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會永遠存在嗎?

2020-12-05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物質永恆不滅」,相信大家應該聽到過這個說法,但事實上世間萬物焉有不滅的道理,春去秋來,生老病死,萬物都在不斷變化,物質怎麼可能會不滅呢?難道是從哲學上來理解?

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

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留基伯認為,萬物是由原子組成的,他是最早提出原子論的哲學家。受到留基伯的原子論事項,他的學生德謨克利特也支持原子論,不過局限當時的條件,他們都沒有證據,僅憑一個直覺!

現代物質組成認識過程現代原子之父是道爾頓,他在十九世紀初提出了原子論。道爾頓認為原子是物質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化學反應中不會改變,一直保持穩定狀態。道爾頓的原子論是有化學反應支持的,系統的闡述了物質的組成,這是人類對物質世界認識的一個飛躍。

約翰·道爾頓

1897年湯姆遜在陰極射線的實驗中發現了電子的存在,所以他提出了葡萄乾補丁的原子模型。但盧瑟福在1908年他在指導學生做α粒子散射實驗時發現了原子核,這使得湯姆遜的葡萄乾布丁的原子模型明顯站不住腳,繼而盧瑟福的原子模型開始被大家接受,但顯然這裡不能缺了他的學生玻爾的努力。

α粒子散射實驗

因為盧瑟福的原子模型中原子核帶正電,電子會在運動中損失能量而掉入原子核毀滅,所以玻爾引入量子的概念創造玻爾原子模型。當然盧瑟福也沒閒著,他在1920年發現了α粒子轟擊氮原子發現了質子,再是他的學生查德維克發現了中子。

關於宏觀物質的組成其實到電子質子中子這個層次就差不多了。

物質一直都不改變嗎?

現代元素周期表是門捷列夫發現的,當然在門捷列夫以前也有很多科學家都試圖將有規律的元素編個表,但沒有一個人有門捷列夫那敏銳的洞察力和眼光。當然周期表很多人都會背,但元素是怎麼編排序號的呢?它們之間的差別由什麼物質決定的?

門捷列夫1869年的周期表。注意此表格的行列與現代元素周期表正好相反:周期為縱行,族為橫行

質子數決定了元素的序號,中子數則決定了同位素

上文中我們介紹了質子和中子的認識過程,其實質子發現還挺有趣的,1917年盧瑟福用α粒子撞擊氮原子核,結果得到了氫原子核,所以盧瑟福推測,氫原子核是物質最基本的組成。氫原子核中就只有一個質子,而中子數不一樣,則讓氫有三種同位素。

氫的三種同位素

元素之間的差異主要就是質子數的差異,而不同元素就是質子數的堆積,儘管當時已經搞清楚了這個差別,但即使是最前沿的科學家仍然搞不清楚這些元素到底是怎麼來的,相互之間由有什麼關係!

質子鏈反應

1920年愛丁頓提出了恆星從氫聚變成氦中獲取能量,1939年漢斯·貝特分析了氫聚變成氦可能的不同反應過程,1954年由弗雷德·霍伊爾則從足夠條件下,提出了從氫元素一直到合成鐵元素的過程。如下則為元素的合成過程:

氕 → 氘 → 氦-4 → 鈹-8 → 碳-12 → 氧-16 → 氖-20 → 鎂-24 → 矽–28 → 硫–32 → 氬–36 → 鈣–40 → 鈦–44 → 鉻–48 → 鐵–52 → 鎳–56

之後的重元素則從中子捕獲和質子捕獲以及光致蛻變中誕生,涉及這些過程的有紅巨星、超新星以及中子星合併等,這些都是產生比鐵重的元素的途徑。

中子捕獲和衰變過程

所以我們了解了從元素的產生過程,那么元素不會變嗎?

物質會永遠存在嗎?

其實這裡有兩個問題,需要拆分出來理解,物質是永恆不變的嗎?組成物質最關鍵的質子和中子一直都不變?

物質是會改變的!

上文我們說了在恆星內核中物質時時刻刻都在改變,從氫聚變成氦,從氦聚變成鈹,再變聚成碳氧等。不過除了恆星,我們地球上的核電站中的物質也在改變,比如鈾-235裂變成了氪-92和鋇-141,在它們之後又會繼續衰變成其他元素,導致鈾-235裂變的是中子,獲得了一個中子的鈾-235原子核不穩定,裂變成了氪-92和鋇-141,而這兩種同位素又會繼續通過β衰變的方式轉變為更為穩定的釹和釔。

U-235裂變過程

裂變和衰變是重元素變成輕元素的一種途徑,過程中伴隨著能量釋放,這是因為讓質子和中子聚合在一起的強作用力在並不能無限疊加,在重核中強力維持不穩所導致。

質子會衰變嗎?

物質聚變的終極元素是鐵,重元素裂變和衰變的終極元素也是鐵,所以鐵是物質中最穩定的元素,當然指它的原子核,常見的鐵元素是鐵-56,它由26個質子和30個中子組成,結構非常穩定。所以恆星聚變到鐵後再高的能量也無法讓鐵再聚變,因此隨著外殼坍縮會引發超新星爆發。

恆星內部的鐵核

那麼鐵元素真的就不會改變了嗎?上文中我們說了中子和質子捕獲以及光致蛻變是幾種方式,那麼組成它的質子和中子就不會改變了嗎?

在標準粒子模型中,質子的重子數大致守恆,因此質子不會以攝動的形式衰變成其他粒子,因為質子已經屬於能量最低的重子了,中子倒是會衰變,自由中子的半衰期大約15分鐘,但在鐵原子核中,中子也是穩定的。

有理論根據物質比反物質多推導出質子也會衰變,但缺少證據支持,不過即使按推測計算,質子的壽命也高達10^31年,到那會宇宙早已到達了熱寂狀態。而近來日本的超級神岡探測器在水中探測切連科夫輻射的實驗中得出結論:如果質子完全衰變,半衰期至少長達10^34年。

猜測中的質子衰變方式:衰變後產生正電子和中性π介子,而中性π介子會再度衰變產生兩個單位的伽馬射線(γ):

p→e+和π0

π0→2γ

物質是來自哪裡的?

問題已經到達了本源,現代科學認為宇宙中的所有物質都來自於138.2億年前的大爆炸,當然這有廣義相對論的背書以及無數科學家推導出來的宇宙膨脹和原初物質豐度和微波背景輻射站臺,我們姑且信之,因為暫時還沒有發現比這個更貼合觀測的理論。大爆炸誕生物質的過程:

138.2億年前的某個時刻,熾熱緻密的奇點發生爆炸,隨著這團物質的膨脹,宇宙中的四大基本作用力:引力、強力和弱力先後從中分離出來,隨後暴脹開始,這個極速的膨脹將一切都抹平,即使現代仍然可以從微波背景的各向同性中仍然可以觀測到。

暴脹結束後宇宙中充滿了夸克膠子等離子體,溫度的繼續降低足以讓夸克和膠子構成質子和中子,這是未來構成原子核的重要粒子,但必須等到講到足以維持原初核聚變,原初物質的豐度就是這個時候決定的,這個時間持續了大約十幾分鐘,簡單的說這個時期決定了早期宇宙物質比例,氫、氦以及少量的鋰元素在此時誕生。

從宇宙誕生到38萬年時,宇宙的溫度才逐漸降低到讓原子核捕獲電子,一片混沌的宇宙才開始清朗起來,光子退耦,宇宙中的第一縷光誕生,那是來自宇宙大爆炸的光,其實我們現在依然看得到,那就是微波背景輻射。

到現在為止,我們所說的一切都是能觀測到的,其實宇宙中還有看不到的暗物質和暗能量,不過即使到現在科學界仍然說不清楚那是什麼,一切的一切尚在猜測之中,而對它們的誕生,還兩眼一抹黑。

質能不是守恆麼,宇宙的物質或者能量是從哪來的?

也許沒有人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到現在為止一切都是猜測,但量子力學發展後使得整個問題有了個猜測性的答案,不妨來看看:

量子論中的不確定性理論告訴我們,時間T和能量Q是一對共軛量,當時間T非常確定的一剎那,真空中也會爆發巨大的能量,因此接下來的事情就非常有趣了!上實際六十年代開始流行一種理論,認為引力是一種負能量,因此在這個極短的時間內產生的能量誕生了質量,兩者互相抵消以維持整體上守恆,那麼物質真的就在一無所有中誕生了。

麻省理工的阿蘭·古斯就是這個理論的提出者,他認為量子效應突然產生了一塊時空,並且極速膨脹形成了宇宙,而他的這個暴脹理論解釋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為什麼會那麼均勻,磁單極子為什麼找不到等等,總之暴脹理論已經成了宇宙誕生的一部分。

能量誕生了,物質從中而來,它會隨著天體演變改變宇宙,它會變得很慢,但最終宇宙有的是時間等它改變!

相關焦點

  • 黑矮星能永久存在嗎?答案是可以永遠存在
    黑矮星能永久存在嗎?黑矮星是小質量恆星,如太陽,經過漫長的主序星階段後演化的最後一步,它可以說是一顆死星,不會發光也不會發熱。當知道黑矮星後,有人好奇:黑矮星能永久存在嗎?如果宇宙的物理定律不發生變化,那麼黑矮星就會永遠存在下去。
  • 科學家提出了反物質的存在,那麼在宇宙的另一邊,存在反宇宙嗎?
    科學家提出了反物質的存在,那麼在宇宙的另一邊,存在反宇宙嗎?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反物質這個詞,在某些科幻電影裡面,我們看到了他毀天滅地的能力,在很多的物理學猜測過程中它是宇宙當中產生的一個最基本的存在。
  • 宇宙中存在最小的物質嗎?會是什麼樣的形態?
    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會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而有所變化,在20世紀初,人類一度認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質,它在希臘語中的意思也是「不可分割」的。
  • 反物質究竟存在嗎?
    今天聊一聊「反物質」,強調一下可不是「暗物質」,別搞混了,好了還是先一句話說結論,反物質)存在,但是現在能獲得的都是人為製造的,我們知道原子是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統它的電子組成,它有原子核和圍繞它的電子組成,它的電子組成,原子核呢又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正常情況下電子帶負電。
  • 超弦理論VS量子力學,物質到底存在嗎?科學家:可能都是假象
    至於已知宇宙外面還有宇宙嗎?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宇宙之外還有宇宙,不過已知宇宙之外的天體還沒有足夠的時間把光線傳遞到地球上。 目前科學家普遍認為,宇宙可能無窮大。那麼宇宙到底可以多麼小?這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這也就牽扯出來了量子力學和超弦理論。最常見的觀點就是樸素唯物主義,他們認為這個世界大到無窮大,小到無窮小,再小的物質都可以繼續細分,所以宇宙可以是無窮小的。
  • 宇宙是否存在負質量物質,它們會是暗物質和暗能量嗎?
    現在科學家認為,宇宙中所有可見物質其實只佔有整個宇宙的5%左右,而那95%無法探測的東西被稱為暗物質和暗能量。這個令人驚訝的事實徹底顛覆了「眼見為實」的日常概念。數十年間宇宙學家們一直致力於探測和理解暗物質和暗能量。最近,英國牛津大學的Jamie Farnes博士提出了一種新奇的猜想,也許所有的暗物質和暗能量其實是一種奇特的負質量物質表現形成的。
  • 科學的發展是否唯一,意識或可改變物質,「修仙文明」存在嗎?
    這就證明了一個道理,隨著人類視野的開闊,宇宙的樣子也在不斷的變化,人類的科學知識也在不斷的改變,沒有永遠正確的答案,只有不斷改變「概念」。再轉移到宇宙的尺度上,科學家認為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暗物質」和「暗能量」,這些人類肉眼無法看到也無法觀察的能量和物質在宇宙中廣泛存在,暗物質佔據了宇宙總質量的27%,而暗能量佔據了宇宙中質量的百分之68.3%,剩餘的一小部分就是宇宙中的日月星辰還有黑洞,由此就可以看出來宇宙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大。
  • 存在無限長線段嗎?時間永遠走不到1分鐘嗎?
    現在的問題是,線段的長度能是無限的嗎?存在無限長的線段嗎?在幾何學上是這樣說的,線段是直線或者是射線的一部分,仼何一條線段的長度都是有限的,不存在無限長的線段。然爾,百年一遇的數學天才季鳴老師卻能用一種特殊的數學方法,構造出一條無限長的線段,從而推翻這個結論。怎麼構造呢?
  • 宇宙會一直存在嗎?還是會有滅亡的一天?
    除非未來有一種理論認為宇宙會重新坍縮成奇點重啟,除此之外,宇宙的終極就是滅亡!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重啟其實就是死亡的另一個版本!所以無論從那個模型來看,宇宙都會死亡......唯一的差別是死法有點大同小異!!
  • 暗物質真的存在嗎?
    這讓科學家們相信,一定有一種不可見的物質產生了更強的引力,導致了更快的恆星運動。在過去幾十年裡,無數大尺度的引力系統探測器都表明了同樣的問題。暗物質之外解開暗物質究竟是什麼的謎團還是現代基礎物理的終極挑戰。核心問題在於它是否作為一種新的物質存在並成為缺失質量的來源,又或僅僅是因為萬有引力定律在長距離尺度下完全不同。
  • 真空宇宙會有能量存在嗎?
    假設我們把所有不同數量的物質和能量帶走,使宇宙中沒有任何類型的粒子或反粒子;我們移除任何引力或空間曲率的來源,把宇宙縮小到純粹的空白(真空)空間;且可以保護宇宙不受任何外部電場、磁場或施加核力的磁場的影響,從而消除它們對我們正在考慮的時空可能產生的任何影響。像這樣的真空宇宙會有能量存在嗎?
  • 為何這種物質的溫度永遠不可能低於負273℃?
    我們就好比說這樣的一件事情,物體它之所以會產生一種熱度和熱量,是因為在這一種物體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分子,在有原子一些其它物質的存在,更是具有一種動能,他們一直在這種物質體內不停的運轉,當它們運轉得越多,這種體內的物質也就會越來越大,而且相反隨之物體的溫度也就會越來越深高,他們的動能性就會越來越小,溫度也就越低,因此當我們感受到一個物體
  • 如果物質沒有了空間還存在嗎,我們活在虛擬世界的可能性多大
    ,宇宙還有時空存在嗎?早在100多年前,現代物理學的最重要奠基人愛因斯坦就向全世界宣布了,時空物質是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的。只不過是你沒上過學或者上學沒好好聽課或者有選擇性失憶罷了。後來的一問就越來越離譜了,前面說有沒有物質與時空存不存在的關係,後面的「這世界其實是無限接近真實的虛擬」又是如何跳出來的?
  • 如果物質沒有了空間還存在嗎,我們活在虛擬世界的可能性多大
    看起來這似乎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問題,但有的網友硬要把這種問題攪和在一起,如本文就是基於網友提出的這樣一個問題:我在想,如果宇宙中沒有物質,宇宙還有時空存在嗎?這世界其實是無限接近真實的虛擬?我的回答是:你這個「我想」是「多慮」了。因為這個完全無須「我在想」。早在100多年前,現代物理學的最重要奠基人愛因斯坦就向全世界宣布了,時空物質是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的。
  • 黑暗物質三部曲之你永遠都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我永遠也不能夠想像一個小女孩是那麼的勇敢。或許,這與國界有關,有關東西方的文化。多年來前讀書的時候,我就曾聽聞有個歐美國家小女孩用自己積攢的壓歲錢環遊了世界。然而,如果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平行宇宙的話,我想應該會變得很有趣。所以,你阻止不了一些科學家的好奇心。關於塵埃,我也不知道它是什麼,卻也是為了自己的好奇心而來看看黑暗物質三部曲。在這部劇裡關於它的研究主要有兩個人,分別是萊拉的父親(阿斯裡爾),母親(庫爾特夫人)。
  • 暗物質 真實存在嗎?
    最早提出「暗物質」可能存在的是天文學家卡普坦,他於1922年提出可以通過星體系統的運動間接推斷出星體周圍可能存在的不可見物質 然而未能得出暗物質存在的確鑿結論。 1933年,天體物理學家茲威基利用光譜紅移測量了后髮座星系團中各個星系相對於星系團的運動速度。 利用位力定理,他發現星系團中星系的速度彌散度太高,僅靠星系團中可見星系的質量產生的引力是無法將其束縛在星系團內的,因此星系團中應該存在大量的暗物質,其質量為可見星系的至少百倍以上。
  • 蟲洞是真的嗎?真的存在穿越時空的蟲洞嗎?
    (黑洞,當然,允許物質和能量進入,但是,很像加州酒店,一旦你進入,你永遠無法離開。由於&34;這個名字有點乾澀,它們更通常被稱為蟲洞。)你可以把蟲洞想像為一種在時空連接兩個點的隧道。隧道可能是一個直滑道或採取更蜿蜒的道路。如果蟲洞是&34;,它充當穿越時空的快捷方式,連接兩個點,否則將相距甚遠。蟲洞可以連接一個宇宙中的不同點,也可以連接不同的宇宙。
  • 暗物質有可能不存在嗎?它會是下一個以太?
    這個問題問得特別好,以太和暗物質在物理學上的確有相似處。首先以太和暗物質都是基於時代背景下的物理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而進行的彌補。從這點來說,暗物質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以太,但是這種可能性並不大。由於牛頓在當時是物理學界的權威,科學家幾乎一致篤定以太必然存在。牛頓死後,大批科學家設計各種實驗論證以太的存在。最著名的莫過於麥可遜—莫雷實驗。當時包括麥克斯韋,洛倫茲,龐加萊在內的物理學都一直堅信以太的存在。
  • 暗物質是什麼?宇宙中真實存在嗎?如果人類掌握暗物質會怎樣?
    也正是根據這個發現,人們開始認識到很多東西你沒有發現,但是它們卻是真實存在的。在1922年的時候有個天體學家卡普坦,他根據觀測宇宙中天體的運動推斷出,在天體之間存在著肉眼不可見的物質,這就是暗物質第一次被提出來,儘管沒有證明確實存在,但是也為後續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 宇宙有盡頭嗎?宇宙之外到底存在什麼?會有另一個世界嗎
    所以說,當這些恆星失去引力的時候,宇宙可能會以強大的引力把恆星吸到宇宙的中心地帶,這樣,龐大的宇宙不就成了一個巨大無比的黑洞嗎。很可能黑洞的中心也像宇宙一樣,又會造就另一番世界。宇宙中間的各大恆星都會有不同的引力來制衡對方,同時這些影子也會相互在制衡的過程中而抵消,這樣看起來,恆星是一個靜止不變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