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撞擊是太陽系中最重要最廣泛的過程之一,弄清不同天體撞擊強度與時空分布可以為構建太陽系天體的動力學演化理論提供重要制約參數。隕石中的高壓礦物幾乎都是天體撞擊的產物,它們主要發現於普通球粒隕石、火星隕石和月球隕石。這與這些隕石母體表面存在大量撞擊坑一致。令人費解的是,在近1700塊灶神星隕石中卻極少有高壓礦物報導,只有日本學者於2014年在一塊灶神星隕石發現了二氧化矽的高壓相(柯石英和斯石英)。這樣的發現頻率與灶神星表面存在大大小小的撞擊坑極為不符。曾有學者用小行星帶的平均撞擊速度較低來解釋這個矛盾,同時也有學者認為灶神星隕石主要來自灶神星南極的超大撞擊盆地。
為了探索這個未解之謎,博士研究生龐潤連在導師張愛鋮教授的指導下對一系列灶神星隕石開展了大量的掃描電鏡觀察,拉曼探針和背散射電子衍射結構研究。在含有衝擊熔融特徵的灶神星隕石中,他們不僅觀察到柯石英和斯石英可以在灶神星隕石中普遍存在,證實了前人的發現,還觀察到其他三種高壓礦物相(富含陽離子缺位的單斜輝石,鎂鐵榴石,鈣長石成分單斜輝石結構高壓相)的存在。其中鈣長石成分單斜輝石結構的高壓相只在火星隕石中有報導。該觀察結果表明灶神星隕石中的高壓礦物並不是前人認為的那麼罕見。結合前人高壓實驗結果,他們限定了灶神星隕石中的這些高壓礦物形成於大約10 GPa和2000 oC的溫壓條件。通過計算模擬,他們進一步提出直徑為3 km的小撞擊坑就足以形成如此高強度的高壓礦物相。根據黎明號探測揭示的灶神星表面撞擊坑直徑分布,文章提出如果對更多的灶神星隕石進行觀察應該存在更多的高壓相,為深入對灶神星撞擊歷史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