴉。
2016年5月3日貴州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管護員劉廣惠在劉家巷的一塊溼地上發現一隻彩䴉.
2013年1月28日,雲南昆明觀鳥愛好者韋銘在紅河自治州蒙自長橋海觀察記錄到彩䴉18隻,
2013年4月下旬,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吳飛在雲南省昆明市東川東格公路板河口旁的秧田裡觀察記錄到彩䴉19隻。
2013年5月4日,昆明滇池也出現一隻彩䴉。
2013年5月13日,湖南長沙洋湖溼地公園記錄兩隻彩䴉。
2013年7月6日,鳥類攝影愛好者劉辰在河南省東北部濮陽市範縣南部記錄五隻彩䴉。
2014年4月27日,中國大自然保護協會的志願者在雲南鶴慶縣母屯海發現三隻彩䴉。
2014年5月4日,觀鳥愛好者在河南省羅山縣靈山鎮附近的一處水田一隻彩䴉。
2014年6月8日,臺北關渡自然公園義工發現一隻彩䴉,臺灣北部首次記錄。
2014年7月11日,觀鳥愛好者在臺灣屏東,車城鄉記錄到一隻彩䴉。
2014年8月28日, 河北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一隻彩䴉。
2014年10月,天津觀鳥會會長王鳳琴在天津北大港溼地萬畝魚塘記錄到彩䴉一隻。
2015年5月7日,一位鳥類愛好者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邛海發現三隻彩䴉。
2015年6月,廣西防城港市北崙河口自然保護區,一隻。
2016年2月5日,在 雲南省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蒙自市長橋海彩䴉四隻
2016年4月底,臺灣彰化漢寶濕地,記錄彩䴉三隻
2016年9月中旬,四川省眉山市洪雅 發現彩䴉一隻
2016年11月08日,喀什鳥友郭宏一在新疆南部地區發現彩䴉一隻。
2017年2月初,雲南野鳥會會員李繼明在昆明滇池晉寧溼地記錄並拍攝到十隻彩䴉。
彩䴉生境圖
彩䴉的擴散發展對於它而言稱得上是「鳥生贏家」,但在興衰發展的幾個世紀中,它們在一些地區它們也同當地的野生動物一樣依然面臨著威脅。其原因包括了人類的獵殺、以及主要棲息地-——沼澤的不斷消失和河湖面積的日漸縮減,過度放牧,殺蟲劑中毒及水利工程建設等。但是不論時空如何轉變我們依舊希望這種全身羽毛帶有綠色的金屬閃光的大鳥能夠經常的出現在各地的溼地湖沼中,不為觀鳥人的歡呼驚喜,只為了和它一樣不能說話的它們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國家。
最後Ps:
「彩䴉在中國已消失70多年,照國際學界標準,如物種野外50年沒觀察到,就被視為野外滅絕,有專家依此提出彩䴉在中國絕跡。2009年起,中國彩䴉重新出現,但彩䴉在中國發現數量極少,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這是彩䴉報導中常出現的一段話,首先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有關物種等級的劃分標準,所謂"滅絕動物"包括以下四類:一是全部滅絕,即當今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沒有該物種的成員存在;二是野外滅絕,指某物種的個體僅被籠養或在人的控制下存活,即只有人工飼養而野外沒有;三是局部滅絕,即在某一地區滅絕而在其他地區還有該物種存在的現象;四是亞種滅絕,指某物種因分布個體大小不同而取名不同的一個種的滅絕。如果彩䴉在中國絕跡應該歸為「局部滅絕」範疇。而我國現行的「野生動物保護名錄」也應為1988年12月10日由國務院批准。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1989年1月14日由林業部、農業部頒布使用與2009年再次發現無關。
再Ps:點擊下一篇文章有驚喜哦!
參考資料:
Acosta, M., Mugica, L., Mancina, C. &Ruiz, X. (1996)
Resource Partitioning Between Glossy andWhite Ibises in a Rice Field System in Southcentral Cuba.
Colonial Waterbirds
19(1): 65–72.
Bauer, K.M. & Glutz von Blotzheim, U.N.eds. (1966) Handbuch der Vögel Mitteleuropas
Vol. 1. Akademische Verlagsgesellschaft,Frankfurt & Main.
Beaver, D.L., Osborn, R.G. & Custer,T.W. (1980)
Nest-site and colony characteristics ofwading birds in selected atlantic coast colonies.
Wilson Bull.
92(2): 200-220.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4)
Birds in Europe: Population Estimates,Trends and Conservation Status. BirdLife Conservation Series 12. BirdLifeInternational, Cambridge.
Borrow, N. & Demey, R. (2001)
Birds of Western Africa. Christopher Helm,London.
de Juana, E. & Garcia, E. (2015)
The Birds of the Iberian Peninsula.
Bloomsbury, London.
Denis Avila, D., Acosta Cruz, M. &Mugica Valdés, L. (2009)
Relacion entre la dieta y la morfologia delsistema digestivo en el Coco Prieto (Plegadis falcinellus).
J.Carib. Orn.
22: 61–74.
Kirwan, G.M., Boyla, K.A., Castell, P.,Demirci, B., Özen, M., Welch, H. & Marlow, T. (2008)
The Birds of Turkey: a Study of theDistribution, Taxonomy and Breeding of Turkish Birds. Christopher Helm, London.
International Illustrated Checklist of theBirds of the World
http://www.hbw.com/species/glossy-ibis-plegadis-falcinellus
趙正階.2011.中國鳥類志[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43-144
鄭作新,等.1997.中國動物志•鳥綱[M].第一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69-170
劉小如,丁宗蘇,方偉宏,林文宏,蔡牧起,顏重危.2010.臺灣鳥類志[M].第一卷.臺北:「農委會林務局」:310-311
韓聯憲,楊亞非,韓奔,張洪科.2013.彩䴉歸來[J].森林與人類,(5): 28-35
張琦(雲南省蒙自市森林公安局)新年的禮物——彩䴉再來長橋海
在成文之際,謹對在本文的撰寫過程中,給予我幫助的「圍觀無所不包鑑定大鳾の彩虹群」成員們,以及掏出照片就讓用的劉躍強老師,還有蟲老師和CCTV表示深深的感謝!
圖片:劉躍強
Bird watching is your lifetime ticket to the theater of nature. (觀鳥,是你走入大自然的門票。) 每一隻鳥兒,在鳥人們眼中都是飛翔的精靈。每一個鳥點,在車輪的驅動下都成為一次美妙的旅行。城市、自然、溼地、環境、攝影、博物融合成一場有理念無壓力的旅行。更多訊息,請關注天津任鳥飛新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