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星球2》幕後:水下拍攝6000小時

2020-12-03 央廣網

時隔16年強勢回歸 記錄海洋的同時探索新的科學知識

《藍色星球2》的幕後:「記錄與海」的「第二次握手」

2001年BBC出品的紀錄片《藍色星球》可以算是全世界探索海洋的自然紀錄片的「開山鼻祖」,豆瓣評分9.5。時隔16年之後,《藍色星球2》強勢回歸,並在騰訊視頻播出,豆瓣評分高達9.9!在長達5年的拍攝過程中,BBC自然歷史部為了這部7集的紀錄片一共進行了125次遠徵,拜訪了39個國家,足跡遍布全球五大洋幾乎所有的海域,甚至包括南極冰蓋下的深海海底。光是水下拍攝,就長達6000多個小時。

幸運

浪人鰺捕鳥,拍攝前連一張靜止的照片都沒有

浪人鰺的體形巨大,就像是40公斤重的鬥牛犬,攻擊性很強。攝製組在布里斯托聽到一些南非漁民的傳言說,他們看到浪人鰺躍出水面,捕食空中的海鳥,但是沒有任何圖片或視頻畫面來證實這一說法——20年來,米爾斯·巴頓(《海岸》一集導演)還從來沒有碰到過這種拍攝任務,要拍攝的行為居然連一張靜止的照片都沒有。

攝製組四個人帶著800公斤的拍攝裝置,包括一臺穩定攝像機,來到塞席爾的一個偏遠環礁,從船上進行拍攝。「我們到達時非常興奮。這種魚躍出水面,似乎的確是在捕食鳥類。不過,這種情況毫無規律,而且速度很快,我們根本不知道怎麼調整鏡頭來拍攝。」一周下來,只拍到幾個鏡頭,攝製組充滿了挫敗感。

幸好,攝製組在塞席爾的嚮導彼得·金很了解這種魚。他建議前往一個偏遠海灘。在那裡,每個月有幾天漲潮時,浪人鰺會靠近海岸,攝製組能更好地觀察它們從水下跟蹤鳥類。彼得甚至能預測出那些最可能發動襲擊的浪人鰺。「最終,我們放棄了高科技的方法,只是將攝像機固定在三腳架上,依照當地嚮導的建議,成功拍攝到浪人鰺不可思議的捕獵場景。它們凌空躍出水面,真的捕獲到了空中的海鳥,它是名符其實的食鳥魚類。」米爾斯·巴頓感嘆,「雖然我們配備了昂貴的高科技設備,可是我們能夠在現實中拍攝到這種捕食鳥類的野生魚類完全要歸功於當地人的知識。」

勇氣

甲烷火山,深海的秘密只洩露了一次

在《藍色星球2》中,攝製組要在8000米深的水下探索生命的奧秘:在海底,有行走而不是遊泳的魚類;以骨頭為食的蠕蟲;終其一生都生活在水晶海綿籠子裡的小蝦;布滿毛髮的螃蟹以噴湧而出的硫化氫氣體為食;小蝦徘徊在團狀化學物的邊緣,那裡熾熱無比,溫度高得甚至能將鉛熔化……

這樣的拍攝相當的危險。「《藍色星球2》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把潛水艇開到南極的深海海底。」 製片人奧拉·多爾蒂介紹,當時水溫冷到零下1.8度,潛水艇的作業出現了故障,「當時是在450米的水下,潛水艇開始漏水,如果把這個故事講完,你就不敢和我去潛水了,但這個故事的結局是,我們把漏水的地方修補好就繼續潛水了。拍攝的過程總會出現危險的情況,這是因為我們所做的工作已經到達了人類已知的邊緣,我們必須為此做好準備。」

奧拉還帶領攝製組到墨西哥灣海底的鹽水池拍攝,「這是一個近乎神話般的湖泊,可是對那些四處遊蕩,誤入其中的動物來說卻是不折不扣的死亡陷阱」。他們又冒險深入海灣西部,來到了一個被探險科學家兼深海研究員薩曼莎·喬伊博士稱為「泡沫薄幕」的地方。第一次觸底時,攝製組只看到一片了無生機的荒蕪之地。

突然,正前方的海床上有東西彈射而出,並且快速上升到了水柱裡面,那是一個巨大的氣泡,有籃球大小。它在上升過程中,身後留下一串泥沙。緊跟著又冒出一個氣泡,然後是另一個……突然之間,潛水艇完全被巨大的甲烷氣泡包圍,它們從幾分鐘前仍舊空曠無垠的深海沙漠中噴發出來。人們仿佛置身於另一個星球,「攝製組給它起了個暱稱叫『世界之戰』。我們在探險過程中又去過兩次『世界之戰』,可是再也沒看到甲烷火山的噴發。深海在無意中洩露了它的一大秘密,但是只有一次。」奧拉說。

新奇

豬齒魚使用工具,魚的智力要重新定義

澳大利亞的大堡礁孕育了多種多樣的物種,這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動物們竭盡所能,力求能在競爭中佔據優勢。攝製組一直在尋找能體現這一點的故事,研究員約蘭德·波西格讀過一篇介紹豬齒魚使用工具在競爭中力拔頭籌的論文。

可是,當時攝製組並不清楚有多少魚能做出這種非凡行為,也不知道該在哪裡或者如何拍攝。約蘭德與住在大堡礁蜥蜴島上的亞歷山大·威爾博士取得聯繫,並請求他幫忙尋找這些豬齒魚,看看它們是否表現出類似行為。果不其然,他在多次潛水之後最終發現,有些豬齒魚使用石頭作為砧板來敲開蚌殼,特別是有一條魚會不斷返回特定的硬珊瑚。它用嘴叼起蛤蜊,然後遊回珊瑚,開始用力重擊。珊瑚的作用其實就相當於一個鐵砧,它把珊瑚作為工具來敲開蛤蜊,然後吃裡面的肉。它每次都會撞擊珊瑚礁的特定位置。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裡,攝製組花費100多個小時到水中拍攝這種小魚,並掌握了它的日常活動路線。「我們都很喜歡這隻豬齒魚,給它取名珀西。有時,它會向沙子吹氣尋找蛤蜊,有時會搶奪其它魚的獵物,不過它總是直接遊回我們所說的它的城堡。」《一個海洋》一集的助理製片人雷切爾·巴特勒介紹,在《藍色星球2》拍攝之前,還從未有人在大堡礁拍到過魚類使用工具的情況。目前已知的只是2011年有過這一行為的相關科學記錄,就連在蜥蜴島長期生活的亞歷山大·威爾博士也從未見過這一現象。「珊瑚礁中生活著許多魚類,它們每天都在忙著各自的事情,所以如此不可思議的行為居然被長期忽視,也許根本不足為奇。」

執著

群鯨圍獵,攝製組必須要向大自然尋求線索

「大自然派出海鷗擔任信使。」當埃裡克·坎通納提到海鷗會跟在拖網漁船後面尋找魚時,許多人還笑話他,不過他的說法是有理論基礎的。如果漁船的拖網裡面有鯡魚時,海鷗確實會跟在後面,所以鯡魚會引來虎鯨,然後是座頭鯨。兩年來,製片人喬納森·史密斯也曾根據此理論跟蹤鯡魚群,以及虎鯨和座頭鯨的行動。他曾經藉助循環呼吸器(一種美國前軍事潛水器材,在它的幫助下,拍攝人員的潛水從45分鐘延長到了3個小時),潛入冰冷刺骨的海水中,也曾經跟蹤鯡魚從北極的開闊海域進入峽灣,可是當時攝製組沒能明白鯡魚群早在一年前已經離開,隨之離開的還有鯨魚。

這回拍攝將是史密斯最後的機會。攝製組駐紮在北極圈內偏遠荒涼的溫格索亞島,那時正值11月,太陽升起的時間每天都會晚20分鐘,白晝短得要命。攝製組一路向北駛入開闊海域時,史密斯已經和許多聯絡人取得聯繫,其中包括挪威虎鯨調查部門的科學家、漁民和嚮導,他們早已各自乘船出發了。攝像師特德·吉福德也配備了輔助工具,在陀螺穩定臂上放置了1000毫米長鏡頭,這樣在幾公裡外就能觀察到聚集的海鷗。他還負責掌管航拍攝像機,就算船體劇烈晃動,鏡頭仍舊會保持穩定,而且能夠慢速拍攝。全世界共有5到10臺這樣的航拍攝像機,它們最初是為美國軍方設計的,如果沒有特別安全許可,它們是不能從一個國家帶往另一個國家的。船長託雷安裝了一個程序,以便監測海上交通狀況。坎通納的理論表明,有船和海鷗就代表有鯡魚,有鯡魚就代表有虎鯨。座頭鯨是最後出現的變量。攝製組只要萬事俱備,加上光線和少許運氣,就有機會拍到座頭鯨張開大嘴進食的畫面。

然而,10天過去了,攝製組一無所獲。船上可能只有史密斯還保持著樂觀,「通常我們到現在早該看到大量虎鯨了,只要海洋生命樂意幫忙,我們就能拍到想要的畫面。」等待在第11天有了結果。先是虎鯨。他們通常喜歡三五成群地外出活動。攝製組朝著它們的方向緩慢前進,途中又發現了另一群主角——座頭鯨。

突然在卡爾德峽灣,放眼望去到處是虎鯨修長的身影滑過水麵,同時座頭鯨一個挨一個地上下起伏,史密斯非常興奮:「它們要開工了。」話音剛落,小魚開始躍出水面,整個海面就開始沸騰起來。 然而,36噸重的座頭鯨凌空躍起,鏡頭裡駝背鯨的血盆大口只佔據了畫面,然後又重新鑽入水下。

船長調轉船頭。當海面出現銀色亮光時,鯨的身影再次向船頭靠攏。這次攝影師特德早已做好準備,鏡頭正好對準目標。當這條鯨躍出水面時,魚群開始驚慌逃竄,隨後座頭鯨衝出水面,張大嘴巴將獵物吞入腹中。接著伴隨著一聲巨響,它巨大的身影漸漸消失在了海洋深處。這是《藍色星球》第一次拍到這樣的捕獵行為,是前所未見的科學發現。

悲傷

見證海洋危機 最痛心珊瑚白化

《藍色星球2》還介紹了許多引人注目的海洋危機。例如,我們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塑料製品,現在廣泛出現在全世界的海洋中,甚至包括北極的冰層中。據估計,每年倒入海洋中的塑料製品高達800萬噸。這就相當於每分鐘將一輛垃圾車的垃圾倒入海洋,或者在世界上每2.5釐米的海岸線上丟棄五個裝滿塑料的食品袋。因此,「攝製組只要看到海上漂浮的塑料,都會收集起來,有時是在拍攝之後,再從海洋中收集塑料製品。」總導演詹姆斯·霍尼伯內說。

最令人痛心的是珊瑚白化問題。2016年,大堡礁的海水溫度升高,而且持續時間很長,足以對珊瑚造成毀滅性影響。當海水變暖時,珊瑚會出現白化現象,迫使那些原本進行光合作用,為珊瑚提供顏色的微生物離開珊瑚,結果導致珊瑚白色的骨骼全部裸露在外。當時,厄爾尼諾事件導致海水溫度上升,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系統出現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溫度。當珊瑚礁出現白化現象時,攝製組安裝了一臺固定攝像機來監測事態的發展程度,結果是毀滅性的。受觀測的珊瑚礁大約90%的分支珊瑚出現白化並且死亡。《藍色星球2》攝製組在蜥蜴島親眼見證了發生在大堡礁的情況,這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珊瑚礁死亡事件。

每個故事都凝結了攝製組的耐心、勇氣以及對科學的執著。「在拍攝這個系列節目時,最吸引我的就是我們始終衝鋒在科學前沿。我們不是單純地報導這些科學故事,而是在幫助探索新的科學故事,目前至少有15篇科學論文都是以我們拍攝的畫面作為研究基礎的。」詹姆斯·霍尼伯內說,「這不僅是我們這次拍攝的主題,同時也是整個《藍色星球2》系列的主題。」

本版文/本報記者 祖薇

相關焦點

  • 4年製作、6000小時水下拍攝,豆瓣9.9高分的BBC《藍色星球2》的幕後...
    參考資料:wetpixel、bbc、Roger Munns博客 翻譯:雪梨貓4年製作、125次考察、39個國家的訪問、6000小時水下拍攝、1000米探測深度,7集的《藍色星球2》為觀眾展示了新的故事,用壯觀的新坐標和非同尋常的動物行為,幫助我們更好地欣賞和了解海洋的神奇與魔力。
  • BBC《藍色星球2》幕後:水下拍攝6000小時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裡,攝製組花費100多個小時到水中拍攝這種小魚,並掌握了它的日常活動路線。「我們都很喜歡這隻豬齒魚,給它取名珀西。有時,它會向沙子吹氣尋找蛤蜊,有時會搶奪其它魚的獵物,不過它總是直接遊回我們所說的它的城堡。」《一個海洋》一集的助理製片人雷切爾·巴特勒介紹,在《藍色星球2》拍攝之前,還從未有人在大堡礁拍到過魚類使用工具的情況。
  • 《藍色星球2》16年後歸來:4年跨39國,125次探險,水下拍攝時長6000小時
    與觀眾16年的等待相映照的是,《藍色星球2》的拍攝歷時四年多,整個BBC自然歷史部拍攝團隊共經歷了125次探險,訪問了39個國家,幾乎踏遍了世界各地的所有大陸、海洋,僅攝製組的水下拍攝時長達6000多個小時。
  • 藍色星球第二季是怎麼拍攝的 豆瓣評分9.9導演驚喜回應
    BBC紀錄片《藍色星球》是怎麼拍攝的受到了不少網友和觀眾的好奇,目前,《藍色星球》第二季正在火熱播出中,豆瓣評分居然高達9.9分,令不少網友都很驚訝!那麼每一幀都美到可以做壁紙,每一個場面都令人感到震撼、緊張的畫面是怎麼拍攝出來的呢?一起來看看關於《藍色星球》第二季幕後拍攝的故事。
  • 《藍色星球2》: 深入前所未見的海底世界
    【不變的,是匠人精神】  4年時間,125次遠徵,1500天水下作業,6000多個小時的潛艇拍攝  2001年,BBC推出一部名為《藍色星球》的紀錄片,用10集的篇幅講述了佔據地球表面70%面積的海洋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神奇生物。該片一經推出就大受好評,並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和艾美獎最佳紀錄片獎。
  • 《藍色星球2》:深入前所未見的海底世界
    【不變的,是匠人精神】  4年時間,125次遠徵,1500天水下作業,6000多個小時的潛艇拍攝  2001年,BBC推出一部名為《藍色星球》的紀錄片,用10集的篇幅講述了佔據地球表面70%面積的海洋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神奇生物。該片一經推出就大受好評,並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和艾美獎最佳紀錄片獎。
  • 6000多小時的深海拍攝,呈現從未見過的海底世界
    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部能近距離、真實的接觸海洋的紀錄片《藍色星球II》。豆瓣評分截圖這部紀錄片由英國廣播公司BBC自然歷史部門花費4年時間,歷經無數艱險拍攝而成,在長達4年的拍攝過程中, 製作團隊共執行了125次的探險,拜訪了39個國家,足跡遍布全球五大洋幾乎所有的海域,甚至包括南極冰下1000米深的海底,最終他們完成了1500天的水下作業,並實現了6000多個小時的潛水艇拍攝,從而呈現出觀眾從未見過的海底新世界。
  • 讀圖丨BBC高分紀錄片《藍色星球2》裡都用了哪些高科技?
    據製作方BBC Studios透露,為了完成這部紀錄片,製作團隊去了39個國家,經歷了125次探險,拍攝時長達6000多個小時,對海洋的探索深度達到了1000米。16年前,《藍色星球》第一部推出,當時已經被觀眾奉為神作。16年後,隨著科學探索和海洋知識的進步,以及攝像技術和潛水技術的技術革新,在《藍色星球2》中,這些前所未見的生物和奇異現象第一次通過鏡頭展現在觀眾面前。
  • 《藍色星球2》16年後歸來:4年跨39國,125次探險
    與觀眾16年的等待相映照的是,《藍色星球2》的拍攝歷時四年多,整個BBC自然歷史部拍攝團隊共經歷了125次探險,訪問了39個國家,幾乎踏遍了世界各地的所有大陸、海洋,僅攝製組的水下拍攝時長達6000多個小時。
  • BBC神作那麼多,為何偏偏《藍色星球2》得最高分?
    《藍色星球2》海報BBC紀錄片《藍色星球2》成為豆瓣歷史上評分最高的作品——9.9分,它被提及最多的形容詞是「美到窒息」。BBC神作那麼多,為什麼偏偏《藍色星球2》能得這麼高的分數呢?先來看幾組數據:長達4年的拍攝時間,攝製組共經歷125次探險,訪問39個國家,執行125次探險,攝製組的水下拍攝時長6000多個小時,足跡幾乎踏遍了世界各地的大陸和海洋,甚至包括南極冰蓋下1000米深的海底。「9.9分」絕不是偶然,背後承載的是沉甸甸的付出。
  • 藍色星球2豆瓣評分9.9好看嗎 每一幀都可作為壁紙
    你是否聽說過《藍色星球2》呢?這是一部海洋紀錄片,探究我們生存的環境,最令人震驚的是這部紀錄片竟然在豆瓣上獲得了9.9的高分,那麼這部紀錄片到底有多好看呢?《藍色星球2》共7集,將於17年10月29日播出,期待!    紀錄片《藍色星球2》分為7集,觀眾將會在影片中領略到深邃海洋之下的絕美景觀、墨西哥灣的鹽水池的神秘、甲烷火山的奇觀以及魚捕食海鳥的稀有場面。本紀錄片的製作耗時4年,共執行了125次海底探險,水下拍攝時數長達6000多個小時。
  • 專訪《藍色星球2》執行製片人: 用新技術講述海洋新故事
    《藍色星球2》劇照參考消息網1月11日報導(記者/顧震球 金晶) 大型紀錄片《藍色星球2》於2017年10月29日開始在歐洲和亞洲的多個國家播放,受到各國觀眾的好評。英國廣播公司(BBC)拍攝的這部紀錄片製作耗時四年多,製作團隊的足跡遍布39個國家,共進行了125次探險,水下拍攝時長達6000多個小時。該片執行製片人詹姆斯·霍尼伯恩日前接受參考文化的電話專訪,講述了紀錄片背後的故事。
  • BBC最美紀錄片《藍色星球》第二季回歸
    網易娛樂10月24日報導 被稱為最美紀錄片的《藍色星球2》將於10月30日登陸中國視頻網站,同步BBC播出。為你帶來4K高清視覺下的海底世界,享受影院般的震撼體驗!2001年,英國BBC電視臺推出紀錄片《藍色星球》,以前所未有的獨特視角探索海洋奧秘,真實地記錄了海洋世界的無窮魅力,顛覆了觀眾對海洋的理解。
  • 藍色星球2中最令人震驚的畫面
    這幅照片由馬蒂·史密斯拍攝,照片中是離奇的葡萄牙僧帽水母,此類水母有毒。戴維阿滕伯勒爵士分享的這些驚人畫面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充滿長得像外星人的生物的世界。這些讓人震驚的圖片發布於藍色星球2開播之前,BBC藍色星球2將在這個月晚些時候播出,該紀錄片在全球進行水下拍攝至少1000小時。
  • 《藍色星球2》大火 BBC口碑紀錄片是怎麼拍的?
    在27日的《藍色星球2》獨家超前放映交流會上,製片人奧拉·多爾蒂說:「在自然歷史事業部,如果我們需要的技術沒有的話,甚至有的時候我們會發明創造這個技術。」   根據預告,《藍色星球2》第二集《深海》將展示一個具有粉碎性壓力的冰冷世界,我們將親眼見到,16年前《藍色星球1》中提到的那「兩個完全不依賴陽光的新生態系統」。
  • 我們的藍色星球
    劉偉馨  2001年有部BBC紀錄片《藍色星球》,令我們大開眼界,16年過去,《藍色星球
  • 《藍色星球2》:在成熟製作模式中走出紀錄片行業新探索
    在《藍色星球》第一季到第二季的20年期間,全球海洋環境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在澳大利亞珊瑚礁拍攝的時候,由於海水變暖,我們在拍攝期間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珊瑚白化現象,我們拍攝的過程中,看到珊瑚這樣的變化,就會把這個變化呈現給觀眾。」為了實現這一目的,《藍色星球2》在2013年開始籌備。
  • 《藍色星球2》強勢回歸!同一個世界,同一片海洋.
    然而,時隔16年之後,終於等來了這部紀錄片的續集《藍色星球2》。《藍色星球2》,在長達4年的拍攝過程中, 製作團隊共經歷了125次的探險,訪問39個國家,足跡遍布全球五大洋幾乎所有的海域,水下拍攝時數長達到6000多個小時。
  • 藍色星球第二季什麼時候播出 更新時間一共多少集介紹
    BBC紀錄片《藍色星球》第二季什麼時候播出,詳細具體的更新時間受到不少觀眾和網友們的關注,據了解,《藍色星球》第二季於2017年10月30日已經播出,不僅僅只有一集,那麼《藍色星球》第二季的更新時間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看詳細具體的更新時間介紹吧!
  • 《藍色星球2》最有美感最高逼格的自然科學啟蒙讀本(3-99歲)
    >125次探險,水下拍攝時數長達6000多個小時,拍攝了這部震撼全球的海洋紀錄片>《藍色星球Ⅱ》紀錄片一開播,立刻震撼了全世界,番茄指數100%,騰訊視頻收看人次已達2.3億,豆瓣上更是9.9頂格高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