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金融與實體經濟==紅嘴鳥與大象
非洲的大草原上美麗健壯的大象有一群可愛的寄生生物夥伴,大象身上生出的寄生蟲子由紅嘴鳥啄食,強壯的大象哺育了紅嘴鳥和寄生蟲兩種寄生生物,寄生蟲幫助大象活血通絡,保持它身體機能可貴的平衡和清潔。
但是有一天,寄生蟲長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紅嘴鳥也越吃越肥,大象越來越瘦,羸弱的身軀難以支撐寄生蟲和紅嘴鳥永無止的味口,兩種寄生生物越來越胖,寄主和寄生蟲合理的比例與界限被越過,生態不再平衡……
最終大象,不堪寄生生物的折磨,轟然倒下,兩個寄生生物也沒有了食物,前途與未來的食物不知在何方?
當前實體經濟與金融業的關係,與大象和紅嘴鳥、寄生蟲的關係類似,大象虛弱而紅嘴鳥、寄生蟲虛胖,未來將會怎樣,草原的大象保護員出場了,金融工作會議是管理員的用診與開方,而藥理學是什麼?是否可以對症下藥?金融調控是否需要經濟學理論支撐,其中國化的經濟學理論依據又是什麼?本文試圖加以剖析。
金融調控是否必須經濟學理論支撐的問題,與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問題一樣。
從亞當斯密創立現代政治經濟學學科開擘以來,現代經濟學的歷史只有三百年,但是人類的經濟史卻悠遠悠長到萬餘年,即使有理論體系也只能回溯到人類經濟活動出現的多年之後了。
從這一點即可側面證明:沒有經濟學理論指導的經濟活動是可以有效運轉並能長久維持。
但現代經濟的一個特點是在大工業機器社會、信息社會獨有的——經濟虛擬化,因為金融活動的存在使得現代經濟成為區別於以往人類任何發展階段的經濟活動。
金融活動的存在,優化了經濟資源配置,最大化了資源利用效率。
金融雖然是人類經濟活動領域的一個小分支,但金融使用機構、工具、方式與手段創造更多的貨幣。
而文明的人類社會中,貨幣取代食物成為所有人類的追逐。
使用金融工具追逐更多的貨幣成為人類原始欲望中對食物追逐的一種替代。
截止到2016年底,中國金融業增加值佔GDP的8.4%,比重超過美國、日本等多數發達國家。
這個比例與美國次貸危機前的比例基本一致。
所以,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中反覆強調: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
這次會議召開的非常及時,將日趨明顯的金融風險鎖定於萌芽狀態。
目前中國即金融附加值佔GDP的比重超過了同時代多數以金融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撐的發達國家(如新家坡、美國等),也超過了發展中國家所可以承受的水平。
虛擬經濟或者金融經濟像是依附於大象身上的紅嘴鳥幫它叼除蟲子,做一做馬薩基的寄生生物。
如果寄生生物長得太大,甚至比大像的腿還粗,自然是不健康的。
所以,經濟調控的基本邏輯是在控制虛擬經濟,虛擬經濟佔比最大的是金融經濟。
這也是金融工作會議強調「功過」的第一句話:金融調控的現實意義與其理論之稱的奧義之所在。
用一句話可以更加凝練地總結為什麼金融調控需要經濟學理論支撐:
在經濟學出現之前人類不需要尋找經濟理論進行金融調控;
但經濟學出現之後人類就必須要尋找經濟理論進行金融調控。
金融是人類制度體系自我完善的典型工具;
經濟學是人類共同體自我救贖的典型學科。
有人說:經濟學某種程度類似宗教,此言非虛。
信,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