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你可以想像,但是我們是做色彩的,我一定要把紅樓夢裡面的顏色變為視覺可視性。」
說這個話的人,叫黃榮華,是國內植物染領域唯一非遺傳承人。
他完成了中國第一份植物染色標準色卡,高精度復原了紅樓夢中所描繪的60種顏色,被身邊的朋友稱為「好色之徒」。
植物染,是以植物做染料的一種傳統印染方法,這門古老的技藝,遠在周朝就已經有記載,由先人世代相傳,至今已有兩千八百年。
黃榮華的植物染,是祖上的手藝。
五歲的玩耍時,覺得用白紙做的風箏不好看,就碾樹葉來上色,這是黃榮華最早的啟蒙。
成年後,他進入國營紡織廠做工程師,一次偶然的工作機會,黃榮華了解了國內植物植物染技藝艱難的傳承處境。
他決定恢復古老的記憶,用自己祖傳的工夫,為植物染正名。
由決定到做成,中間的路並不容易。
植物染雖然歷史悠久,在化學染色市場衝擊之下,許多植物染配色方法,已經失傳或瀕臨失傳。
黃榮華在研究傳統天然染之前,並沒有任何人可以作為參考,一切的學習和研究,都只能靠他自己摸索和實驗。
而天然染色偶然因素很多,即便同一地方同一種植物,採集時間不同,成分也會有變化。
提取方法不同,染色過程中水質、水溫、時間的差異,以及媒染劑純度、用量、使用方法不同等,都會造成染色效果差異。
因此,每一種顏色的成功研發,都要經過無數次失敗的實驗測試。
為了復原傳統的中國技藝,他將自己工作多年的積蓄全投入了研究當中;為了採集到所需植物材料,更是常年奔忙,輾轉於深山老林中。
四十年,他嘗試了1000餘種植物,七八千種顏色,建立起了中國第一份植物染色標準色卡。
從第一篇介紹植物染的文章,到整個植物染百度百科的建立,他也組織搭建了中國的植物染系統。
黃榮華自稱並不是一個有耐心的人,因為熱愛,他把所有的耐心都給了植物染。
「這是一種樂趣。」
十來歲來看紅樓夢, 以「染匠」的身份去看紅樓色彩,越考證就越覺得有意思。
紅樓色彩,均是天然染色,其色相與當今的化工染色有極大的區別。
其文字雖然優美,無法見到實物。想像與實際顏色的差別巨大。
為了還原本色,不要不僅僅停留在文字層面,而是深入考證他背後的文化和技藝。
密合色,為古代染料顏色的一種,是在紅樓夢、西遊記和金瓶梅中都提到過的顏色。
黃榮華之前研究20年,未十分明確密合色究竟是什麼顏色。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與中醫藥大學的教授聊天,說起密合,教授說,密合是做完藥之後的炮製工藝。
結合古代的語境再研究下去,終於明白,這是一種類似於拔絲的顏色,而拔絲的每個階段顏色也不同,有些是略帶黃之本白,有些是微黃帶紅,古人以密合為色,實際亦給人以想像的空間。
百度百科上關於密合色的對比圖類似於這樣的詞,還有很多。
將歷史的脈絡一一縷清,還原紅樓本來的底色,這是一個手藝人的心血和堅持。
2019年時,黃榮華操刀的紅樓夢色彩日曆,以其古典色彩的斑斕而為人所稱道。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
如今,他仍在為中國第一本紅樓夢完整色卡而努力。
黃老師並不在意聲名,作為目前國內唯一的植物染非遺技藝傳承人,他想的最多的,是如何將這一門2000多年的老手藝傳承下去。
對於收徒,他有一定的標準:「不是誰跪在門口,那時候當你徒弟就可以收了。」
當他的徒弟,硬標準之一,至少十年起步。
黃榮華有很多的學生,而徒弟沒有一個,他希望能從學生中有堅持下來的傳承人。
談及匠人,黃榮華也有自己的理解:「匠人就做好本職工作的精神,別談什麼精神,把你自己的事情做好。」
傳統是魂,時尚是根,要傳承,還要讓色彩跳躍於我們的生活之中。
植物染累積了許多前人的經驗與智慧,優良的色彩文化,在新時代也等待著,被重新賦予意義。
垃圾分類的廚餘魔法師廚房裡做菜剩下的廢棄食材,除了扔進垃圾桶,任由其腐爛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價值?
對於張駿霖來說,這些別人會丟掉的「垃圾」,正是他十分珍惜的廚餘染原材料。
廚餘染,顧名思義,就是用廚房廢棄食材染指顏色。
廢物利用,變廢為寶染出來的美麗顏色,除了外表好看之外,還有保護環境的內在精神內涵。
因此,他染出來的顏色,在米蘭世界博覽會上,被讚譽為「世界最美的顏色」。
畢業於香港公開大學環境管理學系的張駿霖,因為專業緣故,平時特別注意環保問題。
香港每天都有3600噸的廚房垃圾被隨意丟棄,有些只是長相不好,實在太過可惜,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廚餘擁有新的價值呢?
因為偶然間被咖喱弄髒了衣物,他發現廚餘也是有顏色的。
這也給了張駿霖靈感,假如我把廚餘變成染料,不僅避免了浪費和環境汙染,還能讓它們物盡其用,這豈不是兩全其美?
從大學開始,張駿霖就開始扎進了廚餘染的世界。
臨近畢業時,他本可以和同學一樣,考取公務員或考研,卻選擇跑去菜市場裡撿垃圾,將那些品相不好,沒人要的蔬菜撿過家,清洗分類,做成染料。
剛開始做這件事的時候,幾乎沒有人理解,他在翻找垃圾時,常會有擺攤的阿姨覺得惋惜,勸他不要再撿了,因為這「不體面」。
父母並不反對他做得事,但也表示擔憂。因為剛開始時,張駿霖收入微薄,薪資可能與同學相比相差十倍,僅僅能保持最簡單的食物支出和交通。
他回憶,在最困難的時候,他也曾經偷偷吃過撿過來的剩菜。
把喜歡變成工作,張駿霖卻樂在其中。
除了不被社會理解之外,廚餘染的本身製作過程也極為繁複,即使是氣候和食材的微小區別,也會影響最後的結果。
而廚餘染的資料國內也非常少,很多細節,都需要張駿霖自己去摸索和實現。
「調配報廢是常有的事。」張駿霖說。單單是咖喱,在一個月內也會有200次試色,更不用提其他顏色。
在反覆的實驗中,張駿霖終於琢磨出了方法。
比如藍色,先把紫椰菜切碎曬乾,加入葡萄糖用攪拌機打碎,真空保存180天,等「厭氧發酵」讓紫椰菜變成糊狀,使用時兌上水,就變成了藍色染料。
他前後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調配出基礎的幾種染料。
而他一直堅持,每一個顏料的原材料,都必須是來自垃圾。「如果用新鮮的食材,怎麼能算是廢物利用呢?」
在彈珠、橡皮筋等小道具的幫助下,張駿霖能在染布上塗染出各種天馬行空的圖案。
而他做的事情,也逐漸得到了社會的認可。
他收到了來自米蘭世界博覽會的邀請函,將廚餘染布獨立成一個品牌,創辦染樂工坊,並開設了各種體驗活動,教人們親手染制旗袍、扇子、手帕、圍巾等衣飾。
張駿霖說,做了七年廚餘染,感覺現在還站在門檻上,未真正跨國大門。
而再過十多年,他會有信心說自己,真的是一個了不起的匠人,
「我還是相信,時間的力量。」
以植物為介,染指屬於中國的美麗顏色。更將植物染色發揚,與世界共享華夏文化的魅力。
將植物色彩帶給有緣之人,「拈花惹草」中,自有情趣。
本文原載自了不起的匠人未經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二次轉載及使用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的新公眾號
「了不起的匠人」
一起,發現東方好物
—END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