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高考全國II卷理科綜合化學部分繼續延續了注重基礎知識和學科主幹知識,以生產、生活、化學實驗基本操作為依託,在測試學科基本概念、基本反應原理、常見典型物質等基礎內容和要求的基礎上,突出應用性、綜合性和創新性,體現高考評價體系中能力測試為主導的基礎性考查要求,全面檢測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有利保障了基礎教育化學人才的培養質量。
與2017年的全國II卷理科綜合化學部分相比,2018年的化學試題在結構、題型、題量、分值上保持相對穩定,客觀題的內容類型順序稍有變化,對實驗的實操性的考查有明顯的加強。在必考部分以有機化學知識為依託的的知識考查總量明顯減少,溶液中的離子平衡的相關知識的考查更注重實用性。試題閱讀量除27題略增外基本保持穩定。
1.信息呈現方式有創新,對信息獲取、加工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
第8題霧霾成因以循環轉化關係圖形式呈現;第9題甲烷與氯氣在光照下反應後的實驗現象的信息以圖示方式給出;27題的數據信息無論表格形式還是圖像形式均為間接信息。
2.增加了信息的開放性,對學生理論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的考查得到加強
在對必備知識考查時,增加了信息的開放性,例如27題考查的內容仍然是催化劑優劣判斷、平衡常數和速率變化、壓強大小比較等常規問題,但由於信息的呈現方式不夠直接,並且要藉助於陌生的用定量化的數學關係模型來表示反應速率的生成速率方程進行相關計算和判斷,要求從整體上來認識反應速率和反應平衡。對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學習能力、邏輯推理能力都有較高要求。
3.必考部分主觀題之間的界限進一步淡化,但立足教材對重點內容進行重點考查這一原則未變
例如26題以常見的鋅單質的工業生產為切入點,既考查了鐵、銅、鋅、硫、矽、氯等應用廣泛的常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又考查了沉澱溶解平衡在工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還涉及到了硫酸鉛的難溶性,這就要求學生不僅在鉛蓄電池的學習中關注到其難溶性,還要會遷移。這樣的設計不僅可降低學生對物質的陌生度,還可回歸中學化學元素化學教學的本質。
又如28題是以配位化合物為切入點進行實驗考查,而配位化合物在必考部分只限於直接用於離子檢驗,對其結構和性質並無深入了解,其立意與以往實驗考查以有機物的製備、分離、提純來考查混合物分離提純等實驗基本技能是殊途同歸,只是配位化合物更為陌生,學生能否從陌生中找熟悉、從抽象中剝離具體是答題的關鍵,也是考過程而不是考結果的一種具體體現。
4.選考部分,兩題難度差異仍然較大,將對選修模塊的選擇方向造成影響
35題與36題的難度差異與2017年相比較改善並不明顯,35題的信息閱讀量仍然較大,設問不易得分。並且計算還由一問變為兩問,學生得分率會降低。這樣的難度差異如果不作出調整,會對選修模塊的選擇方向有單一導向作用。
1.回歸中學化學元素化學教學的本質。
2.將化學學科教學內容與生產、生活、社會及科研實際緊密聯繫,強化環保、醫藥、材料、能源等交叉學科內化學原理與技術的應用,傳遞化學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體會到化學的巨大價值和神奇魅力。
3.加強學生獨立思考、邏輯推理、信息加工、學會學習等關鍵能力的培養。
4.加強實驗教學中演示實驗的比例,不僅僅局限在驗證性實驗,要增加學生實驗的探究性設計。
內蒙古師大附中化學教師
特級教師
呼和浩特市學科帶頭人
市教研室中心組成員
化學教研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