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在科研界大放光芒,光電效應就是他提出來的

2020-08-28 宇乾說天氣

1905年,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人類理解量子世界的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他指出,光其實也是一種粒子,叫做光子。

我們給大家講過,人類歷史上有兩位最著名的科學家。其中一位是牛頓爵士,另一位就是愛因斯坦。與牛頓爵士類似,愛因斯坦的早年生活也很不順。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的一個猶太家庭,他為了不在德國軍隊裡服役,跑到瑞士去考大學。結果第一年高考時落了榜,到第二年他才考上蘇黎世理工學院。


愛因斯坦比較恃才傲物,在大學期間經常不去聽課。更糟糕的是,那時的大學課堂不像現在,講大課的時候,一個教室裡有幾十甚至上百個學生,所以你不去,老師可能也發現不了。但在愛因斯坦上大學的時候,一個教室裡只有10個學生,你不去,老師一抓一個準。由於愛因斯坦經常不去上課,他的老師們都對他很不滿。當時他們物理系的系主任韋伯,就曾批評愛因斯坦不喜歡聽從他人的意見。這導致了一個很嚴重的後果,就是愛因斯坦畢業的時候,沒有在大學裡找到工作。

大學畢業後的兩年,愛因斯坦過得相當艱難。他曾經在中學教過課,給小孩子做過家教,甚至還當過一段時間的無業游民。後來靠一個大學好友的父親幫忙,才在伯爾尼專利局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這份工作薪水不高,但比較空閒,這樣愛因斯坦就有時間從事他心愛的物理學研究了。到了1905年,原本默默無聞的愛因斯坦突然進入人們的視野,他在一年之內做出了三項震驚世界的重大發現,分別是狹義相對論、布朗運動和光電效應。由於愛因斯坦的神奇表現,後來人們把1905年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在愛因斯坦的三大發現中,光電效應是人類在理解量子世界的道路上邁出的第二步,愛因斯坦也因此獲得了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我們來講講什麼是光電效應。物理學家做實驗時發現了一個現象:用光照射金屬就可以從其內部打出電子。這並不奇怪。光可以把自身的能量傳遞給電子,使它獲得足夠的能量,從而逃脫金屬原子對它的束縛。但奇怪的是,這種現象的發生取決於光的頻率。在一定頻率之上的光,只要一照就可以從金屬中打出電子;而在此頻率之下的光,無論照射多長時間也無法把電子打出來。這就很難讓人理解。

因為在經典力學中,能量是連續的。比如,要把一個大水缸裝滿水,你用大臉盆一盆一盆地往裡倒水,可以把水缸裝滿;你用小水杯一杯一杯地往裡倒水,也可以把水缸裝滿。但現在光電效應實驗告訴我們,你用大臉盆可以把水缸裝滿,但是用小水杯就不行。

這是怎麼回事呢?愛因斯坦說,這是由於光本身並不連續,而是由一個個叫光子的微粒組成。光子的能量取決於光的頻率,光的頻率越高,光子的能量就越大。為什麼能用光子解釋光電效應呢?很簡單。如果一個光子的能量比較大,它傳遞給電子的能量就比較大,只要這個能量大到足以掙脫金屬原子的束縛,電子就會立刻從金屬裡跑出來。

但如果光子的能量比較小,它傳遞給電子的能量也比較小,如果這個能量一直低於逃出去所需要的最低能量,電子就會一直被束縛在金屬內部。

怎麼樣,很神奇啊,小編小時候一直想著成為科學家什麼的,真羨慕啊

相關焦點

  • 沈志勳:愛因斯坦之光電效應——一個世紀的認知與創新
    物理學還有一個極限就是把很多東西放在一起所展現出來特殊的效果,這就是集體的效應,超導就是這麼一個現象。他在真空管裡面打入光以後,這光就會在材料表面再打出電子,即所謂的光電子,然後用一個非常簡單的電路來測出光電子的能量。他驚奇地發現光電子的能量和光的強度是毫無關係的,而且跟它的頻率有關。這個實驗結果是沒有辦法用光的光波性質來解釋的,但那個時候我們不知道物質有波粒二相性,所以這是物理學裡面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這就是光電效應。
  • 追本溯源:光電效應的認知與創新
    他在真空管裡面打入光以後,這光就會在材料表面再打出電子,即所謂的光電子,然後用一個非常簡單的電路來測出光電子的能量。他驚奇地發現光電子的能量和光的強度是毫無關係的,而且跟它的頻率有關。這個實驗結果是沒有辦法用光的光波性質來解釋的,但那個時候我們不知道物質有波粒二相性,所以這是物理學裡面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這就是光電效應。
  • 教師招聘-光電效應講解解析
    前言:從最開始牛頓認為光是一種微粒,再到胡克惠更斯認為光是一種波動,再到託馬斯楊和菲涅爾證實了光的波動說,以及麥克斯韋提出的電磁學理論,科學家認為人類已經掌握了光的本性,那就是一種電磁波。但到20世紀人們發現了一些新的現象,這些無法用波動說解釋,於是人們又提出了波粒二象性的學說,波粒二象性是怎麼提出來的呢?康普頓效應和光電效應。
  • 從赫茲到愛因斯坦——光電效應見證著量子力學的發展
    如果我們回顧歷史,量子力學這個幽靈正是從光電效應現象被發現而隨之被釋放出來的,可以說光電效應的發現一腳踹開了量子力學的大門,而之後愛因斯坦利用量子論對光電效應進行了成功解釋,則打開了人們對於量子論的嶄新認識
  • 愛因斯坦因為它,獲得人生中唯一諾獎,光電效應究竟是啥?
    還有因為愛因斯坦是猶太人的因素。但是愛因斯坦的聲望與日俱增,若諾獎委員會再不把諾獎頒給愛因斯坦,其權威性將大打折扣。最後,委員會想到一個折中、保險的辦法,就是授予愛因斯坦諾貝爾物理學獎,但隻字不提相對論,而是因為他在1905年提出光量子假說,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
  • 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方程
    一、什麼是光電效應?當光線照射在金屬表面時,金屬中有電子逸出的現象,稱為光電效應。在光電效應中逸出的電子秤為光電子,光電子定向移動形成的電流叫光電流。光電效應存在截止頻率:實驗發現不是任何光照射,都能產生光電流。需要光達到一定的頻率,而與光照的強度無關,即頻率達不到,光再強也沒用。能使電子逸出的最低頻率稱為截止頻率。並且不同金屬的截止頻率不同。存在飽和電流:光照不變,增大電壓,電流增加到一定值後,不再增加,即達到飽和值。
  • 愛因斯坦對量子論發展的貢獻之光電效應
    愛因斯坦本人與量子論哥本哈根學派的爭論是20世紀量子力學發展的一個動力,世界究竟是實在論的還是非實在論的,是非超距作用的還是超距作用的,這是他們主要的矛盾癥結。但是值得肯定地是,愛因斯坦對量子論基礎的開拓——光電效應,並因此為他獲得了一枚諾貝爾獎。
  • 什麼是光電效應?讓愛因斯坦獲諾貝爾獎的不是相對論而是它
    擁有「最強大腦」的他發現了光與電的奧秘1887年,著名物理學家赫茲(現今頻率的單位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在一次研究中偶然發現:光照射到某些物質表面,會引起物質電性質的改變。之後的研究證明,這是因為產生電子流導致的,因此這一現象被稱為「光電效應」。
  • 光量子假說是如何提出來的
    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與其超人的智慧和創造性思維是分不開的。如果說在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創立中愛因斯坦作出了重大貢獻,那麼,在量子力學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愛因斯坦也是功不可沒的。
  • 量子力學4:愛因斯坦完美解釋光電效應,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此時同樣是在1905年有一個年輕人把普朗克的假設當回事了,他就是家喻戶曉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他在1905年一邊發表狹義相對論,還有精力研究黑體輻射和光電效應問題,那年愛因斯坦26歲,正值青春年少精力充沛,年輕人也比較容易接受這些新奇想法。
  • 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聰明的猶太人愛因斯坦,光電效應之父
    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理論以及黑洞的見地是眾所周知的,儘管如此,愛因斯坦在物理領域被授予的諾貝爾獎是著眼於獎勵他對光電效應的發現。 這項革新性的發現推進了我們對於周圍所處世界的認知。那麼,光電效應是怎麼回事?當你想到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時候,腦海中浮現出什麼?廣義相對論,黑洞,還是他蓬鬆誇張的髮型?
  • 光電效應
    通常歷史說,這一效應是在1887年由海因裡希·赫茲(Heinrich Hertz)發現的,他觀察到在光的影響下不同材料表面的電子發射,其實他當時是發現了電磁波,偶然看到了電火花。外部光電效應在金屬中特別容易觀察到。其原因如下:金屬的顯著特徵是存在幾乎自由的電子,即,由於晶體的內部電場的效果導致價電子與原子分離。在金屬內部,這些電子自由移動,但它們不能離開金屬,因為它們沒有足夠的能量來克服勢壘。
  • 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是什麼?人類在探尋光的本質上從未間斷!
    最開始有個 名叫伽森狄的法國數學家,他認為光就是由大量的微粒構成的,光的本質就是微小的粒子實體,只不過它們的運動速度貌似挺快的。然後牛頓認可並發展了光的微粒學說,儘管在這期間也有胡克的光的波動學說,但是波動說不成氣候,因為牛頓在當時的科學界幾乎是神一樣的存在著,牛頓的學說就是權威的,與牛頓相違背的大都被認為是「民科」!
  • 光電效應有哪些規律_光電效應有哪幾種
    光電效應簡介   光電效應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而神奇的現象。在高於某特定頻率的電磁波照射下,某些物質內部的電子會被光子激發出來而形成電流,即光生電。光電現象由德國物理學家赫茲於1887年發現,而正確的解釋為愛因斯坦所提出。
  • 光電效應本質是能量的交互和轉移,對量子力學影響甚大!
    這樣,物理學家就認識到,這一現象的實質是由於光(特別是紫外光)照射到金屬表面使金屬內部的自由電子獲得更大的動能,因而從金屬表面逃逸出來的一種現象。光電效應1899—1902年,勒納德對光電效應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並首先將這一現象稱為「光電效應」。
  • 量子力學(三)光電效應:這18年間,唯一一位認真對待光量子的人
    (這是關於黑體輻射的問題:)通過他的這個假設,愛因斯坦得到了靈感,大膽提出了要解決光電效應的問題,光也必須是「一粒一粒」的。這時普朗克還是一臉困惑,他認為愛因斯坦這「玩笑「」開大了。愛因斯坦與普朗克什麼是光電效應?簡單說,就是光照射在金屬上時,能激發出電子的現象。
  • 光電效應與光子|走進量子力學(3)
    光電效應:光電效應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而神奇的現象。在高於某特定頻率的電磁波照射下,某些物質內部的電子會被光子激發出來而形成電流,即光生電。光電現象由德國物理學家赫茲於1887年發現,而正確的解釋為愛因斯坦所提出。科學家們在研究光電效應的過程中,物理學者對光子的量子性質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這對波粒二象性概念的提出有重大影響。
  • 光電效應提出者:愛因斯坦|科學上的發現只屬於敢於打破常見的人
    在這之後,直到1904年這段時間裡,他對物理學上的兩大疑難問題都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到了1905年,愛因斯坦就像是蓄積了巨大能量的火山一樣,一瞬間爆發了。他在半年多的時間裡,在三個領域作出了有劃時代意義的貢獻:完成了有關解釋光電效應的論文,提出光子說;對於布朗運動的全新闡釋,間接地證明了分子的存在;完成了題為《論運動媒質的電動力學》的論文,提出了狹義相對論。
  • 同步預習:選修3--5第17章第二節光的粒子性第二、三課時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與康普頓效應
    在學習愛因斯坦光電效應之前,先要了解用經典電磁理論來解釋光電效應現象存在的矛盾之處,體會一下科學家們在尋找真理的過程中的曲折歷程
  • 外光電效應
    光電效應是指物體吸收了光能後轉換為該物體中某些電子的能量,從而產生的電效應。光電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基於光電效應。光電效應分為外光電效應和內光電效應兩大類外光電效應 在光線的作用下,物體內的電子逸出物體表面向外發射的現象稱為外光電效應。向外發射的電子叫做光電子。基於外光電效應的光電器件有光電管、光電倍增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