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畫 你還記得嗎?
王鴻駿
以手作筆畫梅花
玻璃上綻放的梅花
上周,在雲陽縣文化委提供的一份名單中,76歲王鴻駿畫的玻璃畫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上世紀80年代末,王鴻駿曾經被評為四川省先進個體勞動者,憑靠一手出色的民間技藝,在奉節、巫山、巫溪等地開拓市場。
如今,玻璃畫雖然淡出人們的視野,但王鴻駿說,像玻璃畫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有重新輝煌的一天。
慢新聞-重慶晚報首席記者 李琅/文 記者 李野/圖
這手藝消失了十幾年
根據云陽縣文化部門提供的信息,目前掌握玻璃畫技能的,在渝東北地區唯有王老和他的女兒。
王老住在雲陽縣城濱江大道728號一棟老式居民樓裡,家裡四處掛滿他畫的炭精畫像和國畫,唯獨沒有玻璃畫。
「最後幾幅,送人了。」具體啥時候送的,王老也忘記了。他大概算了算,上世紀90年代末玻璃畫幾乎退出渝東北市場。
「這東西,消失十幾年咯。」王老很有感觸地說。
自幼熱愛繪畫的王老,同時寫得一手好字。青年時期,他背著工具和畫紙,沿著長江邊找活幹,靠給單位和店鋪寫吊牌、畫廣告為生。
1968年,王老與以畫玻璃畫謀生的原開縣(今開州區)趙家場人劉曉初結識,憑紮實繪畫基本功,很快掌握了玻璃畫基本技巧,在勾填法基礎上,摸索出漸次法、水墨法、重疊法,並將國畫技巧融入。
當年一月工資買幅畫
當年熱賣的玻璃畫匾,通常尺寸為0.40米寬、1.2米長。上世紀80年代,每幅賣價不超過30元。「跟好多人一個月工資差不多。」王老說。
1985年,王老創辦雲陽縣鳳凰工藝廠,專門生產玻璃畫匾。當年,城裡人喜歡將玻璃畫匾加對聯掛在中堂,或掛在書房、會議廳。村裡人喜歡將畫匾作橫幅,或作喬遷之喜的贈禮。
王老最不能忘懷的,是在1986年,由他製作的玻璃畫《夔門天下雄》獲評原萬縣地區優秀旅遊產品。每幅寬0.45米、1.2米長的畫匾,當年在奉節縣百貨公司賣到50元,而且供不應求。
「這輩子最高紀錄留在了巫溪,一天畫7幅。」王老說,玻璃畫最好賣的時間,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原川東北地區家家戶戶都想有一幅玻璃畫匾。憑著這門手藝,王老養活了3個孩子,改造了老屋。
伴隨時代的發展,玻璃畫逐漸被新興裝飾物取代。上世紀90年代末,王老也不再畫玻璃畫了。
把生活點滴融入創作
埃爾維斯·普雷斯利是世界搖滾樂象徵,綽號「貓王」。其實,王老在雲陽也有個「貓王」綽號。
在玻璃畫逐漸淡出人們視野後,老王喜歡畫貓,特別注意研究貓的點睛之筆。2006年,他創作的一幅百貓戲蝶圖,在江蘇省南京工藝美術博覽會上出彩,據說有人出幾十萬元要買,但王老沒賣,至今收藏在家。
記者見到了這幅畫,每隻貓形態各異,逼真動人。撲蝶的、地上打滾的、大貓叼小貓的……王老說,這些貓的動作,是他走街串巷抓拍來的。把生活點滴融入創作,也是當年他創作玻璃畫的初衷。
老伴陶維珍回憶說:「辦玻璃畫廠前,我跟他四處跑活路,我負責衣食起居,搞好後勤,娃娃全交給老人帶。最艱苦時候,家裡用的蚊帳,是拆了120個口罩一針針縫的。」陶婆婆說,老兩口奮鬥一生,換來兒孫滿堂。
如果你願學他也願教
王老的創作室在陽臺。大熱天的,一張塑料紙,擋住防盜窗外陽光。一把老電扇,呼呼吹動王老衣衫。兩張舊桌子,墊了兩層高,便是畫臺,畫筆、宣紙、磨盤、碗碟放上面。《工筆牡丹技法》《漢語成語詞典》《白描畫譜》等一摞摞新書舊書裡三層外三層堆著。
當天,看著父親畫玻璃畫的樣子,二女兒王安雲按捺不住激動:「好多年沒畫了,感謝人們想起這門手藝。」
玻璃畫這種民間美術工藝面臨失傳,王老很擔憂。好在,他的玻璃畫已著手申辦重慶市非遺。雲陽縣文化部門也希望,王老與玻璃畫的故事,翻開新的一頁。
記者問:「有人上門拜師,收徒嗎?」
王老:「當然收,我不保守。我也是走南闖北學回來的,再學以致用。以後,我希望它的呈現方式更好、更豐富。」
對此,王老特別期待。
左手骨折打著鋼釘 站著畫了兩個小時
當天,為了接受慢新聞-重慶晚報(爆料熱線966988;郵箱:3159339320@qq.com)記者採訪,王老精心挑選了一張光潔度好、無黑影的平板玻璃。他想重溫創作玻璃畫的激情。
雖然王老年事已高,左手因為骨折還打著鋼釘,但他堅持著畫完一幅梅花綻放圖(上圖)。這一站,兩小時有餘。
王老準備了毛筆4支,其中狼毫、羊毫各兩支。前者筆毛挺拔有力,適用於勾勒線條。後者吸水性強,適合渲染。還有板刷兩三支,用於底色和大面積天空、海洋、地面等。油畫筆規格通常12種,用於繪畫主要部分等。各色油畫原料現調。平板玻璃厚度3毫米,輔助工具還有直尺、棉花球、海綿、小刀、清水等。
「畫這東西,結構和主題須自行構思,不一定臨摹別人的作品。如有繪畫經驗,可以不畫圖樣。對於初學的人,最好先在白紙上畫出圖樣,放在玻璃下描著畫。」王老說,真心實意想學的話,這些只是皮毛,核心技術包含在劃邊框、線條勾勒、填色、刷底色等細微工藝中。
這就是最考功夫的玻璃畫。
王老說,要想達到從正面欣賞的最佳效果,必須從背面先畫近景,再畫遠景,先濃後淡、先實後虛、先上後下……不操練成百上千回,一時半會兒學不會。
王老說,作畫之人,必須是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