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詩人鄭谷,因一首鷓鴣詩而成名,被人稱作「鄭鷓鴣」。
那麼這首題為《鷓鴣》的詩究竟好在哪裡?
歷來學者都認為,詩人的構思非常精妙。
但是,構思又有何妙處呢?
學者們沒說太細。
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找找詩人的精妙構思。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 遊子乍聞徵袖溼,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寫作背景就不講了,不影響我們讀詩。
直接來看詩人是如何構思的。
一、介紹鷓鴣的生活習性,為下文寫鷓鴣的悲傷做鋪墊。
1、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戲,嬉戲。煙蕪,煙霧中的草叢。錦翼,彩色的羽毛。品流,類別。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溫暖時節鷓鴣在煙霧籠罩的草叢中嬉戲,彩色的羽毛很整齊,品類應該和山雞比較接近。
這兩句寫的很有意思。
詩人介紹了鷓鴣的兩個特點:
(1)先介紹鷓鴣的生活習性,喜歡溫暖的天氣,喜歡生活在草叢中;
(2)再介紹鷓鴣的外貌,彩色的羽毛很整齊。
這兩個特點介紹得很詳細。
但是奇怪的是,詩人為什麼又補充說一句,鷓鴣和山雞的品類比較接近呢?
因為它們的特點很相似:外貌都很漂亮,生活習性也相同。
而很多人沒見過鷓鴣,但是一般人都見過山雞。
用讀者熟悉的事物作比照,來描寫不熟悉的事物,就可以加深讀者對不熟悉事物的理解。
所以我們就更加清楚了,鷓鴣和山雞一樣,喜歡在溫暖的草叢中生活。
那麼詩人為什麼要寫鷓鴣的生活習性呢?(註:外貌,只是詩人用來和山雞做比照的一個媒介。)
提醒您,尤其注意「暖」字,這是在為下文寫鷓鴣的悲傷做鋪墊。
二、用烘託的手法,描寫鷓鴣的悲傷。
2、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雨昏,陰沉的雨天。青草湖,在洞庭湖東南,古汨羅江在此,傳說中屈原投江的地方。黃陵廟,祭祀娥皇、女英的廟。傳說帝舜南巡,死於蒼梧。二妃從徵,溺於湘江,後人遂立祠於水側,是為黃陵廟。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陰沉的雨天,鷓鴣從青草湖邊飛過;花落時節,鷓鴣在黃陵廟啼哭。
這兩句寫得非常巧妙。
尤其是「雨昏」兩個字。
乍一看,好像只是在說天氣。
但是問題在於:鷓鴣不是喜歡生活在草叢中嗎,它們為什麼要飛過青草湖?
就是因為「雨昏」。
鷓鴣喜歡溫暖的天氣,但是現在是陰沉的雨天,草叢中就不適合它們繼續生活。
所以鷓鴣只能離開草叢,去尋找新的家,這是一種無奈之舉。
這是鷓鴣離開草叢,飛過青草湖的原因。
那麼詩人為什麼要青草湖、黃陵廟和「花落」呢?
這些都是鷓鴣的一路所見。
青草湖,有屈原投江的悲傷故事。
黃陵廟,有娥皇、女英溺江的悲傷傳說。
而且還偏偏是在「花落時節」。
一路所見,全是悲傷的事物,可見鷓鴣心裡很悲傷。
您看,詩人之所以要寫這些悲傷的事物,就是為了烘託出鷓鴣心中的悲傷。
那麼,鷓鴣的悲傷從何而來?
就是因為「雨昏」,它們不得不離開草叢,去尋找新的家。
而它們一路尋找,一路悲傷,這才引出了「啼哭」。
而正是這「啼苦」,又非常巧妙地引出了人的感情。
三、用類比的手法,把鷓鴣的悲傷轉移到人的身上。
3、遊子乍聞徵袖溼,佳人才唱翠眉低。 徵袖:指遊子的衣袖。翠眉:古時女子用螺黛(一種青黑色礦物顏料)畫的眉。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遊子剛聽到鷓鴣的啼聲,禁不住淚溼衣袖;佳人剛一唱起鷓鴣曲,就已經翠眉頻低。
這兩句應該很好理解了。
(1)遊子聽到鷓鴣的啼聲,為什麼會淚溼衣袖?
因為遊子和鷓鴣有共同點:都離開了家。
這是類比的手法,由這個共同點,就可以推導出另一個共同點:鷓鴣很悲傷,那麼遊子自然也很悲傷。
(2)佳人唱起鷓鴣曲,為什麼會翠眉頻低?
因為遊子就像鷓鴣一樣,離開了家,鷓鴣曲很悲傷,佳人自然也很悲傷。
但是這一句,可以理解成遊子的想像:遊子在外,聽到了悲傷的鷓鴣聲,然後他想像,家裡的妻子唱起鷓鴣曲,也會很悲傷。
這更加突出了遊子心中的悲傷。
您看,詩人為什麼可以把鷓鴣的悲傷轉移到遊子的身上?
其實很簡單,就是運用了類比的手法。
當然,如果只是通過加深鷓鴣的悲傷,然後把悲傷轉移給遊子,這種構思還不算特別巧妙。
更巧妙的是後兩句。
四、再用反襯的手法,進一步加深遊子的悲傷。
4、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江闊:寬闊的湘江。苦竹:竹的一種,筍味苦。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在湘江廣闊的水面上,鷓鴣相呼相應;它們日落時分,棲息在苦竹深處。
這兩句連用了兩次反襯的手法。
首先,雖然湘江水面寬闊,鷓鴣想要飛過去並不容易,但是它們並不孤單,可以成群結隊,互相照應。
而遊子呢?
只有孤單一人。
您看,這是用鷓鴣可以成群結隊,來反襯遊子旅途的孤單。
其次, 鷓鴣在日落時分能夠找到新的家。
而遊子卻只能繼續漂泊。
這是用鷓鴣能歸新家的情景,來反襯遊子不能歸家的現實。
正是這兩次反襯,進一步加深了遊子心中的悲傷。
五、整首詩的脈絡梳理。
首先,介紹鷓鴣的生活習性,為下文寫鷓鴣的悲傷做鋪墊;
其次,用烘託的手法,含蓄地描寫鷓鴣的悲傷;
然後,用類比的手法,把鷓鴣的悲傷轉移到遊子身上;
結尾,再用反襯的手法,進一步加深遊子心中的悲傷。
您看,雖然詩題為「鷓鴣」,但詩人並不是為了寫鷓鴣,而是為了寫遊子思家而不能歸的悲傷之情。
詩人的構思非常精妙,他沒有直接用鷓鴣來借喻遊子,而是通過鷓鴣尋找新家的過程,先寫出鷓鴣的悲傷,再把鷓鴣的悲傷巧妙地轉移到遊子身上,再通過鷓鴣找到新家進一步加深遊子心中的悲傷。
這種構思非常含蓄,共有六句寫鷓鴣,只有頸聯寫人,但是人和鷓鴣之間的聯繫並不是簡單地運用比喻手法,而是隱藏了類比手法。
耐人尋味,意味無窮!
但是也有學者指出,一般寫物的詩,要麼表達詩人自己的感情,要麼應該有諷刺意味,而這首詩卻寫的是與詩人不相干的遊子,感情顯得很虛假。
我認為,如果詩人沒有在洞庭湖親眼見過、親耳聽過,只通過想像,他能寫得出來感情這麼深厚的詩嗎?
我覺得,不妨就把遊子當作詩人,這樣理解也沒有什麼問題。
您說呢?
歡迎留言哦。
#唐詩#
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我是沉於古詩,歡迎關注我,我每天都會為您解讀一首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