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正從中醫理論獲得靈感

2021-02-13 太極療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5月31日刊發新加坡南洋仲景學院院長鄭心錦的文章《中醫是哪門子科學?》稱,科學家對人體生命科學的研究已經從還原論發展到了系統論,而系統論的核心思維與中醫的整體觀不謀而合。

鄭心錦稱,創立細胞病理學的菲爾紹認為,沒有全身性的病,只有生病的細胞,一切疾病都是局部的。只要找到一種能夠改變細胞或基因的物質或方法,就能治癒疾病。要不然就用手術修補或裝置替代的物質(或移植)。這樣的「還原論」思維成了20世紀西方醫學的主流思想和科學標準,不符合這樣的標準就是不科學。

但西醫界對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等越來越多慢性病感到非常棘手,這些疾病只能用藥物控制,很難治癒。而藥物的副作用會引起更多其他問題,最終病人可能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藥物副作用。

這時生物學家貝塔朗菲提出了系統論。系統論認為,整體並不等於各個組成部分的簡單相加,整體的全部必須是部分之和,再加上部分和部分之間以及部分和整體之間的關係。這些關係決定了機體的功能,並維持結構的穩定。

鄭心錦稱,用系統論來理解中醫,顯得順理成章。人體含兩大子系統,中醫稱之為陰陽。陰陽還可再分臟腑等子系統,它們之間的關係可以用五行相生相剋等方式來說明。這些臟腑的相互作用產生了機體的功能。

鄭心錦稱,臟腑之間相互作用,維持了人體內部穩定。人體與外部環境也需取得穩定的關係。一旦失去了這些穩態,人就會生病。中醫的任務就是幫助身體調整各種關係,以恢復穩態。許多西醫找不到慢性病病因,在中醫看來是關係失調所引起的功能性失常。治法的重點就是調整關係,即調其陰陽,以平為期。

生命科學正從中醫理論獲得靈感


鄭心錦稱,上世紀末,科學家開始以系統論的觀點研究人體生命科學。1999年,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發起人之一、系統生物學的開拓者胡德發展了系統生物學,其核心思維「整體出發,注重相互作用」和中醫的整體觀不謀而合。

系統生物學發現,人體內的各個組成成分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以網絡狀態存在的。體內存在大大小小的各種關係密切的網絡,這些網絡式的運作維持了體內的穩態。經絡就是網絡之間的聯繫通道。

鄭心錦稱,中醫用八綱來概括生病時的網絡變化狀況。研究也發現,大多數的慢性病如高血壓、心腦血管病、哮喘病等,多是基因調控失常所致,即不同層次的基因群和基因網絡的功能失衡;治療時就須使用具有多靶點效應的藥物才能生效。

中醫用四性五味來概括其網絡功能,以君臣佐使、七情合和的原則來配伍藥物,以求達到最佳的網絡靶點效應。藥物的藥效和毒性存在個體差異的潛在原因,大多源於基因差異。藥物基因組學研究基因如何影響病人對藥物反應,有助於篩選適合個別病人的藥物,這使得個性化治療變成可能。

鄭心錦稱,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時代,生命科學正從中醫的理論中獲得源源不斷的靈感。中國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屈延文說:「《黃帝內經》已經被中國人讀了2500年,必將被全人類再讀2500年。」

鄭心錦認為,科學正在追趕中醫,中醫將變得時髦。

太極療訂閱號公眾號:taijiliaody  

相關焦點

  • 關鍵在於中醫理論和中醫的區別
    首先說一下科學認知和科學理論。科學和科學理論是兩個概念,科學認知信息源自生命有機體的應激感應,是應激感應進化的高級階段。科學,就是通過人類意識工具化的經驗類認知。科學理論,是經驗類認知工具。發明科學理論的過程,就是經驗類認知的意識工具化。人類主流認知體系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
  • 告科學愚民:中醫為何不可能獲得「炸藥獎」
    文 | 王世保某位科學愚民說道:「中醫是超科學,科學沒有資格解釋中醫。既然是超科學,科學沒有資格解釋,那麼,諾貝爾獎是沒有資格頒發給中醫的。依我來看,在地球上,不,凡人界已經沒有資格頒發這個獎項,中醫是超科學,超自然,只有上帝有資格給中醫頒獎。」這位心智被蒙蔽了的科學愚民充滿了對中醫的曲解和排斥,其實中醫既不是超科學也不是超自然,它承載的是天道和人類生命體變化的自然規律,而科學恰是基於機械還原論對自然的異化和破壞,是反自然的邏輯知識。
  • 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推行GAP
    「我們現在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的推行有一個最大的缺陷,就是沒有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進行。每個地方把藥材種出來,說符合標準,安全性也達到。我們的GAP推行能不能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來進行?」黃璐琦在國家中醫藥發展論壇第十九屆學術研討會上提出。
  • 中醫理論的延伸——全息調頻技術
    全息調頻技術,是基於中醫理論基礎,用各種科學實驗證明人體的器官都是有頻率的。頻率產生了一切,可以說頻率與生命體息息相關。頻率的振動會產生電磁波。由生物產生的電磁波我們稱為生物微波,我們就是將植物產生的對人體有益的生物微波捕捉到,通過我們的技術來改善人體健康。什麼是全息?完整的信息稱為全息,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各個器官的功能不一樣。
  • 為什麼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說:中國中醫理論能引發新的一次工業革命
    如今這一科學推論如今已經得到證實!《黃帝內經》到底是一本什麼書籍?竟然能夠引發新的一次科技革命!《黃帝內經》是中國中醫理論的奠基綱領,是一部用哲學思想、用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寫成的一部醫學書籍。《黃帝內經》中的醫學理論認為:人是自然界中的生命活體,與自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量子宇宙觀與現代生命科學
    分子生命科學的發展又分為四個時期     a.  50年代:1953年4月,《Nature》 發表了美國生物學家沃森和英國物理學家克裡克共同研究的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打開了「生命之謎」的大門。評述:這一成果反映出現代生命科學已經從宏觀物質進入到微觀物質研究的時代。
  • PCR發明過程中的科學靈感與科學思維
    《紐約時報》對他的評價可以說毫不誇張,現代生物學騰飛發展的三十年始於PCR技術,PCR技術則始於穆利斯教授的「公路靈感」。穆利斯在他的自傳《心靈裸舞》中回憶到:「那是在 1983 年的一天,我正開車疾馳在高速公路上。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關於召開973計劃中醫理論專題2011年度交流...
    國中醫藥科技中醫便函〔2012〕26號各有關單位:為進一步做好973計劃中醫理論專題的組織實施,加強專項內外的交流與合作,促進中醫理論基礎研究成果的應用推廣,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定於2012年3月初召開973計劃中醫理論專題2011年度實施情況交流會議。
  • 首都師範大學本科生獲得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一等獎
    受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影響,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委員會決定,根據省賽排名評選出國賽獲獎名單。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由副教授劉良玉指導,本科生王昊澤、耿麟作為主要成員隊伍完成的「跳舞草應對環境刺激產生節律性運動規律的研究」項目獲得全國一等獎(北京市僅三項)。同時,生命科學學院在此次賽事中還獲得全國二等獎一項,全國三等獎兩項的好成績。
  • 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張亭棟、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
    9月6日上午,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張亭棟、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彭實戈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每個獎項的單項獎金約700萬元人民幣。2020年「生命科學獎」獲得者
  • 通過中醫理論,判斷中藥的作用,重新認識「細辛不過錢」的道理!
    中醫理論認為「是藥三分毒」,有毒的藥物往往作用則比較峻猛,如使用得當,效果常一鳴驚人,如隨意濫用,則易引發毒副反應,細辛就是此類藥物。文中講述細辛的性味功效和作用原理,僅供中醫學習者參考!一.細辛的產地,性狀。
  • 科學家從章魚吸盤獲得靈感開發新型生物組織片抓取器
    科學家從章魚吸盤獲得靈感開發新型生物組織片抓取器2020-10-20 11:21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這就是一種以章魚為靈感的新型抓取器的設計所在。 目前,如果有人試圖用鑷子等設備將生物組織片從培養基中取出,那麼脆弱的組織片很可能會被撕裂或不可逆地摺疊在一起。
  • 人類的生命密碼是什麼?科學與玄學其實並不相衝突
    如果說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套獨特的生命密碼,那該是什麼呢?基因概念的提出,就預示著現代科學已經解開了人類的生命密碼了嗎?現代科學發展出了基因這個概念,其實在基因這一塊領域的研究上,我們要深入要展開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許多科學大咖說過類似的話:「科學的盡頭是玄學(或神學)」。但我們知道,這個世界太奧妙了,實在充滿了無可計數的未知。
  • 生命科學之光造福全人類--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三大看點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題:生命科學之光造福全人類--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三大看點新華社記者陳芳、王昆全球生命科學的發展前景、社會各界如何參與、源頭創新的靈魂在哪裡……在29日閉幕的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上,國內外生命科學健康領域頂級科學家共聚一堂探尋生命科學創新的源泉,期待共同為增進人類福祉提供更多公共產品,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新動能,實現世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 錢學森論中醫科學
    (《錢學森等論人體科學》297頁,人民軍醫出版社1988,12)9、中醫理論中的陰陽說和五行說,中醫理論的臟腑論和經絡學說,中醫理論的六淫、七情,中醫講究辨證論治,這些都強調了人體的整體觀以及人和環境、人和工作的整體觀。應該說,這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的。中醫理論的缺點是它和現代技術掛不上鉤,語言、概念是兩套。
  • 小精靈幼兒科學小常識—熱脹冷縮帶來的靈感及什麼是熱縮冷脹
    小精靈幼兒科學常識—熱脹冷縮帶來的靈感(第一個體溫計如何誕生的)及什麼是熱縮冷脹。01熱脹冷縮帶來的靈感 300多年前的一天,義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1564—1642年)在威尼斯的一所大學裡教書,一天,他在給學習上實驗課,一邊操作,一邊問學生:"當水的溫度升高,特別時在達到攝氏一百度左右時,為什麼會在罐內上升?"學生回答道:"因為在這時候,體積增大了,水就膨脹上升。""當水冷卻了呢?""水冷卻了,體積就縮小了,又會降下來的。"
  • 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張亭棟、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
    9月6日上午,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張亭棟、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彭實戈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張亭棟和王振義的工作在國際上得到了驗證和推廣,使ATO和ATRA成為當今全球治療APL白血病的標準藥物,拯救了眾多患者的生命。
  • 陳根:當量子糾纏進入生命科學,心靈感應的秘密被解開
    陳根:當量子糾纏進入生命科學,心靈感應的秘密被解開 2020-05-13 2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大學生P圖讓建築「上天」 獲得靈感靠做夢
    原標題:大學生P圖讓建築「上天」「P圖大神」來自華師:技術靠日積月累 獲得靈感靠「做夢」大學校門動態起飛、校內建築上演人獸大戰、一張清明上河圖帶你逛遍大學校園……最近,因為上述腦洞大開的作品,華南師範大學2014級物理與電信工程學院學生崔永家火了,順便還帶火了不少廣州的校園建築。
  • 神奇的生命:自然靈感啟發下的仿生建築 
    經過億萬年來的選擇與進化,生命體以一種最為合理方式存在於自然之中。迄今為止,尚未有任何人工製品能超越自然的造物。   仿生建築(Biomimetic architecture)是當代建築設計運動中的代表性一員,通過研究有機生物的生理、結構、行為,作為設計以及建築表達的靈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