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人拿玻璃作「畫」80年 初學時手常被劃傷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張春林正在製作玻璃畫

  張春林正在製作玻璃畫

 

 

  張春林的玻璃畫作品《翠玉新竹》 圖片由張春林提供

  提起玻璃畫,很多人會想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常見的靠山鏡——靠山鏡由四塊玻璃組成,左邊、右邊和上邊的玻璃如同門上的對聯一樣起著裝飾作用,並且繪有色彩鮮豔的代表吉祥的圖案。據老人們回憶,這曾經是人們結婚時的必備物件。後來,各種形式的裝飾畫增多,絲網印刷的普及又使玻璃畫失去其特有的藝術風格,再加上老手藝人的流失,玻璃畫已經不復昔日輝煌。年過九旬的張輔老人是天津玻璃畫染磨技藝的第三代傳人,他一直保持著對玻璃畫的痴迷,並希望自己的兒子張春林能將這門古老的工藝傳承下去。

  張輔是衡水人,因為對畫畫的熱愛和當年玻璃畫在華北地區的流行,他16歲來到天津,在老鄉的作坊裡學玻璃畫,後來拜天津玻璃畫第二代傳人布金堂為師,順利出師後創辦了自己的商號元興號,靠著自己的手藝謀生、養家。

  「畫畫的人都有種痴迷,畫起來能不吃、不喝、不睡覺,也只有這樣,才能把畫畫好。」採訪那天,96歲高齡的張輔老人這樣對記者說。

  從16歲學藝至今,張輔對玻璃畫的熱情保持了整整80年,時光的流逝絲毫沒能減少張輔對玻璃畫的熱情,雖然他如今眼神不太好,但他說自己還想畫、還能畫。用他的話來說,就是:「畫了一輩子玻璃畫,如今閉著眼睛也能畫。」

  老人介紹,玻璃畫是隨著玻璃一同傳入中國的,在中國已有200年以上的歷史,水運發達的天津是北方玻璃畫創作的基地。由於需求量大,早期天津北馬路一帶存在著很多製作玻璃畫的作坊。張輔是衡水人,因為對畫畫的熱愛和當年玻璃畫在華北地區的流行,他16歲來到天津,在老鄉的作坊裡學玻璃畫,後來拜天津玻璃畫第二代傳人布金堂為師,順利出師後創辦了自己的商號元興號,靠著自己的手藝謀生、養家。

  張輔說,最初玻璃畫是貴族家的裝飾物,如傳統宮燈上曾經有大量的玻璃畫,大型宮燈上的玻璃多達幾十塊,可以畫出一個完整的故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玻璃畫在尋常百姓家普及,一度成為婚嫁、開業時的首選禮品。那時候,人們的審美受經濟條件和生活水平的影響相對單純,玻璃畫不僅色彩鮮豔、立體感強、表現形式較為新穎,而且題材主要是寓意吉祥的花鳥、人物、山水、走獸,比較貼近百姓的生活,因此大受歡迎。

  曾經有一段時間,人們喜歡帶玻璃的家具,而玻璃上必有玻璃畫,這給玻璃畫以較大的發展空間。天津的玻璃畫水平高、手藝人多,與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有著直接的關係。

  玻璃易碎,再加上磨刻過程中會產生熱量,玻璃易炸裂,所以磨刻成功一件作品必須要小心翼翼;玻璃畫創作中的另一難點是,無論用何種技法作畫,都需要在玻璃的背面反著畫、反著寫字、反著磨

  受父親影響,張春林自幼接觸玻璃畫,如今,他已經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同時掌握玻璃畫染、磨、蝕工藝的人,並且能熟練地實現多種工藝的融合。「染,也就是畫。玻璃畫繪畫的技法,是將西方油畫的表現技法和中國畫的傳統技法相結合。在用色上,開始時大量使用礦物質顏料,後來用油性顏料,加上特製的筆,在玻璃的背面作畫。」張春林邊介紹邊向記者展示畫玻璃畫時所用的各種工具。

  張春林說,老一輩手藝人在多年的創作實踐中,根據自己的經驗自製了很多適於玻璃畫創作的工具,如他現在所用的筆,既有傳統的毛筆又有用竹子等製作的筆,用於細部的勾畫和表現樹木的虛實變化等。

  磨,是玻璃畫的又一種常用技法,主要是利用砂輪在玻璃上打磨圖案,用張春林的話說,就是「以砂輪為畫筆」。在張春林小小的工作間,放置著大大小小的砂輪近百個,其中最小的直徑5釐米,最大的直徑30釐米。用這些砂輪,張春林能在易碎的玻璃上打磨出像孔雀羽毛那樣的細節。玻璃本就容易碎,再加上磨刻過程中會產生熱量,玻璃易炸裂,所以磨刻成功一件作品必須要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作品的損壞,前功盡棄。

  對於磨刻作品來說,磨得越深,作品的立體感和層次感就越強。張春林曾經創作過的一幅名為《獅》的作品,為了讓畫面更為豐滿立體,他磨得比較深,以至於第三次才成功。除了材質易碎,玻璃畫創作中的另一難點是,無論用何種技法作畫,都需要在玻璃的背面反著畫、反著寫字、反著磨,這也是對人們慣常思維的挑戰。

  玻璃畫的蝕刻工藝也是玻璃畫創作的重要技法,張春林說,玻璃蝕刻是從銀飾的表面裝飾技術借鑑而來的技法,主要利用氫氟酸對玻璃的腐蝕來形成各種圖案。張春林雖然掌握了這種技法,但因為家裡條件有限,他已經很久沒用這種技法進行創作了。

  「現在玻璃畫的市場不好,我在做一些嘗試,設計一些新的產品,將玻璃畫製作技藝拓展到一些新的領域,將題材擴大到具有天津特色的一些景觀,再將玻璃畫放入紅木匣子中,做成和城市特質相關的工藝品,接受市場檢驗」

  隨著時光流逝,張輔看到從事玻璃畫創作的人越來越少,一直想方設法把這項民間技藝保存下來。2000年,已經80歲高齡的張輔忽然想到:「玻璃因為易碎而不好保存,但紙張卻可以,如果我按照玻璃畫製作時的工藝順序,把畫面挪到紙上去,這不也是一種保存方法嗎?」於是,他廢寢忘食地創作「紙上的玻璃畫」,經過近十年的探索,他終於將玻璃畫搬到了紙上。然而,由於在紙上創作失去了玻璃畫原有的特質,令人無奈。

  這些年,張輔對於玻璃畫工藝失傳的擔憂日益加深。如今,他把希望寄托在兒子張春林的身上。張春林年輕時曾經在工藝美術公司制鏡廠工作,加上從小耳濡目染,對於玻璃畫創作的流程和各種技法都很熟悉。雖然近年來涉足其他行業,但始終沒有放下玻璃畫創作,他的作品多次參加天津以及全國的民間藝術展覽並獲獎。說到玻璃畫的傳承,張春林想起自己學藝時的情形:玻璃本就容易傷手,磨刻過程中需要經常用水洗淨玻璃並晾乾,用水刷過之後的玻璃更容易傷手,他學藝之初的很長一段時間,經常需要用毛筆在玻璃上勾勒畫面的大致輪廓,並用水洗刷玻璃,手每天都會被玻璃劃傷。他覺得,現在很多年輕人吃不了這樣的苦。

  「更重要的是,現在玻璃畫的市場不好,我們傳授年輕人一門手藝,他們大多是指望著靠這門手藝養家的,所以我現在在做一些嘗試,設計一些新的產品,將玻璃畫製作技藝拓展到一些新的領域,將題材擴大到具有天津特色的一些景觀,比如天津的建築風貌等,再將玻璃畫放入紅木匣子中,做成和城市特質相關的工藝品,接受市場檢驗。」張春林說。

  採訪過程中,每次張春林展示玻璃畫的製作步驟時,張輔都深深凝望。看張春林製作各種玻璃畫是張輔最高興的事情,每當那時,他對於玻璃畫失傳的擔心就會減少幾分。

  本報記者 李寧 照片除署名外 攝影記者 趙建偉

相關焦點

  • 玻璃畫 你還記得嗎?
    上世紀80年代末,王鴻駿曾經被評為四川省先進個體勞動者,憑靠一手出色的民間技藝,在奉節、巫山、巫溪等地開拓市場。  如今,玻璃畫雖然淡出人們的視野,但王鴻駿說,像玻璃畫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有重新輝煌的一天。
  • 手藝消失了十幾年 男子創作一幅玻璃畫要買幾十萬
    上世紀80年代末,王鴻駿曾經被評為四川省先進個體勞動者,憑靠一手出色的民間技藝,在奉節、巫山、巫溪等地開拓市場。 如今,玻璃畫雖然淡出人們的視野,但王鴻駿說,像玻璃畫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有重新輝煌的一天。
  • 九旬老人腰椎摔成三節,椎體術後當天下地行走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孫淑玉 通訊員 宋蓉 陳展鵬九旬老人腰椎摔成三節,歷經一個多小時的手術後轉為為安,術後六個小時就在家人的攙扶下重新站了起來,這樣的場景真實發生在煙臺市中醫 醫院頸肩腰腿痛科。為此,老人的家人激動不已,連連稱是醫生的妙手給了老人「二次生命」。
  • 九旬老人辦社保年審被抬上樓 辦事窗口現已搬至一層
    九旬老人辦社保年審被抬上樓 相關部門改進工作  辦事窗口現已搬至一層 並對身體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服務  近日,一段九旬老人被眾人抬上三層樓辦理社保年審手續的視頻在網上傳播。據家屬介紹,老人身體不便長期坐輪椅出行,但他們在為老人辦理社保年審手續時被告知,只能到相關單位三層的指定窗口為老人進行指紋錄入和面部識別,家屬因此只能將老人抬到三樓。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湖北黃岡市紅安縣機關事業單位保險福利管理局處了解到,當時他們的移動錄入系統正在升級,出現上門服務「空檔期」,他們現在已將原來設在三層的辦事窗口搬至一層,並且可對身體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服務。
  • 九旬老人騎電動車逆行,本溪交警安全提醒送頭盔
    九旬老人騎電動車逆行一90歲老人騎車逆行。正在開展活動的交警提醒老人停到路邊,同時贈送頭盔幫他戴好。
  • 一個九旬老人還可以做些什麼 聽吳孟超講述手術室的幸福故事
    原標題:一個九旬老人還可以做些什麼   圖為吳孟超院士回想走過的人生路,從醫73年、有著60年軍齡和黨齡的吳孟超告訴記者:「選擇回國,我的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選擇從醫,我的追求有了奮鬥的平臺;選擇跟黨走,我的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選擇參軍,我的成長有了一所偉大的學校。」   在自己選擇的路上,吳孟超老人執著地前行著。他說,「即使有一天,倒在手術室裡,也將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 玻璃畫技法瀕臨失傳 92歲泰州老藝人渴望手藝有人傳承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家具玻璃畫曾經風行一時,在居民家中的中堂或高低櫃、衣櫃、木床等家具上,玻璃畫的影子隨處可見。今年92歲,家住鳳凰街道塘灣社區的老人李太生就曾經是遠近聞名的玻璃畫高手,每年出自他手的玻璃畫數百件,或許,你家裡的老物件上就曾有他的作品。
  • 襯衣穿30年!九旬院士夫婦累計捐千萬
    在崔崑夫婦位於華中科技大學校內院士樓的家中,記者看到,兩位九旬老人仍然自己做飯,山東出生的崔崑負責掌勺燒菜,來自廣東的老伴負責理菜燉湯,分工明確,飲食與武漢普通老人無異,清淡、不講究吃喝。崔崑一件襯衣穿了30年,曾因媒體報導,引發公眾關注點讚。採訪時,崔崑不以為然,他還給記者展示了一件「自認為很新」的夾克。
  • 特寫:玻璃畫染磨裡的「剔透」人生
    張春林向記者展示了玻璃畫的三種工藝,玻璃油畫、玻璃蝕刻和玻璃磨刻,並將自己與玻璃畫的情緣娓娓道來。創作者張春林打開機器進行現場演示。新華社記者張宇琪攝「孩提時,我家住的是一間屋子半間炕,父親就在炕上擺張小桌支撐著玻璃作畫。」
  • 九旬老人患腸息肉和腸癌
    生活報訊 (江麗波 李同昌) 近日,哈爾濱市第一醫院普外四科成功為一位90歲的老人完成全腹腔鏡直腸癌NOSES手術,經直腸取出標本,腹部無切口,術後腹部僅留數毫米的戳卡瘢痕。為90歲患者完成此微創手術,國內罕見。
  • 臺灣3D玻璃畫 特色藝術文創
    顯色透光為畫作營造光暈之美臺灣繼承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又經數百年更迭,融合多元文化、接納開放思維,加之設計人才眾多、印刷製作技術領先,可以說是發展文創產業的沃土。藝術工作者吳放認為,藝術文創是文創中最精緻的一支,長期投入藝術傳播的他每感於往昔藝術殿堂之高,使一般大眾望而卻步,因而有心推動文創產業,使藝術真正走進我們的生活。
  • 八旬老人銀杏葉上畫蝴蝶 每年至少畫千餘幅(圖)
    八旬老人銀杏葉上畫蝴蝶 每年至少畫千餘幅(圖) 2014-06-20 09:23:57來源:揚子晚報作者:責任編輯:上官雲   一邊是五顏六色翩翩起舞的蝴蝶,一邊是通體金黃扇形的銀杏樹葉,兩個原本不可能有交集的事物,在蘇州姑蘇區運河社區楊光明老人的手中,被巧妙地結合到了一起。2006年深秋,一次偶然機會老人發現銀杏葉的脈絡跟蝴蝶紋路竟然驚人的相似,自此楊老便醉心於用樹葉製作「蝴蝶」。時至今日,老人用樹葉製作了上萬隻美麗的「蝴蝶」,而與真蝴蝶幾乎能達到百分之百一樣的仿真蝴蝶,老人也做了400隻。
  • 古人為什麼不用玻璃作鏡子?
    古人為什麼不用玻璃作鏡子?1975年,在陝西寶雞出土了上千件西周早期的玻璃管和玻璃珠。經專家鑑定,這些西周時期的玻璃製品是一種鉛鋇玻璃,稱琉璃,與西方的鈉鈣玻璃分屬於兩個不同的系統。既然我國古代就已經掌握了玻璃的製作技術,那為什麼那時的鏡子不用玻璃呢?
  • 徹夜手掰8000支玻璃安瓿取藥
    深圳特區報汕頭5月21日電(記者 吳緒山)「為了掰這8000支玻璃安瓿,我院ICU值班醫護人員集體出動,奮戰一宿。這是一場沒有電擊除顫、沒有胸外按壓,但同樣緊張的搶救方式。」昨天,關於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醫護人員為搶救中毒患者徹夜手掰8000支玻璃安瓿瓶的相關微信被熱傳,人們被醫護人員的敬業精神和醫者仁心深深打動,紛紛點讚。
  • 廣州玻璃畫 為世界添色彩
    清代中期,藉由「一口通商」的便利,廣州的玻璃工匠孜孜不倦借鑑外來技術,汲取本地經驗,做了不少創新,使廣州一舉成為南方的玻璃製造中心。1696年,康熙帝設立皇家玻璃廠後,廣州大批能工巧匠還被地方官派遣北上,與外國專家通力合作,製造了許多精美絕倫的玻璃器皿。今天,我們在故宮看到的不少玻璃工藝傑作,都傾注了廣州工匠的心血。
  • 河南九旬老人去世,子女家中發現張「破紙」,揭開埋藏60年的秘密
    像那些英勇獻身祖國的戰士們一樣,河南九旬老人盧文煥戰爭結束後,也能得到一系列的獎賞,比如盧文煥,戰功赫赫,但也有一些淡泊名利的英雄,在大功告成後選擇隱居,就像河南盧文煥一樣。年輕的時候,他為國家立了不少功勞,本來可以衣食無憂地度過餘生,但他卻選擇隱姓埋名,回到平凡的生活中去,就連他的家人都不願再提起他的輝煌成就。
  • 他免費給百歲老人看病近10年
    給這位百歲老人免費看病,項載成已經默默堅持了近10年。10月24日,項載成坐在診所的看診臺前,翻開一本又一本厚厚的門診日誌。自1983年開辦自己的中醫診所後,每逢遇到家境困難或年紀特別大的患者,他都會主動減免醫藥費。很多熟人都知道他的這個習慣,而好心的項醫生免費給繆阿婆看病的佳話,已在街坊鄰裡間流傳了很多年。
  • 農村老人常說:「人老了奸,驢老了猾,兔子老了不好拿」是真的嗎
    農村老人常說:「人老了奸,驢老了猾,兔子老了不好拿」是真的嗎?自古以來,作為諺語、俗語、習語、老話、老人常說之類的語言,是經過時間千錘百鍊和沉澱的語言精華,也是老祖宗經過貼身經驗總結出來的,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就像俗語說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題主說的這句老人常話是真的!
  • 初學素描石膏圓柱體畫法
    想要了解更多有趣的繪畫小知識,可以關注繪畫愛好者@榮話,解答你所困惑的事情呦~素描石膏圓柱體是初學繪畫才學到的,剛開始學習可能會覺得比較吃力,等你慢慢是深入繪畫就會好很多了呢~1.首先是起型,繪畫一定要注意構圖,這個是很關鍵的,如果構圖不好,直接會影響你整個的畫面效果,畫的不好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