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成像+人工智慧!機器人也能有具備立體視覺的真正「眼睛」!

2020-12-03 央視財經

(央視財經《創業英雄匯》)人可以輕鬆地靠視覺來判斷物體的位置、形狀,可是機器不行。如果給機器裝上「眼睛」,那它的工作將更順暢、更智能。究竟是什麼樣的神器,能給機器人當「眼睛」?創業者周翔帶來的「高精度3D相機」將給我們答案。

2003年周翔在西安交通大學攻讀碩士時,3D成像技術就是他的主攻方向。隨後他又赴英國攻讀博士後,潛心鑽研光學3D成像與人工智慧結合技術,成為了國際上最早研究3D動態成像技術的那批人之一。周翔看到了中國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對於科技的需求越來越多,而相應的核心硬體卻有著較大缺口。在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環境中,他堅信,「我們靠自己同樣可以做出優秀產品」。借著科技創新熱潮席捲全球的契機,周翔在2014年的夏天,創立了科技公司,決心用過硬的實力開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周翔和團隊著重研究「3D成像與人工智慧」技術,今年自主研發了一款具備獨立智慧財產權的高精度3D相機,可以讓機器人擁有具備立體視覺的真正「眼睛」。在他們看來,這項技術的廣泛應用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無論是美容整形、高端製造還是安防等領域,都亟需高科技助力。

儘管創業過程並非一帆順風,周翔和他的團隊還是堅持不懈、不斷克服重重困難,努力把一件小事做到極致。為了將晶片體積縮小到1毫米;將掃描速度從10秒推進到0.01秒;將掃描的點雲密度從3萬點提升到100萬點……他們不斷突破技術瓶頸,一點點將不可能變成可能。如今,這款產品已經在工業生產的識別、定位、路徑跟蹤等多個應用中也有著穩定且優異的表現。

回顧十幾年的研發之路,周翔表示,他的秘訣是一直保持著樂觀心態,帶著韌勁兒和決心,積極吸取經驗教訓。他把自己的科技夢從象牙塔延續到社會實際中,透過小小的3D相機鏡頭眺望著科技未來,並不斷砥礪前行。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周五22:00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財經頻道《創業英雄匯》!

編輯:邵冠豪

相關焦點

  • 3D雙目立體視覺在機器人視覺的應用
    隨著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機器視覺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傳統的2D定位無法解決產品的空間坐標信息,而3D雙目立體視覺可提供較高精度的定位。在汽車行業,汽車後底板的抓取搬運主要交給工業機器人完成,這面臨一大難題:每一塊後底板的平面坐標XYR和空間坐標ZWP都相差較大,而機器人夾具的兩個尖削必須精確的插入後底板兩孔位,才能進行搬運。
  • 偉景智能CEO董霄劍:可見光立體視覺產品全球領先
    據了解,Vizum是一家致力於研究智能視覺感知技術,為客戶提供領先的平面和立體智能視覺軟硬體產品及解決方案的人工智慧公司,包括SDK、IP、晶片等產品形態。主要產品有第一代智能眼ViEyeⅠ、第二代智能眼ViEyeⅡ、智能立體成像SDK等。
  • 3D視覺成像的下一站 淺析TOF 3D立體攝像頭技術
    唯有更加趨近真實的3D立體「視界」,才能帶給我們最為震撼和沉浸式的體驗。如今,手機攝像頭模塊也正走在從2D向3D時代過渡的三岔路口,而TOF技術就是其中最有前景和錢景的出路。根據原理和硬體實現方式的不同,智慧型手機領域最靠譜的3D視覺成像技術逐漸衍生出了三個方向,它們分別是雙目立體成像、3D結構光以及TOF技術。
  • 3D視覺為機器人增加「眼睛」
    而這個能力也可以賦予給我們的機器人。但人類感知三維的方式也許並不適用於機器。要引導機器人運用深度傳感視覺,需要考慮三個關鍵方法:立體視覺、結構光和飛行時間(ToF)。0HHednc機器人系統已經存在了幾十年,但直到最近它們大多都是盲目工作。
  • 為了研究螳螂的立體視覺,研究人員給它戴上了世界上最小的3D眼鏡…
    之前就有研究人員受皮皮蝦能感知16色眼睛的啟發,發明了一款可以「感知偏振光」的超敏感相機。現在,一個來自英國的研究團隊將觀察對象轉向了螳螂。這次,他們給螳螂戴上了世界上最小的3D眼鏡。圖片來源:Mike Urwin/Newcastle University近看是這樣:看完圖片之後,相信你和我一樣會好奇兩個問題:為什麼是螳螂?為什麼要給它戴3D眼鏡?
  • 3D電影與立體視覺的關係
    3D電影越來越多,很多人都想體驗一下震撼的視覺效果,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看3D電影,雙眼立體視覺功能差的患者戴上3D眼鏡也看不到立體效果,或者立體感很差,而且時間長了還容易出現眼睛疲勞、頭痛等症狀。那什麼是雙眼立體視覺呢?
  • 3D立體眼鏡的成像原理
    3D立體眼鏡的成像原理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2045.htm我們人類之所以能夠看到立體的景物
  • 立體視覺介紹
    立體視覺雙眼單視包括有:同時視、感知性融像能力、運動性融像能力、立體視覺、深度覺。
  • 工業機器人對機器視覺技術的依賴有多大
    作為工業機器人的「大腦中樞神經」,人工智慧在過去的幾年裡一直處於持續的高速發展階段,很多工業機器人也已經具備了相當高的智能化特點,但是還遠遠達不到人類所設想的智能化程度,羅馬非一日所能建成,機器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變得非常智能化。
  • 淺談立體視覺
    立體視的建立必須是在具備雙眼同時視和融合視的基礎之上。立體視銳度是分辨雙眼視網膜影像間最小的水平視差的能力,其單位為秒弧角,或稱弧秒,正常值通常為40"~60",立體視銳度越小,其立體視功能就越好。立體視的產生與形成由於兩眼水平分開,物體在左右眼視網膜成像,當雙眼能同時看到物體時就具備了一級視功能——同時視;而後大腦將雙眼看到的物體融合成一個完整的物象就形成了二級視功能——融合視;由於視角的差異,雙眼所看到的物體會形成微小的不對應差別,即雙眼視差,並由此產生三級視功能——立體視。
  • 元橡科技雙目立體視覺 全視全知全行業賦能
    據了解,機器視覺產業將迎來黃金髮展期,2023年中國市場規模或將達到197億元,CAGR達14%。在人工智慧帶來的諸多產業升級價值中,基於視覺交互的智能解決方案在智能化體系中佔比80%以上。雙目立體視覺作為機器視覺的關鍵之一,越來越成為人工智慧交互的重要力量。
  • 突破立體成像局限:vivo正式發布TOF 3D超感應技術
    備受關注的是,vivo還在MWCS現場首次發布了「TOF 3D超感應技術」,這項技術的出現突破了目前手機行業立體成像技術的局限,為未來的影像、人機互動、AR等帶來了無限可能為了探索新的人機互動方式以及智能終端更多的應用場景,vivo選擇了「TOF 3D超感應技術」,該技術具備有效深度信息高、工作距離遠、結構布局靈活、應用場景豐富等優勢,以此滿足用戶對於立體視覺體驗的更多期待。vivo TOF 3D超感應技術通過發射近紅外光,傳感器計算紅外光與目標的觸達返回時間差,從而實現立體視覺。
  • 雙目立體視覺不止車載 元橡科技賦能無限可能
    攝像頭,作為智能電子設備上的重要傳感器之一,不止在車載領域發光發熱,在機器人、無人機、消費電子、教育交互、軌道交通等多個領域也均有廣泛應用。多年來,相機視覺技術始終處在迅猛發展的過程中,產品技術迭代更新速度快,行業競爭尤其激烈。
  • 神奇的3D立體圖片,試試自己的眼力
    據稱,圖中的白線就像是置於影像前景的對象,一旦有東西打破這個前景的遮擋物,人腦就自動把它理解為立體的空間。如此有趣的現象,並不限於兩條線,甚至一條線都可以做到!其實,這些不是真正的裸眼3D,只是一種視覺上的錯覺而已,主要是通過設置的白條讓圖像產生一種縱深感,也就是讓人在看的時候覺得圖像裡的動作有前後距離之差。眼睛能感受這些是不是很神奇?一起來看看吧!
  • 元橡科技:雙目立體視覺走「芯」 賦能行業萬「橡」更新
    據了解,機器視覺產業將迎來黃金髮展期,2023年中國市場規模或將達到197億元,CAGR達14%。在人工智慧帶來的諸多產業升級價值中,基於視覺交互的智能解決方案在智能化體系中佔比80%以上。雙目立體視覺作為機器視覺的關鍵之一,越來越成為人工智慧交互的重要力量。
  • 國內3D視覺市場添變數
    近幾年,人工智慧技術日益成熟,機器人、無人機、智慧安防以及智能製造等領域都與人工智慧進行深度融合,而機器視覺技術成為變革力量的代表。  在3D深度視覺領域,不同於市場主流的結構光、TOF和雙目立體成像方案,全視通科技林志雄博士,根據多年潛心研究,基於模仿人眼的被動式「生物視覺」理論,提出任何環境下只需一個鏡頭就可被動成像的3D技術。  林志雄是來自臺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也是臺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博士和逢甲大學電機系博士,他在光學相關技術領域獲得的發明專利已超過100張。
  • 與結構光及雙目立體視覺相比,ToF技術有何優勢?
    9m1ednc雙目立體視覺(Binocular Stereo Vision)技術始於上世紀的60年代中期,是基於視差原理並利用成像設備從不同的位置獲取被測物體的兩幅圖像,通過計算圖像對應點間的位置偏差,來獲取物體三維幾何信息的方法。經過幾十年來的發展,立體視覺在機器人視覺、航空測繪、反求工程、軍事運用、醫學成像和工業檢測等領域中的運用越來越廣。
  • 人工智慧與計算機視覺
    通常來說,計算機視覺定義應當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1、對圖像中的客觀對象構建明確而有意義的描述;  2、從一個或多個數字圖像中計算三維世界的特性;  3、基於感知圖像做出對客觀對象和場景有用的決策。  作為一個新興學科,計算機視覺是通過對相關的理論和技術進行研究,從而試圖建立從圖像或多維數據中獲取「信息」的人工智慧系統。
  • 立體視覺技術讓無人機有了動態智慧眼
    【深圳商報訊】(記者 王海榮)立體視覺是計算機視覺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其目的在於重構場景的三維幾何信息。目前火遍全球的虛擬實境技術,也屬於立體視覺領域的研究範疇。王好謙透露,首先是針對立體視覺高精度三維建模問題,構建了球形攝像陣列的光場採集平臺,發明了光度立體多視角配準和全局顏色校準方法,突破了複雜動態場景的高完整度、高精度立體建模。
  • 全新三維成像技術:我們離科幻故事裡的立體投影又近了一步
    來源:Lucasfilm Ltd我們還沒有會飛的汽車、腦機接口和能與人對話的人工智慧,不過,一項更為經典的科幻技術已經近在咫尺:科學家最新研發的雷射粒子系統投射出了自由漂浮在空中的三維影像。真正的三維成像本周《自然》雜誌介紹了美國楊百翰大學的物理學家和工程師丹尼爾·斯莫利(Daniel Smalley)及其同事研發的自由空間立體顯示平臺(free-space volumetric display),不同於圖像只在特定角度範圍內可見的全息技術,這一新技術能夠生成全方位的立體圖像,與以往的任何技術相比都更接近科幻電影中常見的立體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