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方程令無數的數學家為之痴迷,還促使了偉大的「群論」誕生

2020-12-03 數學真美

我們在小學階段就開始接觸方程了,很多的難題一旦使用方程,就會輕而易舉的解決。

當然,我們中小學遇到的方程的難度還不是最大的。

16 世紀,數學家們成功地用「根式」解決了二次、三次與四次方程的求解問題之後,接著對方程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當數學家們試圖求解「一元五次方程」的時候,忽然發現無法用「根式」求解了。

在之後的近三百年裡,無數的數學家沉迷於「五次方程」的破解,成了數學界最迷人的挑戰之一,但一直沒有人獲得成功。

1770 年,拉格朗日發表了《關於代數方程解的思考》,他討論了人們所熟知的解二、三、四次方程的一切方法,並且指出「這些成功解法」無法解出五次以及更高次的方程。

「拉格朗日」試圖對自己的猜測給出有力的證明,然而,經過艱辛的努力之後,還是失敗了,他稱一元五次方程「好像是在向人類的智慧挑戰」。

不久之後,數學家「魯菲尼」和「阿貝爾」分別獨立證明了一般高於4次以上的方程不能用「根式法」求解,被稱為「阿貝爾一魯菲尼定理」。

接下來,「阿貝爾」和「伽羅瓦」進一步證明了「一般一元五次方程沒有根式解」。這裡值得注意的是「一般」這兩個字,說明某些「特殊的」一元五次方程有可能用「根式」求解。

但是到底是哪些「特殊的方程」可以求解呢?可惜的是,年輕的數學天才阿貝爾還來不及找到答案就因病去世了,年僅26歲。

後來,另一位更加年輕的天才數學家「伽羅瓦」所得出了「判別式」。

可惜的是這位與阿貝爾同樣才華橫溢卻屢不得志的年輕數學家,在研究成果尚未得到承認之前就去逝了,年僅21歲。

伽羅瓦去逝之後,法國數學家劉維爾一次偶然的機會閱讀了「伽羅瓦」的論文,驚訝地發現「伽羅瓦」早就在論文中給出了「代數方程可解性的最終判定」,而且獨創了一個嶄新的數學分支——「群」。

伽羅瓦的「置換群」是數學史上最先提出來的「群」概念。

某個數域上「一元n次多項式方程」的「根」之間的「某些置換」所構成的「置換群」被定義為該方程的「伽羅瓦群」。

1832年,伽羅瓦得出了這樣一個重要的結論:一個「一元 n次多項式方程」能用「根式求解」的一個「充分必要條件」是:該方程的「伽羅瓦群」一定為「可解群」。

至此,這個近300年懸而未決的重大難題,用「群論」的方法徹底解決了,將數學的發展又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然而遺憾的是,兩位為此難題的解決付出了艱辛努力的年輕數學家「阿貝爾」和「伽羅瓦」,卻沒有親眼看到自己的成果被肯定的那一天。

斯人已逝,唯有他們的名字,深深地篆刻在了人類文明進程的豐碑上,閃爍著璀璨的光輝,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數學家前僕後繼地繼續勇敢前行。

小夥伴們,你們對此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從「一元五次方程」到「群論」的艱辛歷程,那是一首悲壯的史詩
    回顧人類文明持續向前發展的每一步,充滿了艱辛與坎坷,特別是從「一元五次方程」到「群論」的歷程,更是一個偶然加必然的意外收穫,無數的數學家為此付出了畢生的精力與心血,年輕的數學家阿貝爾與伽羅瓦在追尋真理的路上英年早逝,為此所作出的重要貢獻,是人類文明進程中最為悲壯的史詩,在歲月的長河中迴響不絕,這到底是怎樣一個令人感慨的故事呢?
  • 《歷史與結構觀點下的群論》:群的來歷與本質—新聞—科學網
    ■李欣 群論是抽象代數學一個最主要的分支,這門理論一經誕生便煥發出迷人的色彩,很多經典數學難題(比如高次方程根式可解問題)
  • 這個無解的方程,拉開了現代數學的帷幕
    群論:現代代數學的來臨為什麼數學家對五次方程如此迷戀?因為在五次方程的求解過程中,數學家們第一次鑿開了隱藏在冰山下的現代科學,將數學帶入了精妙絕倫的現代群論。而三次方程和四次方程的求解,直到 16 世紀中期才被解決,中間跨越了三千多年的悠悠歲月,最後在塔爾塔利亞、卡爾達諾、費拉裡等數學大師的明爭暗鬥下,三次方程求解公式——卡爾達諾公式誕生。四次方程的求解則比人們預想的要快得多,費拉裡十分機智地學會了師傅卡爾達諾的三次方程根式解法,巧用降階法獲得四次方程的根式解法。對此,數學家們野心膨脹,開始相信所有的一元多次方程都能找到相應的求解公式。
  • 這個無解的方程,拉開了現代數學的帷幕(9k字)
    因為在五次方程的求解過程中,數學家們第一次鑿開了隱藏在冰山下的現代科學,將數學帶入了精妙絕倫的現代群論。群論開闢了一塊全新的戰場,以結構研究代替計算,把從偏重計算研究的思維方式轉變為用結構觀念研究的思維方式,並把數學運算歸類,使群論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嶄新的數學分支,對近世代數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群論的出現,同樣奠定了 20 世紀的物理基礎。
  • 法國數學家伽羅華,創立群論的基本思想,逝世後研究也未獲得重視
    在伽羅華17歲那年,他開始問數學中最困難的一般,次方程求解問題發起挑戰。我們知道,一般的二次方程的解,要對係數的一個函數求平方根。要得出三次方程的一般解,就要對係數的函數開立方。一般四次方程的解,要求開四次方。但一般五次方程的解是否也能用加減乘除開方這五種運算的代數方法,從方程的係數得出呢?許多人為之耗去許多精力,但都失敗了。
  • 群論的創立:兩個少年天才的接力
    不過喜歡認死理的數學家,則硬要用他們獨特的語言來定義對稱。在數學上,對稱與群相關聯。隨著數論、代數方程和幾何等研究方向的發展,「群論」這個無比重要的數學領域被開創建立。而這一偉大的貢獻,則來自一位英年早逝的數學天才少年。>>>> 美麗的對稱無處不在,它在我們的世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縱橫世間358年,令無數大咖折戟的費馬猜想讓他破解了
    這是英國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Andrew Wiles)在牛頓研究所做的系列演講的最後一場。演講廳裡擠滿了愈200 名數學家。臺下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能看懂懷爾斯在黑板上寫下的公式和推理,其餘人則是為了見證一個可能是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定理的誕生。
  • 世界最難數學難題,懸賞百萬美金,誕生60年數學家取得 0突破
    如果你想看到某條線與特定圓交叉的位置,你可以幾何地繪製形狀,或者只是用代數方式比較方程。 兩種方法都會給出相同的答案。 到了19世紀,數學家嘗試推廣笛卡爾的方法。他們從一些代數方程入手,把這些方程的解定義為「幾何」對象。以這種方式從代數方程產生的對象,就被稱為「代數簇」。
  • 迄今為止,人類最偉大的前10位數學家分別是誰?
    很多數學家在數學領域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根本沒有一個準確的排行,如果一定要給出一個排行,那麼會帶有個人偏見。 而歐拉和高斯,在基礎數學領域的貢獻都是無與倫比的,而且兩人不相上下,現在科學領域隨處可見歐拉和高斯的貢獻,比如歐拉方程、歐拉常數、高斯分布、高斯定律等等。
  • 伽羅瓦,解得開數學史上最高深的方程,卻解不開愛情的本質
    他21歲就與世長辭,完全是「不作死就不會死」的行為,如果你了解到他天才的成就而又愚蠢的一生,一定為他的遭遇感到扼腕嘆息甚至捶胸頓足!我們先了解一下他對數學發展史上的偉大貢獻。學理科的鋼鐵直男應該知道,數學的高次方程在四次以後根式解就戛然而止,換言之用根式解在四次方程後已經行不通。
  • 有誰還記得這位天才的數學家?
    埃瓦裡斯特·伽羅華(1811年10月25日-1832年5月31日),法國數學家,與尼爾斯·阿貝爾並稱為現代群論的創始人。在監獄中,伽羅華仍然頑強地進行數學研究,他知道一個數學家必須探索真理,就像一個作家不能寫「三偽文學」,必須探尋真相一樣,就像一個藝術家不能創作「三偽藝術」,必須探尋真相一樣,他一面修改他關於方程論的論文及其他數學工作,一面為將要出版的著作撰寫序言。
  • 從伽羅瓦到諾特,看抽象代數的誕生與發展
    伽羅瓦理論——抽象代數的誕生伽羅瓦於1811年出生, 16 歲時候才接觸數學,他在一年的時間裡,自學了法國著名數學家勒讓德爾的《幾何原理》、那末拉克朗日的《論數值方程解法》、《解析函數論》、《函數演算講義》,還逐漸熟悉了歐拉、高斯、雅科比的著作。
  • 史上最悲情的天才數學家,曾經兩次被捕,20歲就黯然離世!
    短短五年,他創立了一種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群論」,掀起了一場數學革命。他也是個悲傷的年輕人。他兩次進不了大學,三次拒絕發表論文,兩次被捕,兩次入獄。20歲時,就因與情敵對決而黯然離世。他是法國數學家伽羅華,他驚人的才華是充滿挫折的悲劇背後的生活。當我們再次回憶起科學史上的傳奇,我們仍會讚嘆它的成就,感嘆它的命運。
  • 為愛的浪漫而愚蠢的決鬥毀了史上最有創造力的數學天才伽羅華
    為愛的浪漫而愚蠢的決鬥毀了史上最有創造力的數學天才伽羅華1832年5月30日的清晨,巴黎的一所公寓,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帶著一把手槍走出家門,去赴一個死亡的約會。如果有時光機,數學家們最希望的可能就是回到這一天,阻止這個年輕人的約會。他要去跟另一個人決鬥。決鬥的理由浪漫而愚蠢,兩人同時愛上了一個舞女,兩人又恰好相識。為了決定誰能擁有這份愛情,一個人提出了決鬥,另一個人表示同意。在「決鬥場」與他的對手相遇,決鬥是在25公尺的距離用手槍對射。
  • 朗蘭茲綱領:關於數學大一統的偉大構想
    它可以被認為是對代數方程系統的解集的研究。代數幾何以代數簇為研究對象。代數簇是由空間坐標的一個或多個代數方程所確定的點的軌跡。例如,三維空間中的代數簇就是代數曲線與代數曲面。代數幾何研究一般代數曲線與代數曲面的幾何性質。而群表示論則是群表示論用具體的線性群(矩陣群)來描述群的理論,是研究群的最有力的工具之一。
  • 【物理探索】精細結構常數,一個讓無數物理學家為之痴迷的數。
    原標題:【物理探索】精細結構常數,一個讓無數物理學家為之痴迷的數。 這個數有什麼奇妙之處呢?讓我來細細解釋。科學家測量任何物理量時,都要明確它們的單位是什麼,例如光速是300000千米每秒,但如果用英裡每秒作為單位的話就是186000英裡每秒。你的體重可以是120斤,也可以是60公斤。如果你不知道一個量的單位,知道它的大小就毫無意義——除非它是個純數字,壓根就沒有單位。
  • 除了圖靈,我們還應銘記這些偉大數學家
    這位偉大的英國數學家逝世於1954年,2014年上映了據其事跡拍成的高分傳記電影《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思考這個問題的,當然不只有圖靈一個人。20世紀40年代,當早期的電子計算機誕生之時,機器是否會思考已然是一個數學家討論的熱門話題。然而,從過去直到現在,「機器能否思考」這一問題總是混淆於「機器是否有意識」。1950年,圖靈發表了題為《計算機器與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的論文。
  • 群論簡史及其在物理和化學中的應用
    Late 1700s- Joseph-Louis Lagrange (1736-1813) 利用置換的概念,理解了三次和四次方程為什麼有解。(Paolo Ruffini利用同樣的思想證明了一般的五次或以上方程沒有根式解)Early 1800s-Évariste Galois (killed in a duel in 1832 at age 20), and NielsAbel (died in 1829 at age 26 of TB) 闡述了代數方程的可解性和置換群的聯繫,
  • 數學之美——偉大的數學家歐拉及他對巴塞爾問題的精妙解法
    本文將介紹瑞士數學家萊昂哈德·歐拉是如何解決著名的巴塞爾問題的。歐拉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他的多產被譽為傳奇,且他的數學成果足以匯聚成 92 卷文集。「讀讀歐拉吧, 他是我們所有人的老師。」這個問題是求自然數的平方的倒數之和:等式 1:巴塞爾問題許多有影響力的數學家試圖找到一個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