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SWOT分析法」大家一定不陌生。不論是做PPT,還是營銷分析,都經常能看到它的身影。
SWOT分析法在20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韋裡克提出,經常被用於企業戰略制定、競爭對手分析等場合。
SWOT是英語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的首字母縮寫,因此,SWOT分析實際上是將對企業內外部條件各方面內容進行綜合和概括,進而分析組織的優劣勢、面臨的機會和威脅的一種方法。
通過SWOT分析,可以幫助企業把資源和行動聚集在自己的強項和有最多機會的地方,讓企業的戰略變得明朗。
一、機會與威脅分析
一般而言,機會和威脅分析將注意力放在外部環境的變化及對企業的可能影響上,優劣勢分析則著眼於企業自身的實力及其與競爭對手的比較。
環境發展趨勢分為兩大類:一類表示環境威脅,另一類表示環境機會。環境威脅指的是環境中一種不利的發展趨勢所形成的挑戰,如果不採取果斷的戰略行為,這種不利趨勢將導致公司的競爭地位受到削弱。環境機會就是對公司行為富有吸引力的領域,在這一領域中,該公司將擁有競爭優勢。
對環境的分析也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比如,一種簡明扼要的方法就是PEST分析,另外一種比較常見的方法就是波特的五力分析。
PEST分析是指宏觀環境的分析,宏觀環境又稱一般環境,一般都應對政治(Political)、經濟(Economic)、社會(social)和技術(Technological)這四大類影響企業的主要外部環境因素進行分析。
波特的五力分析主要分析客戶的競爭環境,包括:供應商的議價能力、購買者的議價能力、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業內競爭者現在的競爭能力。五種力量的不同組合變化最終影響行業利潤潛力變化。
二、優勢與劣勢分析
企業是一個整體,而競爭優勢的來源具有廣泛性,因此,在做優劣勢分析時必須從整個價值鏈的每個環節上,將企業與競爭對手做詳細的對比。
如產品是否新穎,製造工藝是否複雜,銷售渠道是否暢通,以及價格是否具有競爭性等。
如果一個企業在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的優勢正是該行業企業應具備的關鍵成功要素,那麼,該企業的綜合競爭優勢也許就強一些。
需要指出的是,衡量一個企業及其產品是否具有競爭優勢,只能站在現有潛在用戶角度上,而不是站在企業的角度上。
三、構造SWOT矩陣
將調查得出的各種因素根據輕重緩急或影響程度等排序方式,構造SWOT矩陣。
在此過程中,將那些對公司發展有直接的、重要的、大量的、迫切的、久遠的影響因素優先排列出來,而將那些間接的、次要的、少許的、不急的、短暫的影響因素排列在後面。
優勢,是組織機構的內部因素。具體包括:有利的競爭態勢;充足的財政來源;良好的企業形象;技術力量;規模經濟;產品質量;市場份額;成本優勢;廣告攻勢等。
劣勢,也是組織機構的內部因素。具體包括:設備老化;管理混亂;缺少關鍵技術;研究開發落後;資金短缺;經營不善;產品積壓;競爭力差等。
機會,是組織機構的外部因素。具體包括:新產品;新市場;新需求;外國市場壁壘解除;競爭對手失誤等。
威脅,也是組織機構的外部因素。具體包括:新的競爭對手;替代產品增多;市場緊縮;行業政策變化;經濟衰退;客戶偏好改變;突發事件等。
SWOT方法的優點在於考慮問題全面,是一種系統思維,而且可以把對問題的「診斷」和「開處方」緊密結合在一起,條理清楚,便於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