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是諾貝爾獎開獎的日子,今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又雙叒陪跑,已經71歲的他不知道還能再等待多少年。除了這位我們熟知的諾貝爾文學獎被提名人外,在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項中也有很多人常年被提名卻還沒有獲得這一科學界最高榮譽。
諾貝爾獎是先由同行提名再評審產生的,不能毛遂自薦。每年委員會向有資格的提名人發出秘密問卷:目前有資格提名的人大約有3000人,包括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諾獎委員會委員,前諾獎得主,西方部分高校的教授,諾獎委員會特聘科學家或認可的提名者以及作家協會主席(文學獎)、國際性會議和組織(和平獎)等。
委員會根據提名名單進行審議後提出候選名單,並委託專家調查,組織審閱調查報告,最後評出獲獎者。而且諾獎只頒給生者,每年同一獎項獲獎者不能超過三人
根據諾獎基金會的規則,提名人與被提名人的信息將嚴格保密50年。截至目前,諾獎官網上僅公布了1966年(生理學與醫學獎截至1953年、和平獎截至1967年)以前的信息。因此誰是諾獎候選人並非是由官方透露,而是一些提名人自行公開或者是根據當年其他科學獎項推測的。
被稱為諾獎界「小李子」的村上春樹,多年以來被視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但至今還沒能拿獎,但他跟下面這些科學家相比還不算最受傷的。由於諾獎只頒發給在世者,又需要成果經得起時間的驗證,多少科學家直到去世也沒等來獲獎。
1.加斯頓·雷蒙,155次
加斯頓·雷蒙(Gaston Ramon)法國生物學家,於1920年發明用福馬林滅活白喉病毒的方法製造疫苗可以有效對抗白喉以及破傷風,此法至今仍被用於疫苗生產中。
2.Emile Roux,115次
Emile Roux法國醫生兼研究人員。他與鼠疫細菌的發現者Alexandre Yersin一起發現了白喉毒素蛋白。
3.阿諾德·索末菲,84次
阿諾德·索末菲(Arnold Sommerfeld)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與原子物理學的開山鼻祖,也是目前為止教導過最多諾獎得主的人。他首先提出第二量子數(角量子數)和第四量子數(自旋量子數),並且提出精細結構常數和開創了X射線波動理論。
4.Rene Leriche,79次
Rene Leriche法國外科醫生,在現代外科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1917年,他成功實施了第一例動脈周圍交感神經切除術。交感神經切除術可用於治療各種血管舒縮障礙、雷諾氏病和硬皮病。
5.Jacques Loeb,78次
Jacques Loeb德裔美籍動物學家、心理學家,於1890年提出提出了用於動物行為的向性理論,並於1899年利用海膽卵實施首例人工單性生殖實驗。
6.莉澤·邁特納,48次
莉澤·邁特納(Lise Meitner)瑞典原子物理學家,她解釋了核裂變的原理。她在一生中,共獲得29次諾貝爾物理學獎提名和19次諾貝爾化學獎提名,但從未獲獎。
7.弗洛伊德,33次
作為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也曾獲得33次諾獎提名。1936年,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甚至提名他諾貝爾文學獎。在提名信中,羅蘭寫道:「我知道,乍一看,精神分析學家更適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他(弗洛伊德)的偉大作品,在過去30年間深深影響了文學界。」
8.Vera Rubin,未知
Vera Rubin是美國天文學家,被稱為「暗物質之母」的她通過對星系旋轉曲線的研究發現了暗物質。而當前天文物理學研究的前沿就是「兩暗一黑三起源」:暗物質、暗能量,黑洞,宇宙起源、天體起源和宇宙生命起源。她一直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熱門候選人,可惜直到2016年去世也沒能得到這一殊榮。
「暗物質之母」Vera Rubin
9.薛丁格,41次提名後獲獎
因「薛丁格的貓」思想實驗,而被大眾熟知的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格,因搭建起波動力學的基礎(薛丁格方程)被提名41次,終於在1933年和狄拉克共同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狄拉克方程是薛丁格方程在考慮相對論效應下的新形式,兩者都是量子力學框架下描述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基本方程。
10.愛因斯坦,62次提名後獲獎
現在我們看來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完全值幾個諾獎,但由於當時科學界對相對論存在較大的爭議。導致他雖然被提名62次,最終保守的諾獎委員會只能繞開相對論以光電效應給愛因斯坦發了諾獎。最終諾獎錯過了偉大的相對論,這不得不說是諾獎的遺憾而非愛因斯坦的遺憾。
雖然諾獎錯過了相對論,但2017年獲獎的引力波和2020年獲獎的黑洞都是根據相對論衍生出來的理論成果,後被天文學觀測實證後才獲獎的。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黑洞。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是英國數學家,他從廣義相對論出發用自創專門研究黑洞的數學工具從理論上證明30倍以上太陽質量的恆星一定可以坍縮成黑洞。後來德國天文學家萊恩哈德·根策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烈婭·蓋茲(Andrea Ghez)分別用天文望遠鏡發現銀河系中心有一個雖然看不見但質量達430萬倍太陽質量的超大天體(諾獎委員會依然沒有確切說它就是黑洞)。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彭羅斯證明黑洞中心是一個密度無窮大體積無窮小的奇點。你可能聽說過「宇宙大爆炸必然始於一個奇點」這源於彭羅斯與霍金共同研究的成果——奇點定理又稱作彭羅斯-霍金奇性定理。霍金對黑洞研究確實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諾獎檢驗研究成果有個重要規則,就是該成果是否能經歷時間的考驗,因此往往幾十年過去,相關科學家才能獲獎,所以很多諾獎得主發表成果時年輕帥氣,得獎時卻已經白髮蒼蒼。
史蒂芬·霍金與彭羅斯
還有一個難題是諾獎最多頒給三人的限制,隨著科學研究的複雜不少科研成果來自團隊的努力,這個限制已經引起過核心貢獻者落選的事件引發不少指責。因此就算霍金還活著能否獲得今年的諾獎依然要看委員會的取捨。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法國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Jennifer A.Doudna這對姐妹花,以表彰她們「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其實多年來姐妹花團隊與張峰團隊在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上就有專利之爭。張鋒,1982年生於河北,是美國著名華人生物學家。他在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領域有著不可忽視的成就,並率先獲得了美國專利(2017年美國法院將CRISPR基因組編輯專利判給張峰所在的Broad研究所),因獲得2016年「引文桂冠獎」被視為諾獎的熱門人選。可以說今年的諾獎結果也令張峰獲獎夢碎。
CRISPR/Cas9一種新興的高效基因編輯技術
科睿唯安每年會基於研究論文被全球同行引用的頻次和引文影響力為主要標準,遴選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頂尖研究人員,並授予他們「引文桂冠獎」。迄今為止,已經有 54 位「引文桂冠獎」得主斬獲諾貝爾獎。因此「引文桂冠獎」的獲獎者也許就是未來的諾獎得主。
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對於生理學或醫學獎來說,現在有大把的成果在排隊等著拿諾獎,。
不同學科的提名數量(截至1966年)
例如美國Pamela J.Bjorkman和Jack L.Strominger兩位,他們確定了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這是分子免疫學中的一個裡程碑式的發現,有助於藥物和疫苗開發。
癌症研究方面也有多個諾獎級的成果在排隊,比如日本中村祐輔對多態性遺傳標記物的開創性研究,以及對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的貢獻,開啟了癌症的個性化治療。
還有美國神經學家Huda Y.Zoghbi,她發現了包括雷特症候群(Rett syndrome)的遺傳起源在內的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病機制。
這些成果相比今年獲諾獎的發現C肝病毒毫不遜色。
儘管諾貝爾獎被很多人看做是國家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每年這時候都會泛起諾獎情節。
雖然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在前沿科研領域已經逐漸趕上歐美日等先進國家。但由於諾獎要求成果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不少理論成果經常需要等待十數年。且諾獎提名和評審機制對於我國科學家來說也很不利。目前我們獲得的諾獎還很稀少。
但是不要忘記了,諾獎始終都是一個獎項,它並不能夠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學水平的標誌。而且當我國科研實力強大到他人無法忽視時,自然就會迎來諾獎的井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