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Bennu表面發現可能來自灶神星的隕石

2020-09-23 科普百分百

小行星Bennu表面發現可能來自灶神星的隕石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CNET報導,小行星Bennu是美國宇航局(NASA)Osiris-Rex 任務的主題,而其似乎發現了一些不尋常的「紀念品」。在一個宇宙「CSI」的案例中,研究人員已經追蹤到Bennu表面的一些明亮巨石的來源,是一顆名為灶神星的不同小行星。

Osiris-Rex目前正在圍繞小行星Bennu運行,準備在10月進行一次大膽的樣本採集行動。這艘太空飛行器已經從這顆「瓦礫堆」小行星上發回了大量的圖像和數據,這顆小行星是由大量碰撞碎片形成的。

這些巨石大小從5到14英尺(約1.5到4.3米)不等,看起來與周圍的深色材料明顯不同。在對這些奇怪的巖石進行仔細調查後,研究人員發現了灶神星上出現的礦物輝石的跡象。在排除了其他可能形成輝石的方式後,研究小組認為灶神星很可能是罪魁禍首。這就像追蹤在犯罪現場發現的指紋一樣。

「我們的主要假設是,在一顆灶神星(來自灶神星的碎片)撞擊母體後,Bennu從母體小行星上繼承了這種材料,」NASA的Hannah Kaplan在周一的一份聲明中說。「然後,當母體小行星被災難性地破壞時,它的一部分碎片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積累到Bennu,包括一些來自灶神星的輝石。」

NASA的一個視頻給出了一個可愛的動畫版本,這項研究於發表在周一的《自然-天文學》雜誌上。「觀測結果顯示,一顆小行星的表面濺有來自另一顆小行星的物質並不罕見,」NASA說。

灶神星是一顆著名的小行星,NASA的「黎明號 」探測器曾在2011年訪問過它,它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主小行星帶。Bennu和灶神星都是早期太陽系的古老遺蹟。如果順利的話,Osiris-Rex攜帶的樣本可以為科學家更多關於這些神秘天體和它們的起源的線索。

相關報導:巖石小行星Bennu還是另一顆小行星碎片的家園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報導,NASA日前發布了其OSIRI-REx任務的最新進展,其中包括一艘太空飛行器正近距離圍繞多巖石小行星Bennu運行的新發現。該機構指出,Bennu是一顆由來自其他太空巖石的碎石組成的小行星,它是發生在過去的大碰撞而產生的結果。對碎石的研究揭示了來自附近另一顆更大小行星的隕石的存在。

NASA在一段新發布的動畫教育視頻中解釋,他們在Bennu發現的一些巖石比小行星上的其他巖石要亮一些--其中一些則要亮得多,這引發了研究人員對其起源的疑問。NASA的OSIRIS-REx對這些巖石進行了觀察和研究並由此揭示了這些較輕的巨石來自小行星灶神星(Vesta)。

據了解,這些較輕的巨石大小在5英尺到14英尺之間,它們都位於Bennu的南半球,靠近赤道。NASA表示,這些可能沉積在Bennu上的物質是母小行星猛烈撞擊所帶來的一部分。

這次撞擊產生的一些碎石在重力作用下聚集在一起並最終形成了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有稜有角的巖石體。然而解開這個謎團需要各種複雜的設備,包括OSIRIS-REx的可見光和紅外線分光計(OVIRS)工具,它能被用來將從明亮巖石反射的光線分解成不同的顏色。研究人員可以通過觀察每種顏色的光的明暗部分拼湊出這些巨石的組成。

相關焦點

  • NASA在小行星Bennu上發現可能來自小行星灶神星的塊狀物
    ▼ 小行星Bennu是美國宇航局(NASA)Osiris-Rex 任務的主題,而其似乎發現了一些不尋常的「紀念品」。在一個宇宙「CSI」的案例中,研究人員已經追蹤到Bennu表面的一些明亮巨石的來源,是一顆名為灶神星的不同小行星。
  • NASA在Bennu上發現可能來自小行星灶神星的塊狀物
    據外媒CNET報導,小行星Bennu是美國宇航局(NASA)Osiris-Rex 任務的主題,而其似乎發現了一些不尋常的「紀念品」。在一個宇宙「CSI」的案例中, 研究人員已經追蹤到Bennu表面的一些明亮巨石的來源,是一顆名為灶神星的不同小行星。
  • 來自灶神星的隕石HED
    ,小行星序號為4 Vesta,又稱第4號小行星,是太陽系最大的小行星之一,平均直徑525千米(326英裡),是德國天文學家海因裡希·歐伯斯在1807年3月29日發現,以羅馬神話中家和壁爐的女神Vesta命名,Vesta是古代義大利的管理爐灶和火種的女神,相當於希臘神話中的赫斯提亞,是炊事人員、磨坊工人、麵包師的保護神。
  • 來自大型小行星灶神星的隕石揭示太陽系在數十億年中所經歷的動蕩
    來自大型小行星灶神星的隕石揭示太陽系在數十億年中所經歷的動蕩(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BGR報導,科學家研究了來自大型小行星灶神星的隕石,發現了一個被稱為後期重轟炸的事件發生的證據,這與科學家此前認為的不同。
  • 灶神星隕石特徵
    隕石中的高壓礦物幾乎都是天體撞擊的產物,它們主要發現於普通球粒隕石、火星隕石和月球隕石。這與這些隕石母體表面存在大量撞擊坑一致。令人費解的是,在近1700塊灶神星隕石中卻極少有高壓礦物報導,只有日本學者於2014年在一塊灶神星隕石發現了二氧化矽的高壓相(柯石英和斯石英)。這樣的發現頻率與灶神星表面存在大大小小的撞擊坑極為不符。
  • 庫克群島2018年鑲藍色玻璃灶神星HED隕石3盎司銀幣
    灶神星隕石銀幣正面幣面採用超高浮雕,猶如灶神星表面,正面左側是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肖像,中間鏤空鑲嵌代表灶神星的藍色玻璃隕石銀幣正面背面同樣超高浮雕設計,猶如灶神星表面,中間鏤空鑲嵌代表灶神星的藍色玻璃,並鑲嵌一顆打磨成正方形的灶神星
  • 銀幣中的太陽系,紐埃2018年太陽系灶神星隕石鑲嵌銀幣
    紐埃自2015年開始發行太陽系隕石鑲嵌仿古銀幣,繼月球、水星、火星後,太陽系系列的第四枚隕石鑲嵌銀幣是太陽系最大的小行星之一「灶神星」。灶神星和灶神星銀幣「灶神星」銀幣的造型秉承著其他太陽系銀幣拱形幣的特徵,暗喻星球弧形的表面。
  • 科普:稀有的HED族隕石來自哪裡?
    灶神星是小行星帶發現的第4號小行星,由德國天文學家奧伯斯於1807年3月29日發現。奧伯斯在他發現第2號小行星的天區室女座西北部發現了灶神星。他給這第4號小行星取名為Vesta,中文譯名為灶神星。灶神星隕石都被認為是來自小行星灶神星的地殼,期間的差異只在於來自不同地質歷史的母巖石。由放射線同位素測定這些隕石結晶體的年齡都在44.3和45.5億年之間。
  • 太陽系小行星帶三傑:灶神星、智神星和婚神星
    小行星帶是位於太陽系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一個小行星密集分布的區域,科學家估計在這一區域小行星的數量可能超過50萬顆,到目前為止已經有超過12萬顆的小行星進行了編號。目前太陽系內發現的小行星,有超過98.5%都發現於此區域。
  • 同位素分析再現灶神星幾十億年前「受創」史
    「小行星之間的相互碰撞概率比小行星撞擊大行星要小一些。」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趙海斌介紹,但類似灶神星這麼大的小行星發生碰撞的概率相對較大。兩次巨大的撞擊差點讓灶神星灰飛煙滅,也讓灶神星成了天體碰撞下的「幸運兒」。
  • 美國飛船在小行星上發現「外星物質」,呈銀白色,或來自其它星球
    而現在,NASA專家確認:美國OSIRIS-REx號飛船已經在本努表面發現了一種銀白色異常的「外星物質」,懷疑可能來自其它星球。,直徑約525公裡,它是天文學家海因裡希·歐伯斯在1807年3月29日發現,以羅馬神話中女神Vesta來命名,中文翻譯為灶神星。
  • 最易被忽略的小行星—灶神星
    因此,本命盤中灶神星的第一大作用就是可以看出我們最具有奉獻精神且甘願為其獻身的人生領域。例如,灶神星位於第五宮的人能真正做到為愛情捨棄一切,灶神星位於第九宮的人甘願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做出犧牲,而灶神星位於第十二宮的人都具有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
  • 揭秘灶神星黑色隕石坑 或為生命起源找到線索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灶神星(Vesta)上最大的一些撞擊坑內部和邊緣部分呈現出暗黑色,有些地方甚至比黑炭還黑。當科學家第一次看到這些的時候,他們為此感到大惑不解。隨著後續的研究發現,這種情況是由於撞擊形成的,其中黑色的沉積物是富含碳的撞擊物體在過去45億年的漫長歷史中逐漸累積形成的。
  • 黎明~灶神星上的「流星」
    黎明號  Dawn (spacecraft)作者:譚  巍編輯:曾躍鵬2018年11月1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一直在小行星帶的灶神星(Vesta)和穀神星(Ceres)軌道上運行的「黎明」號小行星探測器,因燃料耗盡而壽終正寢。
  • 科普:HED隕石研究揭示灶神星複雜地質演化過程
    它們通常被放在一起研究小行星玄武巖的成分。HED隕石通過大量科學分析與認為來自灶神星。因為灶神星不尋常的玄武巖成分,尤其是其光譜和HED隕石完全吻合。放射線同位素測定這些隕石結晶體的年齡都在44.3和45.5億年之間。
  • NASA:巖石小行星Bennu還是另一顆小行星碎片的家園
    據外媒報導,NASA日前發布了其OSIRI-REx任務的最新進展,其中包括一艘太空飛行器正近距離圍繞多巖石小行星Bennu運行的新發現。該機構指出,Bennu是一顆由來自其他太空巖石的碎石組成的小行星,它是發生在過去的大碰撞而產生的結果。
  • OSIRIS-Rex探測器在小行星Bennu表面取回的樣本可能不同在地球上收集的任何隕石樣本
    OSIRIS-Rex探測器在小行星Bennu表面取回的樣本可能不同在地球上收集的任何隕石樣本(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美國NASA OSIRIS-Rex探測器將在小行星近日,任務中的科學家們介紹了關於小行星Bennu的表面物質、地質特徵和動態歷史的新發現。研究人員指出,他們懷疑從小行星上送回地球的樣本可能不同於我們在地球上收集的任何隕石樣本。來自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艾米-西蒙領導的一篇論文顯示,小行星表面廣泛存在含碳的有機物質,包括主要任務著陸點。該著陸點是OSIRIS-REx將於10月20日進行首次樣本採集嘗試的地方。
  • 碳質隕石價值
    除月球隕石、火星隕石、HED族和Almahata Sitta隕石有確切的來源之外,其它類型的隕石都認為來自小行星帶,即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聚集區域。那麼如何來釐定隕石的來源呢?人類目前已經有300多千克的月巖樣品。通過月巖的巖石學、礦物學和地球化學分析,發現有一族隕石與月巖極其相似,因而可判定這一族隕石來自月球。火星隕石又稱SNC族隕石,在1815年就收集到了該類型的隕石。
  • 隕石是什麼,它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地球上會有「隕石雨」
    這表明火星在數十億年前可能有一個相當溫暖潮溼的氣候,適合生命的存在和維持。這一發現再次引起人們對火星生命和火星太空探索的關注。一些科學家認為,隕落地球為生命起源提供了「原材料」,最早的生命元素來自隕石。
  • 小行星帶內的重要發現——「高爾夫球小行星」
    1802年,德國天文學家海因裡希·奧爾伯斯發現了一顆他認為是主小行星帶內的行星。隨著時間的推移,天文學家們把這具行星命名為雅典娜,這是希臘戰士女神雅典娜的名字。隨後,科學家在主帶中發現了更多的小行星。而雅典娜也被重新歸類為大型小行星,成為該主帶中僅次於穀神星和灶神星的第三大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