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下來看到的世界都是光明的,光或許因為是司空見慣的,所以讓許多人都忽略了它的存在。但關於光的本質是什麼?是最近幾百年來人類一直追尋的問題,直到現在,並未間斷過。從幼稚到成熟,人類對光的認識可以算的上是一部大戲劇!
最開始有個 名叫伽森狄的法國數學家,他認為光就是由大量的微粒構成的,光的本質就是微小的粒子實體,只不過它們的運動速度貌似挺快的。然後牛頓認可並發展了光的微粒學說,儘管在這期間也有胡克的光的波動學說,但是波動說不成氣候,因為牛頓在當時的科學界幾乎是神一樣的存在著,牛頓的學說就是權威的,與牛頓相違背的大都被認為是「民科」!
光的微粒說
以牛頓為首 所代表的的光的微粒說統治科學界近兩百年!直到十九世紀,光的微粒說的權威地位才有所動搖。1800年, 託馬斯楊 用實驗證明了光的幹涉現象是存在的,這也就直接證實了光是一種波,因為幹涉現象僅是波才具有的特徵。 到此時 人們不確定光的本質 到底是 波還是粒子? 大家都迷糊了,也不知道到底信誰的,一直就這樣糾結著!
光的波動
赫茲是研究電磁波的,他用實驗驗證了麥克斯韋預言的電磁波。 之後,赫茲做實驗時有了意外的發現。當他用光照射金屬硒的表面時,發現了其導電時的電阻變小,之後的大量實驗告訴他一個事實:但光照射到某些金屬表面時,會有某種物質從金屬表面溢出。之後人們知道了這種溢出來的物質是負電荷,隨後電子的發現,又讓人們知道 這種負電荷就是電子。
所以這時候人們已經知道了,當有光照射在某些金屬表面時,金屬表面的電子吸收了光的能量,電子進而變得躁動起來,如果吸收的能量足夠大,電子會脫離原子核的束縛,進而溢出到金屬表面形成電流。我們把這種電子叫做光電子,把這種現象叫做「光電效應」。
光電效應
但是此時的人們只能知道有這種現象,卻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按當時的經典理論是沒有辦法來解釋這種現象的。恰好,那時候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化的概念,愛因斯坦就立馬運用了量子化的概念去解釋光電效應,認為光是由光子(光量子)組成的,光子的靜止質量為0 ,光子有運動質量,光子從一誕生就是以光速前進著,光子一個一個的打到金屬表面的電子上,電子吸收光子的能量,如果吸收的能量大於原子核的束縛能,那麼電子就脫離原子核的束縛,逃出到金屬的表面。
大家要注意到,愛因斯坦認為光是由光子構成,和之前牛頓的微粒說不同的是,光子並不是牛頓他們認為的實心球 ,它是量子化的,這是一種新的粒子說(光量子假說)。但光電效應不僅證明光具有粒子性,也具有波動性,因為光還具有頻率!
直到現在人們公認的事實:光是一種電磁波,它具有波粒二象性,它有運動質量,速度為299792458m/s!
光的波粒二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