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什麼讓記憶如此詳細和持久?先有大腦還是先有睡眠?

2021-01-20 騰訊網

1,Nature | 紀如榮團隊報導STING感知疼痛的機理

來源:BioArt

固有免疫系統調節因子STING在感應自身來源和外界病原體來源的DNA中起到關鍵性作用。STING感應到異常DNA信號後,可以啟動一型幹擾素(IFN-I)信號系統,誘導特定細胞因子分泌,從而促進免疫細胞依賴的病原體和腫瘤細胞的清除。

1月13日,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的紀如榮研究組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STING controls nociception via type I interferon signalling in sensory neurons」的研究型文章,發現STING可以通過外周感覺神經元的一型幹擾素信號通路感知和調節疼痛。在小鼠和恆河猴的脊椎中注射STING激動劑,可以起到明顯的疼痛感知遲鈍現象,而這一現象是通過一型幹擾素信號實現的,即一型幹擾素信號可以顯著抑制小鼠,恆河猴和人類感覺神經元的活化。作者的這一項工作證實STING-一型幹擾素信號軸是機體疼痛感知的關鍵性調節因素,並且也很可能是治療和緩解慢性疼痛的靶點之一。

2,是什麼讓記憶如此詳細和持久

來源:生物通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無法理解「深刻記憶」這種物質。布里斯托大學領導的研究在理解記憶如何能夠如此清晰和持久而不被混淆方面取得了突破。研究小組首次揭示了來自表達鈣結合蛋白Parvalbumin(小白蛋白)和生長抑素的神經元兩種不同類型的抑制性連接也可以改變並增加它們的強度,就像興奮性連接一樣。此外,計算模型顯示這種抑制性學習能使海馬穩定興奮性連接強度的變化,從而防止幹擾信息幹擾記憶。

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這項研究描述的新發現的大腦學習機制,可以穩定記憶並減少記憶之間的幹擾。它的發現也為人類如何形成期望和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做出準確預測提供了新的見解。

3,萬誼松組揭示Th17細胞兩面性分化新機制

來源:小柯生命

1月9日,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微生物與免疫系萬誼松教授團隊在Immunity上發表了文章——The TGF-b superfamily cytokine Activin-A is induced during autoimmune neuroinflammation and drives pathogenic Th17 cell differentiation。

課題組在此項工作中,1)發現T細胞自反饋的Activin-A-ALK4信號特異性促進致病性Th17的分化和神經系統炎症。2)首次提出TGFb超家族通路分別控制致病性 vs 非致病性Th17的分子機制。3)揭示了ERK信號在誘導致病性Th17細胞中的重要作用。

4,模仿人腦視覺處理,助力神經網絡應對對抗性樣本

來源:混沌巡洋艦

VOneBlock 體系結構,VOneBlock 是一種模仿初級視覺皮層功能的神經網絡結構

創建能夠抵禦敵對攻擊的人工智慧系統,已經成為一個活躍的研究領域和人工智慧會議的熱門話題。在計算機視覺中,保護深度學習系統免受對抗性攻擊的一個有趣的方法是應用神經科學的發現來縮小神經網絡和哺乳動物視覺系統之間的差距。麻省理工學院(MIT)和 MIT-ibm 沃森人工智慧實驗室(Watson AI Lab)的研究人員利用這種方法發現,將哺乳動物視覺皮層的特徵直接映射到深層神經網絡,可以創建出行為更可預測、更能抵禦對抗性樣本的 AI 系統。在 bioRxiv 預印本伺服器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介紹了 VOneNet,一種結合了當前深度學習技術和神經科學啟發的神經網絡的架構。

5,Science子刊解謎:先有的大腦,還是先有的睡眠?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小到線蟲、節肢動物,甚至是無腦動物水母,大到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睡眠行為廣泛存在於動物世界中。有一個燒腦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即:到底是先有的大腦,還是先有的睡眠?近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日本九州大學和韓國國立蔚山科學技術院領導的研究團隊通過對原始水生生物的研究,或許找到了這一問題的答案。

這項新研究表明,這些微小的動物儘管沒有大腦也能進入睡眠樣狀態。這讓我們又進一步了解了很多動物是如何進化出睡眠需求和能力的。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導致人類昏昏欲睡的化學物質對普通水螅也有同樣的影響,這表明不同物種之間存在著生物學聯繫,儘管我們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

6,青少年抑鬱可能導致成年疾病及過早死亡

來源:精神時間

研究表明,早發性抑鬱症與較差的健康結局有關。尚不清楚該疾病與特定軀體疾病和過早死亡相關的程度,以及在控制了精神共病後,這種相關性是否仍然存在。為此,來自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流行病與統計學部門的 Sarah E. Bergen 博士和同事進行了相關研究,以量化青少年抑鬱症與隨後診斷出的許多軀體疾病和死亡率的關聯。研究結果於近日發表在 JAMA Psychiatry。

研究者認為,在這項瑞典人口隊列研究中,即使在控制了其他精神疾病之後,在青少年時期被診斷為抑鬱症的患者似乎也面臨著許多軀體疾病和死亡風險的增加。這些發現表明,在診治青年抑鬱症時應考慮其他軀體和精神疾病。但是仍需要更多的證據來確定青少年抑鬱症是否會導致不良的健康結果,或探明二者之間的共同原因。

7,「公道自在人心」的社會計算實驗研究

來源:北師大自我研究組

從心理學研究的角度來講,分類相似性的確是一個熱門的話題。主流的假設是,人們的大腦生來就具有分類的功能,但2021年1月12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項研究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解釋。該研究由賓夕法尼亞大學安嫩伯格傳播學院的網絡動力學小組(NDG)完成。他們通過針對人們分類不熟悉形狀的過程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個人和小群體創建了許多不同的獨特分類系統,而大群體則創建了幾乎彼此相同的系統。

結果表明,大型社會網絡中的交流有助於過濾認知和詞彙多樣性,從而促進相似類別系統在不同社區中的可複製發展。重要的是,該研究觀察到團體大小誘導的類別收斂對於任意的、新穎的、缺乏預先存在的客觀邊界的刺激連續體,而一些數學模型假設明確的客觀邊界對於詞彙出現時產生穩定的收斂動力學是必不可少的。研究者期望未來的研究可以擴展到研究種群動態如何在具有客觀真實條件的領域中提高類別系統的穩定性和準確性。

8,GenomePaint:一種新型「動態繪製」腫瘤基因組的視像軟體

來源:小柯生命

1月12日,《癌細胞》雜誌發表了美國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計算生物學家開發的GenomePaint的網絡視像軟體,通過癌症案例分析, 展現GenomePain對尋找致癌突變基因的功能。GenomePaint幫助研究人員捕獲和分析整個基因組,整個外顯子組,轉錄組和表觀基因組腫瘤測序數據中的聯繫。用戶可以通過視像和數據整合個體腫瘤,腫瘤亞型或患者隊列的不同類型的基因組數據。它能引導科研及臨床專家在分子水平上更好地理解癌症如何開始,擴散和抵抗治療, 有助於努力開發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包括精準藥物。

前文閱讀

相關焦點

  • 先有睡眠還是大腦?—論文—科學網
    先有睡眠還是大腦?無腦水螅揭示睡眠機制在大腦發育之前就已形成   保持清醒的時間越長,大腦反應就越慢。
  • Science子刊解謎:先有的大腦,還是先有的睡眠?
    小到線蟲、節肢動物,甚至是無腦動物水母,大到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睡眠行為廣泛存在於動物世界中。然而,對於漫漫進化過程中睡眠的起源及其調節機制一直是神經科學領域最大的謎團之一。因此,有一個燒腦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即:到底是先有的大腦,還是先有的睡眠?
  • 您可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是先有睡眠還是先有大腦?
    您可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是先有睡眠還是先有大腦?換句話說,沒有大腦的生物體可以入睡嗎?根據對原始的水生生命形式水螅(Hydra vulgaris)的研究,科學家們可能最終會找到答案。最新研究表明,這些微小的生物儘管沒有大腦也能進入類似睡眠的狀態,這可以告訴我們很多有關動物如何演化出睡眠需求和能力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該研究背後的團隊發現,導致人類嗜睡的化學物質對尋常水螅具有相同的影響,儘管我們之間存在巨大差異,但表明該物種之間存在生物學聯繫。「我們現在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動物必須先獲得睡眠才能獲得大腦。」
  • 先有的大腦,還是先有的睡眠?科學家似乎找到了答案……
    小到線蟲、節肢動物,甚至是無腦動物水母,大到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睡眠行為廣泛存在於動物世界中。然而,對於漫漫進化過程中睡眠的起源及其調節機制一直是神經科學領域最大的謎團之一。因此,有一個燒腦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即:到底是先有的大腦,還是先有的睡眠?
  • 研究揭示了是什麼讓記憶如此詳細和持久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沒有弄清這一過程,但由布里斯托大學牽頭的一項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該研究揭示了記憶是如何在不被混淆的情況下保持如此獨特持久的。這項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研究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大腦學習機制,它可以穩定記憶並減少記憶之間的幹擾。它的發現也為人類如何形成預期並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做出準確預測提供了新的見解。
  • 腦科學日報:深睡眠預防阿爾茨海默添新證;適度飲酒也會損傷大腦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段樹民院士和高志華教授的團隊巧妙地將逆向示蹤病毒注射至大鼠的神經垂體,利用病毒沿軸突高效逆向轉運的特性,點亮整個下丘腦-神經垂體系統(HNS)。團隊繼而與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龔輝教授團隊合作,利用自主開發的螢光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fMOST)技術,對大鼠全腦進行成像並首次完成了HNS高解析度的三維重構。
  •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男人和女人誰先出現?
    男人女人哪個先出現這個問題和大家一直爭議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是一樣的,其根本在於物種的起源。我們的祖先——南方古猿我們於猩猩的祖先同微森林古猿。初中的生物學告訴我們,人類的祖先是800-100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
  • 腦科學日報|睡眠不足導致「智力下降」,原來是突觸被影響了
    1,科學家首次成功向鳥類植入記憶,聽聽小鳥大腦被控唱什麼歌?來源: 新智元實驗顯示,光遺傳學方法教鳥兒唱歌由於自然學習。近日,腦科學的一項重磅研究登上Science:德克薩斯大學西南分校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成功地向鳥類的大腦植入了記憶,讓鳥類在無教導的情況下學會新曲調。相關論文發表在《科學》(Science) 期刊,研究人員詳細介紹了他們是如何將基因插入鳥類大腦中與歌曲學習相關的特定神經元中的。這些基因使研究人員能夠利用光 「激活」 神經元。
  • 腦科學日報: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觸覺緩解焦慮的機制
    當動物面臨壓力時,一種名為促皮質素釋放因子(CRF)的神經元會變得過度活躍,從而引發了失眠和一系列的睡眠障礙。這一發現為哺乳動物的晝夜節律調節提供了重要的見解,也為開發針對睡眠障礙的療法指明了方向。3,Nat Comm | 王曉東團隊揭示觸覺豐富促認知、抗焦慮的機制來源:BioArt近日,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王曉東團隊採用嶄新的觸覺豐富和早年應激小鼠模型,結合行為學、活動神經元標記、化學遺傳學、神經環路示蹤和深度學習等技術
  • 腦科學日報:大腦「排毒」分「日」與「夜」;睡覺如何「療傷」?
    小鼠大腦白天的間質液清除率較高 近期,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URMC)的一項新研究概述了大腦自身的廢物清除過程——大腦淋巴系統是如何與調節人體睡眠-覺醒周期的晝夜節律保持同步的。
  • 腦科學日報:大腦用多久記住一個新單詞?意識解離是什麼?
    2,Science Immunology:單細胞測序揭示腦脊液免疫環境來源:生物通儘管存在血腦屏障和血-腦脊液屏障,但T細胞通過腦脊液(CSF)進入中樞神經系統,監控著其中的病原體。與此同時,T細胞也可能導致神經炎症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MS)。
  • 腦科學日報: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怎樣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葉錚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張英爽團隊和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周曉林研究組合作完成。該研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認知心理檢測和神經心理評估等技術,發現丘腦底核的異常激活是新發帕金森中序列工作記憶損傷的神經基礎。
  • 腦科學日報:人類為什麼需要睡眠?能預測剩餘壽命的AI生命時鐘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團隊回答了這個問題,首次表明,我們的睡眠在2歲半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2歲半前,嬰兒的大腦發育非常迅速,在快速眼動睡眠期間,大腦忙碌地建立和加強突觸,這些突觸是連接神經元彼此並允許它們進行交流的結構。
  • 腦科學日報:在自閉症小鼠中實現社交行為恢復;體重對大腦的影響
    這讓我們對哪些腦細胞在維持人體生物鐘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新的認識。該團隊表示,這種方法也可以廣泛用於解答有關全身細胞日常節律的問題。 作為肥胖與腦功能障礙有關的最大研究之一,科學家使用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對來自17,000多個個體的35,000多次功能性神經影像掃描進行了分析,以測量腦血流量和大腦活動。腦血流量低是預測一個人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頭號腦影像學指標。它還與抑鬱症、注意力缺陷多動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腦外傷、成癮、自殺和其他疾病有關。
  • 腦科學日報: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
    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來源:腦友記BrainUp為了產生思想和行動,大腦在表層的一系列區域中處理信息,從對傳入的感覺進行基本分析的「較低」區域,到使用新知識制定計劃的「較高」執行區域。
  • 腦科學日報:腸道菌調控交感神經節活動性;儀式感可緩解大腦焦慮
    最近的研究表明具有神經毒性的寡聚體α-syn的細胞間傳播是大腦區域之間疾病傳播的主要模式。本綜述回顧了不同模式的寡聚體α-syn細胞分泌和再攝取的現有證據,包括細胞間直接轉移、朊蛋白樣傳播、外泌體分泌和內吞作用、納米隧道及小膠質細胞介導作用,以便更詳細地了解突觸核蛋白病理學在整個大腦中傳播的模式,為防止疾病進展的治療提供新靶點。
  • 腦科學日報|大腦怎樣感知物品的價值?經濟行為背後的生物學理論
    3,PNAS:揭示經濟行為背後的生物學理論——大腦怎樣感知物品價值和獎勵?來源:生物探索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者在《PNAS》發表了相關研究,揭示了大腦如何感知和選擇有價值的物品,還提出了大腦中參與該活動的區域——皮下跳視系統(The subcortical saccadic system)。
  • 腦科學日報|大腦老化的指標;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人格特徵
    1,看大腦有沒有老化?5,ECT 治療抑鬱障礙:功能改善和殘餘症狀的神經影像學來源:精神時間抑鬱障礙患者多伴有腦結構和功能缺陷,電休克療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可通過改善腦結構可塑性和重建腦區間正常功能連接進以緩解患者抑鬱症狀
  • 腦科學日報:突觸形成和樹突發育的關係;人類大腦會因分形而愉悅
    Andrew Shuster(俞安洋)及其同事們在本文研究了突觸形成和樹突發育的關係。一般認為由於神經元需要先伸展樹突再生成突觸,突觸形成是出現在於軸突發育之後的。但是依據樹突發育的突觸營養假說,突觸形成反過來也可以穩固樹突發育。本研究應用小腦浦肯野細胞為研究模型,首次在哺乳動物神經系統通過體內實驗驗證該假說。
  • 腦科學日報:大腦謀劃作弊背後的神經機制;安慰劑效應有多強?
    結果顯示患者組中Val/Val純合子攜帶者及Met等位基因攜帶者分別與對照組相比多個腦區灰質體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與BDNF Val66Met多態性有關的大腦灰質體積變化可能發生在抑鬱症的早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