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6月14日電(記者宋瑞、張宇琪)走進一間約50平方米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幾幅晶瑩剔透、富有層次感的玻璃畫。創作者張春林打開機器進行現場演示:磨砂輪子以一定轉速運行,細小的水柱澆注其上,他雙手持一個玻璃圓盤,精細地控制著角度、力量以及與磨砂輪的接觸面。不一會兒,舒展的孔雀尾羽和蒼勁挺拔的竹子便「躍然紙上」。
56歲的張春林是天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玻璃畫染磨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不同於中國傳統繪畫先從背景畫起,再層層遞進描摹細節,玻璃油畫卻是「反其道而行之」,整個繪畫工藝恰好相反。「再加之鏡面效果,寫的字、畫的圖案都是反的,『反畫正看』是玻璃畫的一大特點。」張春林說。
張春林向記者展示了玻璃畫的三種工藝,玻璃油畫、玻璃蝕刻和玻璃磨刻,並將自己與玻璃畫的情緣娓娓道來。
創作者張春林打開機器進行現場演示。新華社記者張宇琪攝
「孩提時,我家住的是一間屋子半間炕,父親就在炕上擺張小桌支撐著玻璃作畫。」張春林說,他就趴在炕頭,沿著玻璃板上瞅瞅、下瞧瞧,默默記下了玻璃油畫和蝕刻的步驟和技藝。
1979年,張春林進入天津工藝美術公司制鏡二廠,熟練掌握玻璃油畫和蝕刻兩種技藝的他在創新發展玻璃油畫的同時,開始學習玻璃畫染磨技藝的第三種技法玻璃磨刻。
接下來的三年裡,張春林與大大小小的玻璃和磨砂輪為伴,苦練玻璃磨刻技藝。「稍不小心,玻璃就磨裂了,手受傷是家常便飯,貼上創可貼再繼續。」張春林說。
不久後,廠裡招收了十幾位有繪畫功底的年輕學徒,成為天津玻璃畫技術飛躍的重要時期。張春林說:「大家對玻璃磨刻有飽滿的創作熱情,這也調動起我想要尋求比拼和努力突破的念頭。」
張春林的玻璃磨刻作品。新華社記者張宇琪攝
大家將原有的幾種單一磨刻工具進行改良,將平輪衍生出凸輪、三角輪等不同形狀和大小的磨砂輪。「我們創造出幾十種類型的『筆』,做出的玻璃畫效果完全不同。」
1984年,張春林在天津市青壯年職工技術培訓練兵比武活動中創作「松鶴延年」玻璃磨刻作品獲得第一名,並榮獲天津市技術能手稱號。「老工匠需要磨幾十輪才能表現出仙鶴羽毛的紋路,而我用改良的磨砂輪一次磨出,快速成型,紋路更加流暢,也更有層次感。」
久而久之,張春林的玻璃磨刻作品突破了山水、走獸、花鳥等禁錮,表現題材愈發豐富。由其創作的「富貴祥和」「蝦趣」「翠羽新竹」「萬類霜天競自由」等作品陸續走進大眾視野。
「磨輪作筆,玻璃作紙,腹中有稿,一氣呵成」是張春林多年來摸索玻璃磨刻技藝的總結。
張春林開始摸索製作與生活相關的文創作品,在高腳杯、茶具、首飾盒上增添玻璃畫元素。新華社記者張宇琪攝
2017年,天津玻璃畫染磨技藝入選天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張春林還創立了工作室,開始了新的傳承。「我父親90多歲時還在畫玻璃畫,這是真正的堅守,我也要繼續將其發揚光大。」
今年年初,張春林開始摸索製作與生活相關的文創作品,在高腳杯、茶具、首飾盒上增添玻璃畫元素。「非遺其實離我們很近,我希望通過衍生文創產品,將老技藝和文化揉進日常生活裡,讓非遺煥發新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