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鯊方陣搏擊海空,同心勠力向海圖強。
今天,是人民海軍發展史上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2012年11月23日上午9點08分,我軍飛行員駕駛國產殲-15艦載戰鬥機首次成功降落在航空母艦遼寧艦上,一舉突破了滑躍起飛、阻攔著艦等關鍵技術。此後6年間,這支飛鯊團隊不斷創造著人民海軍建設發展中的一個個首次,這群平均年齡只有35歲的海空驕子,如今,翅膀越來越硬。
2012年11月23日,41歲的艦載戰鬥機試飛員戴明盟駕駛編號「552」的「飛鯊」,首次成功著艦遼寧艦。隨後,殲-15艦載機所有飛行員首次上艦飛行,均一次性成功。此次艦載機起降試驗成功,是人民海軍航母戰鬥力提升的一個階段性標誌,劃出了中國海軍的「航母時代」,標誌著國防科技和工業水平的提高。
2014年,以徐英為代表的首批艦載戰鬥機飛行員,全部通過航母飛行資質認證,標誌著我國艦載戰鬥機飛行員實現由單員試飛向批量培養的重大突破。
2016年12月,由遼寧艦及屬艦組成的中國航母編隊首次穿越宮古海峽出第一島鏈進入西太平洋。殲-15艦載戰鬥機滑躍起飛,衝向雲層低垂的天空,中國南海上空首次迎來「飛鯊」身影。
2017年10月,徐英第一個駕駛殲-15艦載機順利完成夜間著艦,這一瞬間,記錄了艦載機攻克航母夜間起降技術難關的歷史性時刻。
今年4月,遼寧艦和多艘水面艦艇組成的航母打擊群首次在海上閱兵中亮相。閱兵結束後,遼寧艦航母編隊奔赴新的海域開展實戰化對抗演練,多架殲-15艦載機進行連續性、高強度起降訓練。
6年時間裡,這個平均年齡不到35歲「飛鯊」團隊,不畏犧牲、敢趟新路、勇闖難關,填補了我國航母戰鬥力建設多項空白。
在進行上艦認證之前,所有飛行員都要經過大量陸基訓練。從陸基到海基,是對飛行員飛行技能和心理承受能力的雙重考驗。
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在無教員、無教材、無經驗的情況下,飛行訓練也面臨巨大風險。
飛行員在飛行中要對艦載機進行「反區操縱」,這需要重新建立「肌肉記憶」。一次降落時,飛行員張敏發現高度稍有偏低,本能地選擇拉杆,不料飛機不但沒有上升,反而猛地下降。若不是後艙飛行員及時介入糾正,後果不堪設想。
穿驚濤跨海天,越是艱險越向前。每次飛行結束,飛行教員都會根據每個架次的表現逐項復盤。一邊飛、一邊探索、一邊總結,靠著科學嚴謹的精神,一批批飛行員相繼通過了航母晝間上艦資質認證。
艦載機夜間起降,是檢驗航母編隊作戰能力的重要標誌,更是這批年輕的艦載機飛行員決心攻克的難關。去年冬天,搭載殲-15艦載戰鬥機的遼寧艦駛入渤海某海域。入夜,團長徐英駕駛戰機緩緩滑向艦艏,停在預定起飛位置。
隨著塔臺指揮員的一聲令下,徐英駕駛的殲-15艦載機噴射出藍白色尾焰,沿著滑躍甲板呼嘯而起。
數架艦載機完成空中課目訓練後,遼寧艦轉入艦載機回收準備階段。
隨著遠處遼寧艦上的航行燈由模糊漸漸變得清晰,團長徐英駕駛殲-15戰機飛至艦艉後上方,對準甲板跑道,以幾近完美的姿態降落,牢牢掛上二號阻攔索,成功著艦。這次訓練,徐英和戰友們實現了夜間艦基著艦技術突破,獲得了夜間上艦資質認證。
從試飛到組訓,從技術到戰術,從陸基到艦基,從晝間到夜間,從單機到編隊,從近海到遠洋,艦載機部隊一步一個腳印紮實前行。
央視軍事報導·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