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家具玻璃畫曾經風行一時,在居民家中的中堂或高低櫃、衣櫃、木床等家具上,玻璃畫的影子隨處可見。今年92歲,家住鳳凰街道塘灣社區的老人李太生就曾經是遠近聞名的玻璃畫高手,每年出自他手的玻璃畫數百件,或許,你家裡的老物件上就曾有他的作品。
如今,玻璃畫淡出人們的視野,逐漸塵封在時光裡,輝煌不再,但李爹卻還堅守著這門手藝,並且渴望著有人能將它繼續下去。
在塘灣社區,問起李太生,街坊鄰居都熟悉,紛紛領路,「畫玻璃畫的李爹啊?就是那一家。」李太生的家臨街而立,進入前廳,穿過小小的天井,這一小段路上就堆放了不少他創作的玻璃畫,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各式主題,看得人眼花繚亂。
雖然已是耄耋之年,但李太生身體和精神都很不錯。提起玻璃畫,老人更是滔滔不絕起來。「年輕人可能對它還不了解,可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可火了,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有,每幅作品都蘊含著美好、吉祥的寓意。」李太生告訴記者,因為家中窮,十多歲時,父母就為自己找了姜堰的一位玻璃畫老師傅,跟著他學手藝。「從十多歲畫到現在,70多年了。」
李太生告訴記者,當時的玻璃畫,式樣單一,風格土氣,主要是畫萬年青之類的圖案。出師後,自己在塘灣開了間鏡匾店,做起玻璃畫的生意。為了迎合顧客喜好,李太生開始嘗試畫一些新題材,從山水到花草、鳥獸以及古代神話人物等,畫作剛柔並濟、遒勁有力。
玻璃畫好看,可畫起來卻不容易。「畫畫的顏料包括油彩、油漆、水粉等,按照一定的比例調和。」李太生介紹,畫的時候,先勾線條,打好底子,再著色。「繪畫的每一個步驟,都要儘量一氣呵成,一旦停頓了,停的地方就會出現斷層,影響畫的美觀。」
「漂亮精緻的玻璃畫,製作過程中最難的在於繪畫過程當中都是『反畫正看』,程序也與傳統的繪畫完全相反,而且不能夠反覆修改和描繪,這些都非常考驗繪畫者的功底。」李太生說。
家家都有他的作品
「那時候,街上還有一家也是畫玻璃畫的,可是,就是沒有我畫的受歡迎。」李太生一直對自己的手藝很自信。雖然幼年時,家裡條件不好,可他一直愛好書畫,常常自己練習琢磨,漸漸地,他成了當地繪製版報、版畫的「御用」人員。
1959年,李太生被當地文化部門選派到省文化藝術學校(揚州)學習一年,師從葉矩吾、喻繼高、宋文治等美術大師。老師們理論結合實際,在課堂上現場揮毫潑墨,這讓李太生大開眼界。「這段學習經歷對我有很大的提升,我的作品風格也受他們影響很大。」李太生說,他的畫作多以簡潔的線條和豔麗的色彩構成,兼具中國畫與西方油畫的特點,相比於傳統玻璃畫,給了人更多美的享受。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玻璃畫為裝飾的鏡匾行當很吃香。「中堂、高低櫥、大立櫥、四扇屏、六扇屏……好多都是用玻璃畫來裝點,市場非常火爆。」李太生說,因為他的玻璃畫題材新穎,反映了民風民俗,受到不少居民的歡迎,家裡的玻璃畫總是供不應求,基本上當地每家每戶都有他的作品,不僅受本地老百姓歡迎,還有鎮江、揚州的顧客趕來定製,經常要加班加點趕製。
每畫一幅,他都盡心盡力。「愛人給我打下手,一般一天能畫好一幅。」李太生說,玻璃畫還很耐放,早年所用顏料都是上海產的長城漆,色澤經久不褪,也不剝落。「直到今天,這條街上還有好幾戶人家的中堂掛的是我畫的玻璃畫呢!」李太生笑道。
希望把手藝傳承下去
雖然曾經火爆,但上世紀90年代後期,玻璃鏡匾逐漸淡出市場,「現在基本沒什麼生意了。」李太生說,但對自己來說,玻璃畫卻是一門怎麼也丟不下的手藝。「它不僅養活了我們一家人,也是我這一輩子的愛好。」李太生告訴記者,目前,周邊還在畫玻璃畫的可能就剩下自己一個人了。
「我們現在都勸他不要再畫了」,李太生的女婿丁利生告訴記者,由於年輕時長時間蹲著畫玻璃畫,老人的腿腳落下了毛病,雙腿關節變形彎曲,平時行動還要依靠拐杖。
雖然身體不便,但李爹有時候還是忍不住。「偶爾還要拿起毛筆,在玻璃上畫幾筆。」李太生笑著告訴記者,不畫玻璃畫的時候,自己就改畫三合板畫。選用面料較好的三合板,打上白色漆底,晾乾兩天,再用油漆作畫。畫好後裝框,可以自己欣賞,也可以送給親朋好友。
2014年,李太生還加入了泰州市花鳥畫協會,目前,是協會中年紀最大的會員。閒暇時,他還積極向報刊或者市內書畫大賽投稿,「能不能選上沒關係,重在參與。」
隨著年紀漸大,李爹也在思考著自己的這門玻璃畫手藝該如何傳承下去。「如果有年輕人或者學校的孩子們對它感興趣,都可以來找我,我很高興能帶著大家一起畫畫。」李太生說。
記者申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