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徽省六安市委政法委以市、縣、鄉、村四級綜治中心標準化建設為切入點,著力推動資源在一線匯聚、信息在一線應用、矛盾在一線化解、服務在一線強化、平安在一線實現,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充分利用『9+X』綜治信息系統市縣鄉村四級綜治中心等工作平臺,健全工作機制,加強與創新新時代『楓橋經驗』,著力提升矛盾糾紛化解工作質效,取得了明顯成果。」六安市委政法委書記高斌向記者介紹。
將法庭背到群眾面前
從舒城縣中心出發,驅車一路向西南,河棚人民法庭就在春秋山、華蓋山、高峰山環抱之中。近年來,這個山區法庭先後被授予「全省調解工作先進集體」「全市優秀法庭」「基層組織建設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河棚法庭庭長何流告訴記者:「山區就是我們的轄區,我們將法庭背出去是想貼近群眾,提高工作效率。這種方式非常便民,因為山區路途並不特別通暢,一個案子來回跑實在是不方便。所以「背包法庭」的創立就是這個目的。」每次巡迴審判時,裝載著巡迴審判設備的車一路顛簸開到村口,法官、書記員帶上「背包法庭」,有提、有拉、有挎,沿著山路走到當事人住處附近後,就近尋找合適的開庭場地,再將各種設備擺放好,一個簡單而又不失莊嚴的臨時法庭就布置好了。據了解,為了貼近群眾,審判員經常跋山涉水,將法庭搬到第一線。
舒城縣人民法院院長王成濤說:「背包法庭最早出現在2015年,舒城縣每個山區法院每個月至少要將法庭送到案發現場一次。運用「背包法庭」不僅僅方便當事人辦理案件、方便審判人員去案發地了解情況,更重要的是審判時會有很多人圍觀,通過審理過程可以達到宣傳法律的作用,一次「背包法庭」行動的效果要好於10次單純的普法活動。因為人民群眾對自己身邊的案件更感興趣,「背包法庭」恰好可以讓他們參與進來。」
打造旅遊法律名片
從三山環抱的河棚法庭到萬佛湖畔,行車大約半小時,就來到萬佛湖風景區巡迴法庭。
萬佛湖風景區巡迴法庭庭長懷紅向記者介紹:「這裡是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遊客們紛至沓來,旅遊糾紛的數量也隨之增多。2017年我們的巡迴法庭成立於此,多處理涉旅糾紛,以司法服務旅遊。」
自成立以來,萬佛湖風景區巡迴法庭每年受理、執行案件500餘件,妥善處理糾紛,為轄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不小的貢獻,被安徽省高院命名為「規範化人民法庭」和「優秀人民法庭」。
在旅遊糾紛處理上,巡迴法庭確立了「高效、便捷、調解」三項原則,並且與景區派出所聯合,打造法警聯調工作機制,延伸涉旅糾紛調解舉措。去年4月,一位老人在萬佛湖風景區乘坐公交車時,因駕駛員操作不當,不慎摔倒,造成腰部受傷,臥床休息多日,後雙方因賠償事宜未能達成一致。為妥善化解糾紛,巡迴法庭法官及時參與調解,耐心聽取雙方當事人的陳述並查看了病歷資料,與風景區派出所協同,拿出具體的調解方案,同時向當事人釋明法理、說明情理,最終促成雙方就賠償事宜達成一致意見,並當場籤訂了調解協議。
該巡迴法庭採取法官輪流值班,平時不定期進駐,重大節假日全天候駐點辦公的工作機制。及時調解遊客、商家等各類主體之間的矛盾,為化解糾紛開闢了一條嶄新、便捷、高效的通道。
「楓橋經驗」落地創新
舒城縣幹汊河鎮以法治為核心,為鄉村治理「正風」,運用新時代「楓橋經驗」助力當地發展。堅持「警務通達」工程,多元化解矛盾;實施「一村一警、村所聯動」模式,加強「村為主」調解職能;採取1+2+2+N模式,完善以警民聯調村幹輪崗為主要內容的「三調一體」矛盾調處機制,確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近日,幹汊河派出所通過警民聯調等工作機制,多措並舉妥善調處了一起婚戀糾紛,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10月1日14時許,該所接到轄區大院村村民陳某星報警稱,其女朋友曾某月及父親曾某紅中午到其家中吃飯,雙方因曾某月、陳某星退親一事發生肢體衝突。接警後,民警立即趕到現場開展調查取證工作,同時通過關係人穩控雙方情緒。「十一」長假結束後的第一天,民警召集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處,最終雙方達成調解協議。隨後民警將雙方退親產生的經濟糾紛移交警民聯調室處理。次日,在該所警民聯調室內,調解員詳細聽取了雙方關於經濟往來的介紹,隨後進行了逐項分析。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調解,雙方達成一致,女方當場退還男方購房款14萬元及金項鍊一條,一起婚戀糾紛順利化解。
幹汊河鎮不僅注重法治,並且輔以德治,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道德講堂等平臺,開展形式多樣的宣講活動,讓身邊典型講述身邊故事,教育身邊群眾。同時鼓勵和支持各村結合鄉村旅遊以不同形式建設村史館、鄉賢館、先鋒長廊等,以此加強德治,理順鄉村治理最深處的癥結。(記者 王琪鈞 吳燦東 唐靜)
【來源:民主與法制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