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瓦爾·赫拉利:認識你自己,不要被算法操控

2021-01-11 騰訊網

以色列著名歷史學家、全球現象級暢銷書《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在其著作《今日簡史》中指出,人類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各種變革,這些變革很有可能改變人生的基本架構,讓「不連續性」成為最顯著的特徵。要想在這樣的社會中生存,需要不斷學習,不停地重塑自身。

認識你自己,不要被算法操控

文 | 尤瓦爾·赫拉利

2050年的教育,將會有哪些不同?

今天出生的嬰兒,到2050年剛30出頭。如果一切順利,這個嬰兒可能到2100年還活著,甚至到22世紀還是個積極公民。

我們到底該教這個嬰兒什麼,才能幫助他在2050年或者22世紀的世界裡存活,甚至大展身手?他需要什麼樣的技能才能找到工作,了解周圍的一切,走出生命的迷宮?

01.

不是灌輸信息,

而是教他判斷信息

目前有太多學校的教學重點仍然在於灌輸信息。這在過去說得通,因為過去信息量本來就不大,而且就連那一點信息,也不斷受到各種審查制度的阻隔。

比如,如果你住在1800 年墨西哥的某個偏僻小鎮,就很難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畢竟,那時既沒有收音機、電視機,也沒有報紙或公共圖書館。就算你識字,也能進入某家私人圖書館,書架上多半也只有小說和傳道小冊子,因為西班牙帝國嚴格審查當地印刷的所有文本,而且也只允許極少數通過審查的出版作品由外界輸入。

如果你當時住在俄國、印度、土耳其的偏僻小鎮,情況大致也是如此。現代學校出現,所有孩子都能學到讀寫技能,了解地理、歷史和生物的基本事實,這其實是個極大的進步。

但是,在21世紀,我們被大量的信息淹沒,而審查機構甚至都沒有去阻擋信息的打算,反而忙於散布錯誤的信息,或是用不重要的事來分散我們的注意力。

如果你現在住在墨西哥的一個偏僻小鎮,有一部智慧型手機,光是看維基百科、TED演講、免費在線課程,就可以花掉大把的時間。一方面,現在沒有任何政府有能力隱藏它們不喜歡的所有信息;另一方面,現在如果想用各種互相矛盾的報導、無關緊要的話題來影響大眾,完全是輕而易舉。

比如,全球民眾現在如果想知道敘利亞的阿勒頗(Aleppo)遭轟炸的情況,或是南極冰蓋融化的最新情形,只要上網點一下就能得到信息。然而網絡上眾說紛紜,實在難以判斷哪些內容可信。正是因為只要點一下就能得到無數其他信息,也就令人難以專注。

如果政治或科學看起來太複雜,我們很容易就會想轉去看些可愛的貓貓狗狗、名人八卦。在這樣的世界裡,老師最不需要教給學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學生手上已經有太多信息,他們需要的是能夠理解信息,判斷哪些信息重要、哪些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能夠結合這點點滴滴的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觀。

02.

不應該看重工作技能,

而要強調通用的生活技能

除了太強調提供信息,大多數學校也過於強調讓學生學習一套既有的技能,例如解微積分方程式、用C++ 語言寫電腦程式、識別試管中的化學物質或是要外國人學著講中文。然而,我們並不知道2050 年的世界和就業市場會是什麼模樣,所以我們也不會知道人類需要哪些特定的技能。

我們可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教孩子如何用C++ 語言編程、學說中文,但可能到了2050 年,人工智慧比人類更會寫程序,谷歌翻譯應用也能讓只會說「你好」的外國人,近乎完美地用普通話、粵語或客家話來交談。

那我們該教什麼呢?許多教育專家認為,學校現在該教的就是「4C」,即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和創意(creativity)。

說得寬泛一點兒,學校不應該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要強調通用的生活技能。最重要的是能夠隨機應變,學習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環境裡仍然保持心智平衡。想跟上2050 年的世界,人類不只需要發明新的想法和產品,最重要的是得一次又一次地重塑自己。

這麼做的原因在於,隨著改變的步伐加速,除了經濟會改變,就連「作為一個人」的意義也可能不同。早在1848 年,《共產黨宣言》就聲稱「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只不過,馬克思和恩格斯當時講的主要是社會和經濟結構。而到2048 年,物理和認知結構或許也會煙消雲散,或是散成大量數字信息。

1848 年,幾百萬人失去了鄉間農場的工作,遷移到大城市去工廠裡上班。但他們到了大城市之後,性別並不會改變,也不會忽然多個第六感。而且只要在某間紡織廠找到了工作,就能在這個行業待上一輩子。

但到2048 年,人類可能要面臨的就是遷移到網絡空間、流動的性別認同,以及計算機植入裝置所帶來的新感官體驗。就算他們找到了一份有意義的新工作,如為3D 虛擬實境遊戲設計最新的流行趨勢,但可能短短10 年內,不僅是這個職業,甚至是所有需要類似藝術創意的工作都會被人工智慧取代。

所以,你在25 歲的時候,交友網站上的自我介紹可能是「25 歲的異性戀女生,住在倫敦,從事時尚業的工作」。但到了35 歲,就變成「年齡調整中,非特定性別,新大腦皮層活動主要發生在『新宇宙』虛擬世界,人生的使命是要前往其他時尚設計師未曾踏足的領域」。

到了45 歲,就連「約會」和「自我定義」都成了過時的概念,只要等待算法幫你找到(或創造)完美的另一半就行了。還想要從時尚設計中找到人生意義嗎?

現在算法的作品已經比你的作品強太多了,如果再去回顧你在10 年前最滿意的作品,只會讓你無地自容,再也沒有半點自豪的感受。而且,你也才45 歲,後面還有好幾個10 年,等著你發生巨變。

上面這個例子當然只是個假設。沒有人真正知道未來將如何變化,而且任何假設都可能與真正的未來相去甚遠。

「不連續性」時代,需要不斷「重塑」自己。

如果某個人向你描述21 世紀中葉的世界,聽起來像是一部科幻小說,那麼他很可能是錯的。但如果某個人向你描述21 世紀中葉的世界,聽起來一點兒都沒有科幻小說的意思,那他肯定是錯的。雖然我們無法確定細節,但唯一能確定的就是一切都會改變。

未來的重大改變,很有可能改變人生的基本架構,讓「不連續性」成為最顯著的特徵。

從遠古時代開始,人的一生分為兩個階段:學習階段和工作階段。

你先在第一階段累積各種信息,發展各種技能,建構起自己世界觀的同時,也建立起穩定的身份認同。就算在15 歲的時候沒去上學,而是在自家田地裡工作,你仍然是在「學習」:學習怎樣讓水稻長得更好,怎麼和大城市貪婪的米商談判,以及怎樣解決和其他稻農之間搶水搶地的問題。

在人生的第二階段,你依靠累積下來的技能闖蕩世界、謀取生計,貢獻社會。當然,就算到了50 歲,你還是會在種稻、談判、處理衝突這些事情上學到新知,但都只是對已然千錘百鍊的能力做點微調而已。

但到21 世紀中葉,由於改變的速度加快、人的壽命延長,這種傳統模式將無以為繼。人一生之中的各個接縫處可能出現裂痕,不同時期的人生也不再緊緊相連。「我是誰」會變成一個比以往更加緊迫也更加複雜的問題。

這很可能會帶來極大的壓力。因為改變總是會造成壓力,所以在一定年齡過後,大多數人都不喜歡改變。15 歲的時候,人生充滿變化,你的身體在成長,心智在發展,關係也在深化。

一切都在改變,一切都如此新奇。你忙著自我重塑。對大多數青少年來說,這有點兒嚇人,但也令人興奮。新的願景在你面前展開,整個世界等著你去徵服。

但到了50 歲的時候,你不想改變了,大多數人也都放棄了徵服世界的夢想。這輩子能看的、能做的、能買的,好像也就那樣。這時的你更喜歡穩定。

為了手上的這些技能、職業生涯、身份和世界觀,你已經投入了太多時間和精力,並不想重新來過。為某件事費的心力越多,放下它、為新的事物挪出空間也就越困難。

你雖然還是可能喜歡有些新的體驗、做些小的調整,但對大多數50 多歲的人而言,並沒有準備好徹底改變自己的身份認同及性格的深層架構。

這件事可以從神經學的角度來解釋。雖然成年人的大腦並不像我們過去以為的那麼僵化,但和青少年的大腦相比,可塑性還是差了一截兒。要讓神經元重新連接、突觸重新排列,實在是難如登天。

然而在21 世紀,「穩定」會是個我們無福消受的奢侈品。如果還想死守著穩定的身份、工作或世界觀,世界只會從你身邊嗖的一聲飛過,把你遠遠拋在後面。因為人類的預期壽命應該會更長,有可能你有幾十年的時間,只能活得像一個無知的化石。

想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還有點兒用(不只是在經濟上,更重要的是在社會上),就需要不斷學習、重塑自己,而且到時候,50 歲可能還算年輕。

等到改變成為新常態,個體或人類整體過去經歷的參考標準都只會慢慢降低。無論是作為個體或整體,人類都將越來越多地面對以前從未遇到過的事物,比如超高智能機器、基因工程改造的身體、能夠精確操控自己情緒的神奇精妙的算法、急速襲來的人工氣候災難,以及每10 年就得換個職業的需求。

面對前所未有的局面,到底該怎麼做才正確?現在被大量信息淹沒,絕無可能全部吸收和分析,該如何應對?如果「不確定性」已經不再是例外,而是常態,又要怎麼過下去?

想在這樣的世界過得順風順水,需要心態非常靈活、情感極度平衡。人類將不得不一再放棄某些自己最熟悉的事物,並要學會與未知和平相處。但麻煩的是,教孩子擁抱未知、保持心態平衡,比教他們物理公式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要困難許多。

人的韌性光靠讀書聽課是培養不出來的。現在的教師多半也是舊教育系統下的產物,通常他們自己的心態也都不夠靈活。

工業革命讓我們對教育的想法就像一條生產線。城鎮的中心有一座大型混凝土建築,裡面分成許多大小相同的房間,每個房間都配有幾排桌椅。鈴聲響起,你就和另外30 個一般大的孩子一起走進某個房間。

每個小時都會有一個大人走進來說話,而且政府付錢叫他們這麼做。有一個人會告訴你地球是什麼形狀,另一個人告訴你人類的過去如何,還有一個人告訴你人體是什麼樣的。我們很容易對這種模式嗤之以鼻,而且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就算這種教育模式在過去取得了一些成就,現在也已經破產。

但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找出可行的替代方案。至少,這種替代方案不能只適用於加州市郊富人區,而是要能夠擴大規模,即使在墨西哥鄉村也可以施行。

認識你自己:不要讓被算法操控。

如果有個15 歲的孩子被困在墨西哥、印度或阿拉巴馬州某所觀念過時的學校,我能給他的最好建議就是:不要太依賴大人。多數大人都是一片好意,但他們不太懂現在這個世界。

過去,聽大人的話會是個相對安全的選項,因為在當時,他們確實懂那個世界,而且世界的變化並不快。但21 世紀不一樣。變化的腳步越來越快,你永遠無法知道,大人告訴你的到底是永恆的智慧,還是過時的偏見。

所以,到底你可以依賴什麼呢?也許是技術?這個選項更冒險。技術可以帶來許多幫助,但如果技術在你的生活裡掌握太多權力,它就可能把你當作人質,走向它想達到的目標。

幾千年前,人類發明了農業技術,但這隻讓一小群精英富了起來,大多數人反而淪為奴隸。大多數人發現自己得頂著炎炎烈日拔草、澆水和收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也可能是你的命運。

技術本身並不壞。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技術能幫助你達成目標。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它就很容易為你塑造目標,控制你的生活。

特別是隨著技術越來越了解人類,你可能會發現,好像是自己在為技術服務,而不是技術在服務你。有沒有看過街上的行人像殭屍一樣在遊蕩,臉幾乎貼在手機屏幕上?你覺得是他們控制了技術,還是技術控制了他們呢?

那麼,你該依賴自己嗎?在《芝麻街》或是迪士尼以前的電影裡,這聽起來可能是個好主意,但這個選擇在現實生活中的成效並不大。就連迪士尼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大多數人就像《頭腦特工隊》裡的萊莉,其實並不了解自己,打算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時,很容易遭到外部的操控。我們大腦中的那些聲音絕不值得信賴,因為這些聲音反映的總是國家的政治宣傳、意識形態的洗腦手段和商業廣告的殷殷召喚,更別提人體生化機制本來就有缺陷。

隨著生物技術和機器學習不斷進步,要操控人類最深層的情緒和欲望只會變得更簡單,於是「跟著感覺走」就會越來越危險。等到可口可樂、亞馬遜、百度或政府知道怎樣觸動你的心弦,按下你大腦的開關,營銷專家和你內心之間的區別是否還那麼容易看清?

面對這項令人生畏的任務,你必須下定決心,了解自己這套作業系統,要知道自己是什麼、希望在人生中達到什麼目標。本書中所提出的諸多建議裡,這絕對是歷史最悠久的一條:認識你自己。

幾千年來,先知和哲人言者諄諄,要人們認識自己。而到了21 世紀,這個建議的迫切性更是前所未見,因為現在已經不是老子或蘇格拉底的時代,人類已經有了強大的競爭對手。

可口可樂、亞馬遜、百度和政府爭先恐後,都想非法侵入你。不是侵入你的手機、你的計算機,也不是侵入你的銀行帳戶,它們想黑進的就是「你」,以及你的生物作業系統。你可能聽過,有人說這是個非法攻擊計算機的時代,但事實並非如此。事實上,現在已經是非法攻擊人類的時代。

算法現在正看著你,看著你去了哪裡、買了什麼、遇見了誰。再過不久,算法就會監視你走的每一步、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

憑藉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算法對你的了解只會越來越深。而等到這些算法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就能控制你、操縱你,而且你無力抵抗。你會住在母體裡,或是活在楚門的世界裡。到頭來,這就是個簡單的經驗問題:如果算法確實比你更了解你身體內部發生的一切,決定權就會轉到它們手上。

當然,也有可能你很高興能把所有決定權都交給算法,相信它們會為你和世界做出最好的決定。如果真是這樣,你只要輕輕鬆鬆享受安排好的旅程,什麼事都不用做,交給算法就好。

但是,如果你還想為自己的存在、為人生的未來保留一點兒控制權,就得跑得比算法、亞馬遜和政府快,在它們之前就認識你自己。如果要跑得更快,就要輕裝上陣,把過去的所有幻想都放下吧,它們是相當沉重的負擔。

聲明〡本圖文來源於博雅人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尤瓦爾·赫拉利的《未來簡史》
    科技發展到今天,人工智慧大數據算法已經為人類賦能,現在的人類已離不開這些所謂的科技文明了。試想如果沒有電,沒有計算機,沒有數據,再回到500年前那樣的一種生存狀態和水平,我們還回得去嗎?通過人類自己發展出來的科技文明所附加給人類的這些東西,已經徹底改變了人類的本性,以至於現在的我們肯定是回不去了,回去了估計也活不下來。
  • 尤瓦爾·赫拉利:2050年的教育,將會有哪些不同
    無論是作為個體或整體,人類都將越來越多地面對以前從未遇到過的事物,比如超高智能機器、基因工程改造的身體、能夠精確操控自己情緒的神奇精妙的算法、急速襲來的人工氣候災難,以及每10 年就得換個職業的需求。面對前所未有的局面,到底該怎麼做才正確?現在被大量信息淹沒,絕無可能全部吸收和分析,該如何應對?如果「不確定性」已經不再是例外,而是常態,又要怎麼過下去?
  • 我所看到的未來丨尤瓦爾·赫拉利X吳伯凡
    算法推送的選擇,還是我們的自主選擇嗎? 吳伯凡:在今天,你聽從內心的聲音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危險,因為你不知道你內心的需求。你的聲音不過是一些洗腦術和廣告,悄悄地植入到你內心。你想要的其實是別人想給的,但你自己是不知道的。我想到了一個詞,「新黑客」。以前的黑客攻擊你的電腦、手機,去解鎖你的銀行密碼。
  • 《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冠狀病毒之後的世界
    《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近日在《金融時報》發表了一篇長文《冠狀病毒之後的世界》。在文中,尤瓦爾·赫拉利談到疫情結束後,世界向何處去的問題,以及對目前各國沒有統一行動的計劃,反而各自為戰、競相關閉邊境的擔憂。
  • 尤瓦爾·赫拉利:未來掌握在少數人中,99%的人屬於無用階級
    未來,99%的人屬於無用階級,他們的特性和能力都是多餘的;另外1%的人則成為掌控算法、通過生物技術戰勝死亡的神人,他們是未來世界的主宰者,是人類未來進化的新物種。  ——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未來掌握在少  從古代猿人到現代智人,從小型部落到特大城市,從物物交換到虛擬貨幣,人、社會、商業從沒停止過演進的步伐。
  • 《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每一次危機也是一次機遇
    他們促使自己的支持者不要相信科學家們關於氣候變化及疫苗的言論。如今,這些民粹主義言論的危險性顯而易見。在危機時期,信息的自由流通至關重要,民眾需要相信科學專家,而非煽動人心的政客。幸好在目前的形勢下,我們觀察到大多數人是相信科學的。天主教會要求教徒不再去教堂,以色列關閉了境內猶太教堂,伊朗對所有違反規則去清真寺的人進行了懲罰。寺廟及各類宗派都暫停了公共儀式。
  • 尤瓦爾·赫拉利《冠狀病毒之後的世界》,強烈推薦!
    冠狀病毒之後的世界作者: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人類簡史》的作者人類現在正面臨全球危機。也許是我們這一代人最大的危機。但是現在,政府可以依靠無處不在的傳感器和強大的算法,實現這個目標。在與冠狀病毒的鬥爭中,一些政府已經部署了新的監視工具。通過嚴密監視人們的智慧型手機,使用數以百萬計的面部識別攝像頭,並迫使人們檢查並報告其體溫和醫療狀況。
  • 尤瓦爾·赫拉利《簡史三部曲》,系列閱讀預告!
    尤瓦爾·赫拉利的簡史三部曲,可能許多朋友都有所耳聞,但是應該還有很多朋友想讀卻一直還沒讀過。我個人呢也是非常喜歡這三部曲——《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今日簡史》,那麼這次我和大家一起來閱讀一下這三本書到底講的是什麼,然後和大家分享一些個人的閱讀體會。
  • 對話尤瓦爾·赫拉利: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 我們該如何自處?
    今年十月,以色列歷史學家、《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將出版全新的知識漫畫系列的第一卷《人類簡史:人類的誕生》,借新書發表之際,我們與他進行了一次談古論今的對話。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他認為我們應該回到歷史中去,通過學習歷史掌握全局觀,繼而在人類歷史中找準自己的定位。尤瓦爾·赫拉利與我們分享了他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看法。
  • 尤瓦爾·赫拉利 21世紀的變革比任何時期都更徹底
    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當今世界事務中扮演的角色,介於「天后」麥當娜和「學術明星」史蒂芬·平克之間。新京報:《人類簡史:人類的誕生》是由你的代表作《人類簡史》所改編的知識漫畫。改編漫畫的這個主意,是怎麼來的?尤瓦爾·赫拉利(以下簡稱赫拉利):之所以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為《人類簡史》已經在全世界流行了,但通過閱讀科普書來了解科學知識的人,卻相對有限。知識漫畫能接觸到更多讀者。我們的使命是成為科學界和普通大眾之間的橋梁,將科學界最新的思想和發現帶給普通人。
  • 認識你自己,從認識大腦開始!
    「認識你自己!」這是兩千多年前希臘古城德爾斐的阿波羅神殿上刻著的一句名言。兩千多年來,人類在探索外在物質世界上,已經有了不少收穫,甚至有點兒忘乎所以了,以致於忽略了對內在的探索。人類要認識自己,要從「身、心、腦」三個方面進行。當然,表層的認識,已經有不少了,大腦有些什麼功能、內心狀態怎樣調整、身體健康怎樣獲得,我們對這些都有了很多的了解。
  • 尤瓦爾·赫拉利:我為何能寫出「簡史三部曲」
    以色列出生的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近兩年可謂大紅大紫。1976年出生的他,是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被譽為青年怪才、全球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也因此獲得了無數青年粉絲。我國在2014年引進了此書。2017年,尤瓦爾的第二部作品《未來簡史》被引進,再次成為超級暢銷書。這部分要歸因於「知識的搬運工」羅振宇。在2016年的跨年演講中,他大談熱點「人工智慧」,並巧妙推出2017年最重要的一本書《未來簡史》。
  • 揭開算法「黑箱」:讓你上癮的背後是什麼?
    從某種意義上說,算法是人們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捷徑」。人們信任算法,是基於其「客觀性」。谷歌公司堅信「我們的用戶信任我們的客觀性」。谷歌的人機算法模式,試圖強調「技術理性」,即「沒有人為因素幹預的客觀性」。但是純粹的客觀性真的存在嗎?算法的背後是人,算法作為人類智慧的產物,無疑是需要承載一定價值的。
  • 尤瓦爾·赫拉利:2050年,我們會做什麼樣的工作?
    本文來源:《今日簡史》 中信出版集團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暢銷書《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作者,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教授,全球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例如在證券交易所,算法正成為債券、股票和期貨的最重要買家。同樣,廣告業最重要的客戶也是算法:谷歌搜索算法。現在設計師設計網頁的時候,常常迎合的是谷歌搜索算法,而不是哪個人的品位。算法顯然沒有意識,所以不會像人類消費者那樣享受自己購買的物品,做決定時也不會受到感覺和情緒的影響。畢竟,谷歌搜索算法怎麼都不可能真的嘗一口冰激凌。
  • 在全球人工智慧高峰論壇上,我們聽尤瓦爾·赫拉利聊起 AI 和人類的...
    在尤瓦爾·赫拉利看來,現在的人工智慧雖然發展迅速,但不過是對於「智能」的研究,並沒有觸及到「意識」的層面,因為人類自己也很難知道意識究竟是什麼。所以,當我們討論人工智慧時,應當明白這背後的危險性是我們自己的意識,要嘗試去了解人類的喜怒哀樂背後的深層根源,會對人工智慧具有幫助作用,因為「智能」和「意識」像硬幣兩面決定著人工智慧的發展。
  • 基於FPGA的語音智能操控系統
    3、主板該系統利用FPGA板塊,可自主嵌入應用程式,用戶可根據自己需求植入語音信息,以待匹配。如果用戶不需要某項語音匹配信息,可刪除,靈活性非常高。同時,由FPGA主板設計ASIC電路,具有設計周期短、開發費用低、功耗低的優點。系統控制核心都在FPGA內部實現,可以極為方便的更新和升級系統,大大的提高了系統的通用性和可提高性。
  • 《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 如何看待全球新冠肺炎疫情
    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種不同的人,但今日,世界舞臺為什麼只剩下我們自己?從只能啃食虎狼吃剩殘骨的猿人,到躍居食物鏈頂端的智人,從雪維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腳印,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 ,到科學革命、生物科技革命,我們是如何登上世界舞臺成為萬物之靈的?
  • 《未來簡史》:從人文主義到數據主義,赫拉利重新解讀算法
    《未來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1976年生於以色列海法,2002年獲牛津大學博士學位,專研中世紀史與軍事史,現任教於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系。赫拉利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老學究,而是學界公認的「青年怪才」。
  • 大數據算法時代的自由和必然
    由此,問題就導向了哲學與科學的根本分歧,我們所面對的世界究竟是怎樣的,對於這個世界的「算法」意味著什麼?尤瓦爾·赫拉利從非哲學的甚至僅僅是生物學的角度,指出智人與動物的差別,那就是,經過億萬年的生物演化,智人之所以脫穎而出,是因為智人的高度組織與合作,而這種組織與合作的前提是,智人有想像的能力,但更重要的還不是個人的主觀想像,而是一種聯合想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