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忠誠書寫在祖國的「點將臺」上
——東海艦隊「海空雄鷹團」官兵傳承紅色基因爭當強軍先鋒紀實
該團戰機編隊巡航。陳惠忠 攝
走進「海空雄鷹團」的大門,4塊石碑抓人眼球。其中3塊依次記錄著50多年前毛主席3次「點將」出徵時的號令,另一塊石碑則無字。
飛行員們說:那塊無字石碑,將由下一次領令出徵的將士們來書寫!
聞鼙鼓而思良將。3次統帥點將出徵,3次破敵昂首凱旋,至今,「海空雄鷹團」團史館內,陳列著一個個叱吒長空的身影、一面面浸染硝煙的錦旗、一塊塊敵機墜毀的殘骸……
如今,傳承著前輩們的紅色基因,新一代海空雄鷹展翼亮劍,他們在戰備值班、海上維權和東海防空識別區管控任務一線,勇當堅守戰位、敢趟新路、潛心備戰的強軍先鋒,書寫了「海空雄鷹團」歷史的嶄新篇章。
歷經10次部隊駐地換防,每次都留下感人至深的故事——
只為祖國一聲召喚
「海空雄鷹團」成立以來,經歷10次駐地換防,在人民軍隊的歷史上並不多見。
1958年8月,毛主席首次「點將」出徵,該團奉命換防至福州,然而,戰機編隊降落機場僅僅40分鐘,戰鬥警報就已拉響!
馬銘賢帶領4機迅即升空迎敵,將兩架來犯的RF-84型偵察機擊傷。
首戰大捷後,「馬銘賢中隊」又屢建奇功,令國民黨空軍聞風喪膽,稱該團為「低空霸王團」。
這些發生在50多年前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後的精神內核,在「海空雄鷹團」常講常新。
最近的一次駐地換防,發生在2003年秋天——
「海空雄鷹團」接到命令:接裝某新型三代戰機,全團成建制從浙江某地換防至安徽山區!從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進駐經濟相對落後的內陸山區,這次換防能順利完成嗎?
走?還是留?有的家屬已隨軍,拖家帶口,搬家談何容易?家屬就業、子女上學等實際問題如何解決?……
上級機關和領導擔心:這支部隊能不能拉得走,到底有多少人會選擇留隊?會不會有人寧願脫軍裝,也不願換地方?
上級派出的工作組到達後,所有的擔心很快一掃而空:該團沒有一名官兵向組織說家庭困難、提個人條件!
全團官兵的意見出奇地一致——裝備更新換代使命重大,要克服一切困難投身換防工作!
這兩則跨越40多年的故事,被放在團史館裡一起介紹。類似的故事,在該團還有不少。
1958年大年初一,胡春生、舒積成機組駕機升空迎敵,擊落敵機。
2013年大年初一,王新穎、肖建全、王巖、唐飛龍4名年輕飛行員組成雙機編隊跟蹤監視侵擾我領空的外軍飛機。第二天,這則消息成為各大網站頭條新聞,佔據微博熱搜榜榜首,贏得網民紛紛點讚。
只為祖國一聲召喚!穿越50多年時光,不同年代的海空雄鷹人用共同的使命擔當講述著同樣精彩的故事。
歷經7次換裝,每次都勇闖新路、換羽重生——
只求一飛沖天打勝仗
「興化團」「老虎五團」「渡江英雄」「空中霸王」……這些看似不相關的名稱,陳列於「海空雄鷹團」的團史館。無一例外,這些名稱都是「海空雄鷹團」的前身。
「海空雄鷹團」歷經多次隸屬關係調整。在機場跑道一側,先後入列的7型戰機模型靜靜佇立,注視著每一次飛行——
米格-15、殲5、殲6,在海空雄鷹人的駕馭下,奮勇亮劍,以劣勝優,創下擊落擊傷敵機30餘架的輝煌戰績;
殲7系列的3型戰機,在海空雄鷹人的駕馭下,搏擊長空,在白雲和浪花之間突擊,留下了無數道壯麗的航跡。
歷史的接力棒交到了這一代海空雄鷹人身上,某新型三代戰機幾乎與換防的該團同時到達。
雄鷹喙羽始艱辛。在海軍航空兵部隊中,該團率先接裝某型三代戰機,新裝備信息化程度高、系統構成複雜、人才培養周期長,如何做到換羽重生?
他們組建「藍軍分隊」,當好「磨刀石」,起飛落地強化大側風、大順風條件下訓練,特技動作突出性能邊界、大載荷機動訓練,儀表課目加強夜間、低氣象訓練,僅單機、編隊進攻防禦戰術機動等基礎課目就設置了幾十套動作。
他們大膽捅破自由空戰訓練的「窗戶紙」,創新完善準備3小時、飛行1小時、評估3小時的「313」組訓方法,由飛行員根據戰場態勢自主決定攻擊時機、攻擊模式和武器選擇,從超視距打到最近距離,從高空打到最低允許高度,從超音速打到最小機動速度,突破了海軍航空兵沿用多年的空戰訓練模式。
他們按照最大限度貼近實戰的原則,將夜間海上超低空飛行訓練高度不斷降低,續航時間不斷延長,在近似實戰的環境中磨練不畏戰不怕死的精氣神。
經過幾年的苦練精飛,海空雄鷹傳人創造了無愧於前人的業績,一大批升空能作戰、落地能攻關的「智能型」飛行員脫穎而出。
無數次戰鬥起飛,一代代海空雄鷹空中接力、完美交棒——
只為英雄的種子灑滿海天
一次與兄弟單位對抗訓練,「海空雄鷹團」輸了。然而,獲勝的對手們卻向「海空雄鷹團」的飛行員表示敬意。
為什麼?對手中有26個飛行員娘家就在「海空雄鷹團」,他們對「母隊」的裝備性能輕車熟路、了如指掌。
那一年,首支艦載航空兵部隊正式組建,官兵驚訝地發現,近三分之一的官兵來自「海空雄鷹團」。
每次提及曾經工作過的「海空雄鷹團」,「航母戰鬥機英雄試飛員」戴明盟都充滿無限深情,在那裡,他留下了青春奮鬥的激情,在那裡,他積攢了從岸基飛向艦載的力量。
經過幾年的改裝,「海空雄鷹團」人才建設跨過了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困難期,逐漸發展到數量充足、結構合理、骨幹聚集的鼎盛時期。
隨著三代戰機部隊逐漸擴大和海軍整體轉型建設的需要,「海空雄鷹團」不得不忍痛割愛,大批骨幹被陸續抽調到兄弟部隊。
「一批批辛苦培養出來的人才骨幹譁譁地往外流,肯定心疼,但只要是為了海軍航空兵部隊建設發展,我們在所不惜!」該團團長陳剛坦言:「當務之急,我們是要加緊培養一批批新的海空雄鷹,把英雄的種子灑滿海天!」
據上級機關統計,改裝新型三代機以來,「海空雄鷹團」向兄弟部隊輸送了近300名優秀人才骨幹,這些「種子」開枝散葉、碩果盈枝,已經成為遍布海軍航空兵部隊的骨幹力量!
■本報記者 陳國全 特約記者 趙海濤 通訊員 張 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