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貿易爭端是一場冷水浴 讓我們不要浮躁驕妄

2020-12-01 中國經濟網

  風雨過後是彩虹

  中美貿易爭端已有數月。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決兩國經貿關係多年形成的結構性問題需要時間。而在美國政府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政策影響下,兩國關係可能進入一個合作與競爭並存、新問題新矛盾不斷湧現的新時期。正如一些國際有識之士指出的,中方面對美國的恣意妄為,已不屑於實施「以牙還牙」的直接報復,而是著力通過釋放自身潛力渡過難關。

  中國經濟的發展究竟靠什麼?

  近日,美國副總統彭斯在演講中稱,中國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國在中國的投資所推動的」「在過去的25年裡『我們重建了中國』」。事實果真如此嗎?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商業文明的研究者,在中美貿易爭端爆發後,我也經常問自己,中國經濟發展背後的動力到底是什麼?是靠自身的努力奮鬥出來的,還是像一部分美國人認為的,是靠不正當、不公平手段搶來的、偷來的?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因為在華投資的美國企業,從上世紀80年代的可口可樂、惠普、寶潔、肯德基到90年代的IBM、英特爾、微軟、通用電氣、通用汽車,再到21世紀的蘋果、高通、特斯拉,對中國的投資環境、員工素質、經濟增長方式都有切身了解。根據中國美國商會發布的《2018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73%的美國企業2017年在華實現贏利,74%的企業計劃於2018年擴大在華投資,受訪企業幾乎都認為近年來中國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的執法力度保持穩定或有所提升,62%的受訪企業認為過去五年中國政府政策制定和溝通的透明度有所提高。如果中國市場充滿了不正當性,美國幾乎所有跨國公司會如此一致和踴躍地投資中國,並獲得豐厚收益嗎?

  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力量是什麼?我認為不是「機會主義」和「制度性套利」,而是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釋放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這是一部企業家精神的史詩,是億萬勞動者的奮鬥與創造的史詩。中國的經濟發展道路不是什麼「歧路」,而是市場經濟的正道、康莊大道。中國的發展沒有顛覆經濟學常識,相反讓我們看到了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和價值規律的重要性。

  我採訪過很多中國企業和中國企業家,從創一代企業家到分享了股權的創業合伙人以及二代接力者,九個代際的創業者在中國這塊熱土上打拼。中國的市場主體從1978年的49萬個到目前的1億多,每天還有1.81萬家企業誕生,雖然也有生生死死,成功並不容易,但沒有人能否認,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參與者最多的市場經濟大潮,中國紅利的根本特徵是創造者紅利,勞動者紅利,企業家精神紅利。

  中國是從高度統一和相對封閉的計劃經濟體制開始進行改革開放的,政府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無論是在基礎設施等硬體方面,還是在經濟立法等軟體方面,以及在促進人力資本形成等方面,政府之手總體上是幫助之手(helping hand),營造了適合發展的穩定和親商的環境,這是客觀事實。當然,從更加健康可持續的角度看,政府應當從招商引資、創造政策窪地的前臺,轉變為以提供制度化、便利化、法治化的環境和服務為主旨。

  中國競爭力的核心是什麼?

  今年的《財富》世界500強,中國企業已經有120家,距離美國只差6家。而1995年這一榜單設立時,中國只有三家企業,包括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各一家(臺灣電力和香港怡和)。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在中國快速發展,進而開始走向全球。那麼中國競爭力的來源究竟又是什麼呢?是「血汗工廠」、透支環境、政府補貼,還是中國企業通過管理和創新,創造出了更高的消費者價值?

  這裡要再回到一個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就是市場的規模決定分工的效率。

  改革開放,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國際化,這一切造就了世界工廠的奇蹟。今天中國強大的製造業的基礎,就是大市場支持了精細化、規模化、專業化的分工。成熟完善的分工配套,使得中國企業能夠用最經濟的成本結構最高效地生產出世界上絕大部分產品,而且有良好的性能。麥肯錫2015年的一項關於中國創新能力的研究稱,「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經濟體,有利於打造持續創新的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包括比日本大四倍多的供應商體系,1.5億具有經驗的工廠工人和現代化基礎設施。中國市場巨大的規模和發展健全的供應鏈,給硬體類產品提供了15%至20%的成本優勢。」過去20年中國網際網路應用能夠迅猛發展,走到世界前列,同樣是拜中國的市場優勢和製造優勢所賜。

  中國的競爭力不是單一要素的競爭力,而是結合了複雜、豐富的專業化分工和勞動力技能的綜合性的競爭力,是不容易替代和移走的。前段時間,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舉行為期6天的聽證會,以幫助貿易代表辦公室最終決定是否對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聽證會首日,61個發言人被分成8組,涵蓋箱包、服裝、食品加工到半導體、自行車、化工等多個產業,但贊同加稅者只有3位。一家自行車廠舉出的證詞是,目前美國進口的1800萬輛自行車中,94%來自中國,進口的3億件自行車配件中,60%來自中國,在短期內無法更換供應商的情況下,加徵關稅的板子將結結實實打在美國消費者和廠商身上。美國飾品協會總裁吉伯森在證詞中說,在生產飾品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代替或者和中國競爭。她說,「舉個例子,過去3年多我一直在印度尋找皮包用的皮革和小飾品生產的供貨商,以為印度這樣的國家可以成為中國之外的『可替代來源』,但最終結論是,印度沒有這樣的資源、培訓成熟的勞動力和基礎設施,無能力達成中國能夠生產出來的產品的規模,特別是要考慮同等質量、價格的時候。美國本土更生產不出來。」

  中國有沒有自己的創新?

  中國通過對外開放獲益良多。大量外資進入中國,在技術、管理、人才、供應鏈等方面具有很強的外溢效應。中國因此可以快速學習、消化吸收,再結合自身特點進行改良和創新。很多製造業領域比如冰箱、空調、洗衣機,發達國家幾乎都退出了生產環節,也沒有什麼技術創新,主要靠品牌,在這些領域技術創新的驅動者基本都是中國公司。在網際網路行業,從支付寶到微信,這樣的超級應用都是根據中國獨特的用戶環境創造出來的。而且不少新興市場國家現在都在「山寨」中國的產品,比如印尼的電商平臺Tokopedia自稱「印尼版的淘寶」,Snapdeal被稱為「印度的阿里巴巴」。

  美國的智慧財產權法律體系比較完善,但也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歷史過程。美國開國初期為了獲得英國的先進技術、建立自己的製造業,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歷史學家多倫·本―安塔爾在《商業秘密》中曾說:「美國成為世界工業領袖的方式,乃是藉助其對歐洲機械及科技革新成果的非法佔用。」最典型的例子是被稱為「美國工業革命之父」的塞繆爾·斯萊特。他是英國人,21歲時在家鄉英格蘭德比郡的報紙上讀到一則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議會的廣告,凡能為美國提供紡織製造最新技術者都能獲得獎金。斯萊特在阿克萊特創立的工廠當工頭。阿克萊特發明了水力驅動的紡紗機,是現代工廠體系的創建者之一。英國當時對紡織技術嚴密封鎖,誰要把紡織機器和技術弄出去就要坐牢,同時禁止紡織工人移民。斯萊特全靠腦子記下了阿克萊特的發明,1789年9月脫身趕到倫敦,偽裝成農夫,搭乘「農場工人」號蒸汽船前往美國。到紐約後,他寫了一封信給商人布朗,希望得到支持。當時布朗和他的合伙人已經搜集了很多阿克萊特機器的零部件,加上斯萊特的加盟,複製了阿克萊特紡紗機,1791年在羅德島建起美國第一家水利棉紡廠。

  美國立國之初曾有一場著名的「傑漢之爭」,傑斐遜主張自由貿易、發展農業,漢密爾頓主張發展製造業,並通過提高關稅的方式保護本國的幼稚工業。作為美國第一任財長,漢密爾頓在1791年的《製造業報告》中呼籲,對於從其他地方為美國帶來「非凡價值之秘密」的行為要進行獎勵。當時一些州政府甚至幫助機械走私者們融資。美國很早就有《專利法》,保護專利權,但反諷的是,當時如果剽竊外國技術成果拿回美國,也能得到專利。

  舉出這些例子是要說,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往往是歷史演進的過程。以今天已經成為共識的軟體專利權為例,比爾·蓋茨最早僱人開發ALTAIR BASIC程序時,大多數使用者也是隨便拷貝的。所以他在1976年寫了著名的《給電腦愛好者的一封信》,提出硬體必須要付款購買,可軟體卻變成了某種共享的東西,誰會關心開發軟體的人是否得到報酬?誰會從事專業的軟體開發卻分文無獲?由此開啟了軟體專利的新時代。

  中國理所當然要走創新驅動的道路,否則轉型升級沒有希望。我們必須從法治、政策、執行等方方面面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尊重國際規則,提升合規水平。但如彭斯在演講中稱:「為了控制21世紀的經濟制高點,北京指示其官僚及企業以任何必要手段來獲取作為我們經濟領導力基礎的美國智慧財產權。北京現在要求許多美國企業交出商業機密作為其在中國經營的代價,並協調和資助收購美國公司以獲得其創新所有權。」這種肆意指責我們是不能接受的。事實上,美國很多指責都是在找「替罪羊」過程中的藉口,而且不乏以偏概全。我們仔細聽,認真反觀自己,有則改之,但完全不必自我損抑。

  在中美貿易爭端背景下,中國經濟中存在的一些結構性、深層次的問題暴露出來,這不是壞事;中國核心技術、核心原材料、元器件的缺失,也給我們上了很好的一課;這都促使我們清醒。貿易爭端是一場冷水浴,讓我們不要浮躁,驕妄,有助於我們腳踏實地、兢兢業業地超越自己。但是,中國經濟是怎麼走過來的,是靠什麼力量走過來的,我們應當有客觀理性的認識,應當有自信心和自尊心。

  中國有一家生產電池和新能源汽車的企業。多年前,公司派了第一個業務員到洛杉磯去開拓美國市場,她帶了300美元,還有一包各式各樣的電池。由於英語不過關,就把一些標準答案死記硬背下來,然後拿著一本《黃頁》,從A開始,從第一個公司名字打電話,推銷產品,當她把電話打到Z的時候,英語已經很流暢了,產品也找到了很多買家。兩年前我參觀了他們在加州蘭卡斯特市建立的工廠,有很多美國人因此得到了就業機會。

  我見過很多這樣的中國人,在和平年代闖世界,水迢迢路長長,每一步都充滿了不易。正是這些永遠奮鬥的靈魂託舉起了中國經濟成長的基石,並讓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底色一天天變得更加亮麗。中國存在的問題無需迴避,但只有億萬中國人團結起來,勇敢直面並千方百計去解決問題,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才不會因為這樣那樣的頓挫而終止前進的步伐,並終能在風雨之後見到更美的彩虹。

(責任編輯:單曉冰)

相關焦點

  • 加快跑後身體恢復 不要再洗冷水浴了
    網易體育11月30日報導:最新研究發現,冷水浴並不會給進行有氧運動的人帶來益處,反而會耽擱肌肉修復。這和之前的研究結果截然相反。運動結束之後洗冷水浴,這種做法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認為這樣可以緩解肌肉酸痛,加快身體恢復。但最近在《運動醫學》雜誌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提出了相反的結論。
  • 技術湃︱中美貿易爭端屬於囚徒困境嗎
    囚徒困境模型被廣泛地用來理解軍備競賽和貿易戰的機理,尤其是為出現爭端的雙方提供尋求合作的思路。在合作性的貿易關係中,雙方都減免對方產品的關稅,雙方獲益,這就是囚徒困境的合作解。如果一個國家單方面提稅而對方不敢報復,那麼這個國家就獲得更高的收益了。因此,合作的雙方經常會有破壞合作的動機。
  • 貿易爭端中有關半導體的關鍵政策梳理
    打開APP 貿易爭端中有關半導體的關鍵政策梳理 集成電路研發競爭 發表於 2020-12-29 10:31:52 半導體產業是智慧型手機
  • 框架理論視角下對中美貿易爭端報導的比較
    關鍵詞:框架理論 LDA主題模型 中美貿易爭端 人民網 華盛頓郵報 在2018年的這場貿易爭端中,中美兩國不僅投入大量政治、經濟、外交資源進行博弈,同時也使用了大量媒體資源為自己贏得輿論優勢。人民網和華盛頓郵報網站是中美兩國國家級的新聞網站,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通過對比兩大新聞網站上以「中美貿易(U.S.
  • 【國際銳評】美國在全球貿易中的遊戲規則: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採訪中,庫德羅把所有責任推到中方一邊,並視貿易戰為一場「遊戲」。在這位白宮高官眼裡,世貿組織規則是由美國人制定的,但凡不合心意,都是別人在違規。的確,在「美國優先」原則下,全球多邊貿易體系統統靠後。這輪貿易衝突的根源,在於川普政府認為自己吃了虧,其貿易夥伴沾了美國人的便宜。川普說,在貿易問題上,歐盟是美國的敵人。
  • 2020CTRG與國際貿易爭端年會報名通道全面開啟
    北京2020年12月2日 /美通社/ -- 2020年12月4-6日,由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主辦的第十屆CTRG年會暨2020國際貿易爭端與全球化重構學術研討會即將召開
  • 日韓貿易爭端,這一板塊意外火了,哪些公司有機會?
    日韓貿易爭端演進帶給我國相關行業的機會由此顯現。在本月初,日本宣布限制向韓國出口半導體材料,主要包括氟聚醯亞胺、光刻膠以及高純度氟化氫。這三大材料各有用處。據報導,韓國對日本原材料的依賴很高,日本目前生產的這些原材料佔據了韓國需求的90%。
  • 熱水浴、溫水浴、冷水浴,洗澡水多少度更養生?
    熱水浴可以繼續洗,溫水浴不冷了,冷水浴也無妨。可是,沐浴水究竟多少度才更養生,熱水、溫水還是冷水?熱水浴水溫在38~40℃之間,可引起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肌肉痙攣,並具有鎮靜作用。失眠者睡前進行熱水浴,對睡眠有幫助,還可減輕皮膚癢感。溫水浴水溫在34℃左右。正常人的體溫是36.5℃~37℃,皮膚的溫度在32℃~33℃。
  • 美國全球貿易遊戲規則: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央視網消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銳評」7月25日刊播題為《美國在全球貿易中的遊戲規則: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的文章,多家境外媒體予以轉載。採訪中,庫德羅把所有責任推到中方一邊,並視貿易戰為一場「遊戲」。在這位白宮高官眼裡,世貿組織規則是由美國人制定的,但凡不合心意,都是別人在違規。在「美國優先」原則下,全球多邊貿易體系統統靠後。這輪貿易衝突的根源,在於川普政府認為自己吃了虧,其貿易夥伴佔了美國人的便宜。川普說,在貿易問題上,歐盟是美國的敵人。
  • 「爭議韓春雨」背後的浮躁風氣
    「爭議韓春雨」背後的浮躁風氣2016-8-1 11:16:29 來源:東方網 作者:戴先任 選稿:王永娟   一直默默無聞的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恐怕不會想到,自己成了2016年生物學界的焦點人物之一。
  • 《英雄本色2018》值80分,豆瓣上評1星的黑子們別妄下定論
    兄弟情不是一遍一遍地喊:『我們是兄弟,我們是兄弟』太強硬。而且.剪輯略生硬,不過航拍配樂還是要贊一下。.但是還是佩服導演的勇氣去創作一部珠玉在前的作品,其次導演丁晟多次強調,這不是對比,是致敬。《英雄本色》在那邊,《英雄本色2018》在這邊,兩者所表達的情懷各不相同,沒有可比性。所以未上映前豆瓣上評1星的黑子們,請注意你們的措辭,別妄下定論。
  • 細說浮躁的6條原罪
    科技的進步,帶來更為優越的生活,可是人的心境卻越來越浮躁,越來越空虛。究竟是什麼導致我們的浮躁呢?怎樣做才能感受到久違的踏實、平靜?01. 浮躁的原罪,金錢在網絡上隨處可見月入5萬的人,或者開著豪車炫富的人,還有很多人,在網上教你如何輕鬆月入過萬。再看看自己,月入3千,心中能不浮躁嗎?
  • 現代中國人為什麼變得如此浮躁
    僅僅聲討當下中國人「浮躁」是很廉價的,通常也無助於我們理解這一社會現象。一個原本安土重遷、講求「安分守己」、「君子務本」的農業文明社會,忽然變得如此不安分,這不可能只是「這一代人品性出了問題」這麼簡單。這麼說是因為,幾乎每個現代文明社會都是很「浮躁」的——實際上,最不浮躁的社會,就是那些身份最固化、人生看不到變化和希望的社會,在那裡,宿命論是唯一可取的人生哲學。
  • 鞠建東:百年未有之大疫情,中美貿易爭端和全球秩序重構
    編者按:4月16日,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紫光講席教授、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主任鞠建東教授,做客清華大學「唯真講壇」,與全校黨員分享「百年未有之大疫情、中美貿易爭端與全球秩序重構」的主題演講。
  • 專家:釐清中美貿易爭端中關於半導體的一些誤區
    (原標題:釐清中美貿易爭端中關於半導體的一些誤區)
  • 貿易衝突:理念與利益的衝突
    生意就是生意,但貿易不僅僅是生意。大部分情況下,利益和政治博弈可能會決定政策走勢,但是有時候,純粹基於理念的堅持,也會帶來很大改變。比如,1933年到1944年擔任美國國務卿的赫爾。我們知道,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不少和貿易有關,也涉及爭奪原材料。
  • 盤點困擾各國的領土爭端
    邊界與領土爭端的解決結果直接關係到地區甚至世界的和平安全。目前,世界上仍有相當多的國家之間存在著邊界與領土爭端,並由此引發了一系列衝突。日韓竹島(獨島)之爭 8月10日,因韓國總統李明博於當地時間10日下午抵達日韓爭議島嶼的獨島(日本稱竹島),日本外務大臣玄葉光一郎表示,將召駐韓大使武藤正敏臨時回國。
  • 人民日報署名文章:世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評美國一些人戰略...
    過去一年多來,美國無視國際通行規則,無視國際社會普遍反對,執意單方面挑起並升級對華貿易爭端。就這一舉動的背後考量,《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託馬斯·弗裡德曼分析稱,(中美貿易爭端)不只是屬於財經版面的故事,也是進入歷史書籍的故事,因為這場爭端涉及「經濟和權力關係的規則」。以史蒂夫·班農為代表的美國右翼政治力量,更是急欲將貿易爭端塑造為一場長期戰略對抗。
  • 自由貿易漸陷「囚徒困境」
    與制止貿易關稅戰相比,遏制金融保護主義將更有難度。世界各國為削減關稅已進行了50年的全球貿易談判,世界貿易組織(WTO)則有效地裁斷著全球的大多數貿易爭端。但世界上卻沒有一個與WTO相等同的機構來解決金融爭端。
  • 瞭望|「貿易霸凌」四大效應衝擊世界經濟
    徵稅商品規模也不斷擴大,種類從鋼鋁、農產品向機電、汽車等產業鏈長、附加值高的行業擴展,美國挑起的全球貿易爭端步步升級,對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也從擔心變為現實。信心減弱還從金融市場蔓延到實體經濟領域,8月份密西根大學消費者預期指數創11個月新低,調查顯示美國家庭擔心未來貿易緊張會對價格和總體經濟增長速度產生負面影響。受投資者擔憂全球貿易爭端升級的影響,歐元區投資者信心下滑至2016年10月以來的低點。與此同時,全球經濟出現進一步減速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