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殖民火星是人類的夢想。而要想實現對火星的殖民,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火星地球化。而科學家就火星地球化百年後做出了大膽的暢想。
在火星地球化數百年後,上面的樹木比如松樹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將大氣變得越來越適合人類呼吸。隨著環境的改善,出現一個更加多樣化的生物圈的可能性也在增大。
生物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是地球的禮物,我們可以與火星分享這份禮物,火星不需要使所有生物都重新進化出來,不需要實現花植物,哺乳動物重新進化,也不需要經歷恐龍時期,經歷恐龍在小行星撞擊後被滅絕的時期。火星可以很快擁有地球上經過很長時間才進化出來的生物。
生物學家研究發現,在複雜的生態系統中,沒有生物能夠獨自存活。樹木生長在溫度和溼度足以讓微生物製造養分的土壤中,而只有在植物使有機物循環回到土地的地方,微生物才能興盛繁衍。
通過研究地球上的生態系統,我們了解到一個問題,那就是生態系統不只是一株植物或一種植物,而是生物體的整個群落。微生物,植物等各種生物體一起在一個系統中生長。
科學家們估計,可能要經過10萬年,樹木才能將大氣以二氧化碳為主的寒冷的藍色火星,變成有足夠氧氣可供人類呼吸的溫暖的綠色星球。但這是運用現代科技所需要的時間,未來的地球化工作者或許會找到更快的方法。
我們在用21世紀的知識解決22世紀的問題,100年以後人們會說生活在21世紀早期的那些人正在談論使火星地球化的問題,他們真有遠見,但是氟碳氣體和綠色植物來使它地球化的做法有點落伍,他們會用22世紀的技術來完成這個目標。
我們無法準確預測經過地球化的火星會是怎樣的面貌,它會變得多麼溫暖,多麼潮溼,生物會多麼多樣化。低洼的盆地中會積滿水,高緯度地區的水也許會在冬季結冰,在夏季融化。地勢較高的地區可能是冰冷的荒漠和乾旱的草原,而地勢最高的地區,比如奧林帕斯山這樣海拔約26000米的頂峰,將讓我們看到火星在地球化之前的面貌。
但對於火星上的生物圈數千年後的發展,我們只能猜測!
火星的結局會是如何?很多人會思考這個問題。不少人相信一定會是這樣的,上面一定會出現森林和樹木,但之後這些樹木會將火星變成什麼樣子,我們無法掌控這一點,火星會擁有自己的發展軌跡,如果火星的發展軌跡與地球相同,氧氣就會累積起來,火星將變成一個適宜人類等生物存活的星球。
但也許火星不會走上那樣的軌跡,而是走上一個我們無法預測的道路。火星有自己的發展並不是壞事,而是好事,這對人類來說也是好事,因為我們將對星球有更多的了解,而不只是擁有了一個地球的複製品。
那或許是100年後的事情,但人類最終會在火星上生活,現在開始思考我們抵達火星後將面臨的選擇並不算太早!
探索是人類的天性,我們想調查自己能觸及的一切。佔據所有可利用的空間是生物的天性,有一天火星將為我們所用。如果我們沒有這麼做,就不符合人的天性了!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許能了解有生命的行星如何運作,以及如何保持它們的生命力。地球居民將得到的最大好處就是知識,這些知識會為我們管理地球帶來實際的益處。
無論我們在太空中做什麼,我們都必須管理地球,火星不能成為對地球管理不善的藉口。事實上,我們要反過來看這件事,火星是我們學習如何管理地球的課程之一。
火星失去早期大氣的部分原因是體積太小,缺乏保持大氣所需的內部熱量。地球化的火星最終將面臨同樣的命運,但這一過程會進行地十分緩慢,也許將經過數千萬年的時間。火星最終會失去大氣,它無法永遠適合人類居住,但沒有什麼是永遠不變的,就連地球也無法永遠適合人類居住。
在遙遠的未來,當更加成熟的太陽變得更大更熱,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等內行星都將被燒焦。如果到那時還有人住在太陽系,他們早已移居到了更好的地方,也許移居到了土星的一顆衛星上,比如泰坦星,或者是更遠的其他星系。如果是這樣,火星將成為這些人的遠祖初次學習如何在外星球存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