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畫技法瀕臨失傳 92歲泰州老藝人渴望手藝有人傳承

2020-12-05 中國江蘇網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家具玻璃畫曾經風行一時,在居民家中的中堂或高低櫃、衣櫃、木床等家具上,玻璃畫的影子隨處可見。今年92歲,家住鳳凰街道塘灣社區的老人李太生就曾經是遠近聞名的玻璃畫高手,每年出自他手的玻璃畫數百件,或許,你家裡的老物件上就曾有他的作品。

如今,玻璃畫淡出人們的視野,逐漸塵封在時光裡,輝煌不再,但李爹卻還堅守著這門手藝,並且渴望著有人能將它繼續下去。

在塘灣社區,問起李太生,街坊鄰居都熟悉,紛紛領路,「畫玻璃畫的李爹啊?就是那一家。」李太生的家臨街而立,進入前廳,穿過小小的天井,這一小段路上就堆放了不少他創作的玻璃畫,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各式主題,看得人眼花繚亂。

雖然已是耄耋之年,但李太生身體和精神都很不錯。提起玻璃畫,老人更是滔滔不絕起來。「年輕人可能對它還不了解,可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可火了,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有,每幅作品都蘊含著美好、吉祥的寓意。」李太生告訴記者,因為家中窮,十多歲時,父母就為自己找了姜堰的一位玻璃畫老師傅,跟著他學手藝。「從十多歲畫到現在,70多年了。」

李太生告訴記者,當時的玻璃畫,式樣單一,風格土氣,主要是畫萬年青之類的圖案。出師後,自己在塘灣開了間鏡匾店,做起玻璃畫的生意。為了迎合顧客喜好,李太生開始嘗試畫一些新題材,從山水到花草、鳥獸以及古代神話人物等,畫作剛柔並濟、遒勁有力。

玻璃畫好看,可畫起來卻不容易。「畫畫的顏料包括油彩、油漆、水粉等,按照一定的比例調和。」李太生介紹,畫的時候,先勾線條,打好底子,再著色。「繪畫的每一個步驟,都要儘量一氣呵成,一旦停頓了,停的地方就會出現斷層,影響畫的美觀。」

「漂亮精緻的玻璃畫,製作過程中最難的在於繪畫過程當中都是『反畫正看』,程序也與傳統的繪畫完全相反,而且不能夠反覆修改和描繪,這些都非常考驗繪畫者的功底。」李太生說。

家家都有他的作品

「那時候,街上還有一家也是畫玻璃畫的,可是,就是沒有我畫的受歡迎。」李太生一直對自己的手藝很自信。雖然幼年時,家裡條件不好,可他一直愛好書畫,常常自己練習琢磨,漸漸地,他成了當地繪製版報、版畫的「御用」人員。

1959年,李太生被當地文化部門選派到省文化藝術學校(揚州)學習一年,師從葉矩吾、喻繼高、宋文治等美術大師。老師們理論結合實際,在課堂上現場揮毫潑墨,這讓李太生大開眼界。「這段學習經歷對我有很大的提升,我的作品風格也受他們影響很大。」李太生說,他的畫作多以簡潔的線條和豔麗的色彩構成,兼具中國畫與西方油畫的特點,相比於傳統玻璃畫,給了人更多美的享受。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玻璃畫為裝飾的鏡匾行當很吃香。「中堂、高低櫥、大立櫥、四扇屏、六扇屏……好多都是用玻璃畫來裝點,市場非常火爆。」李太生說,因為他的玻璃畫題材新穎,反映了民風民俗,受到不少居民的歡迎,家裡的玻璃畫總是供不應求,基本上當地每家每戶都有他的作品,不僅受本地老百姓歡迎,還有鎮江、揚州的顧客趕來定製,經常要加班加點趕製。

每畫一幅,他都盡心盡力。「愛人給我打下手,一般一天能畫好一幅。」李太生說,玻璃畫還很耐放,早年所用顏料都是上海產的長城漆,色澤經久不褪,也不剝落。「直到今天,這條街上還有好幾戶人家的中堂掛的是我畫的玻璃畫呢!」李太生笑道。

希望把手藝傳承下去

雖然曾經火爆,但上世紀90年代後期,玻璃鏡匾逐漸淡出市場,「現在基本沒什麼生意了。」李太生說,但對自己來說,玻璃畫卻是一門怎麼也丟不下的手藝。「它不僅養活了我們一家人,也是我這一輩子的愛好。」李太生告訴記者,目前,周邊還在畫玻璃畫的可能就剩下自己一個人了。

「我們現在都勸他不要再畫了」,李太生的女婿丁利生告訴記者,由於年輕時長時間蹲著畫玻璃畫,老人的腿腳落下了毛病,雙腿關節變形彎曲,平時行動還要依靠拐杖。

雖然身體不便,但李爹有時候還是忍不住。「偶爾還要拿起毛筆,在玻璃上畫幾筆。」李太生笑著告訴記者,不畫玻璃畫的時候,自己就改畫三合板畫。選用面料較好的三合板,打上白色漆底,晾乾兩天,再用油漆作畫。畫好後裝框,可以自己欣賞,也可以送給親朋好友。

2014年,李太生還加入了泰州市花鳥畫協會,目前,是協會中年紀最大的會員。閒暇時,他還積極向報刊或者市內書畫大賽投稿,「能不能選上沒關係,重在參與。」

隨著年紀漸大,李爹也在思考著自己的這門玻璃畫手藝該如何傳承下去。「如果有年輕人或者學校的孩子們對它感興趣,都可以來找我,我很高興能帶著大家一起畫畫。」李太生說。

記者申莉敏

相關焦點

  • 「竹馬戲」 面臨失傳 南靖縣一祖孫接力傳承
    隨著竹馬戲老藝人年事已高,傳授竹馬戲技藝只能言傳,難於身教,竹馬戲表演藝術的傳承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這一精彩獨特的戲曲節目漸趨衰落。目前,民間的竹馬戲戲班、劇團已不存在,竹馬戲藝人日漸減少,竹馬戲技藝的傳承面臨十分尷尬的處境。
  • 九旬老人拿玻璃作「畫」80年 初學時手常被劃傷
    後來,各種形式的裝飾畫增多,絲網印刷的普及又使玻璃畫失去其特有的藝術風格,再加上老手藝人的流失,玻璃畫已經不復昔日輝煌。年過九旬的張輔老人是天津玻璃畫染磨技藝的第三代傳人,他一直保持著對玻璃畫的痴迷,並希望自己的兒子張春林能將這門古老的工藝傳承下去。
  • 手藝消失了十幾年 男子創作一幅玻璃畫要買幾十萬
    王鴻駿 以手作筆畫梅花 玻璃上綻放的梅花 上周,在雲陽縣文化委提供的一份名單中,76歲王鴻駿畫的玻璃畫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 玻璃畫 你還記得嗎?
    上周,在雲陽縣文化委提供的一份名單中,76歲王鴻駿畫的玻璃畫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如今,玻璃畫雖然淡出人們的視野,但王鴻駿說,像玻璃畫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有重新輝煌的一天。  慢新聞-重慶晚報首席記者 李琅/文 記者 李野/圖  這手藝消失了十幾年  根據云陽縣文化部門提供的信息,目前掌握玻璃畫技能的,在渝東北地區唯有王老和他的女兒。
  • 濰坊手工扎制鳥籠尋找傳承人 盼手藝不失傳
    昌樂縣壽陽山旅遊度假區姜家坊子村以前有不少人製作鳥籠,如今只剩下74歲的崔興昌老人在獨自守護這門手藝。崔興昌從小跟父輩學習扎制鳥籠,60年來一直潛心研究鳥籠扎制工藝。「我不想讓這門流傳幾百年的手藝在我這失傳,希望有人傳承下去。」崔興昌說。
  • 竹編(揭東竹絲編織畫)
    揭東竹絲編織畫,又稱篾織,是潮汕地區已經瀕臨失傳的一門民間藝術形式,現僅在藍城區霖磐鎮西龍村夏氏一家傳承。據清代《潮州府志》記載:「揭陽人多取笙竹以制器,甚精巧」,當地群眾在長期竹編生產中,不斷提升審美情趣,逐漸發展出以竹絲編織創作書畫藝術作品的形式。竹絲編織畫其製作技藝極為細密精巧。
  • 中國傳統竹編手藝,常用編織技法介紹
    竹編技法介紹作為新一代竹編年輕手藝人,我們有責任將竹編手藝更好的傳承和傳播。而竹編手藝裡的「編」字,代表編織,編織又分平面編織和立體編織。常見的平面編織技法分類大致可分為人字編、十字編、五角眼、六角眼、八角眼、穿絲、彈花、絞絲編、插經、螺旋編、菊底編。
  • 【中國夢·踐行者】獅頭扎作傳承之路受困 廣州手藝人仍在堅持手工...
    通訊員供圖醒獅常見製作過程卻不簡單,白雲區一群手藝人仍在堅持手工生產扎撲寫裝,巧手做出醒目獅頭 後生怕苦,傳統手藝傳承堪憂逢年過節、宗親聚會、新店開張,只要「咚咚咚鏘」鑼鼓聲響起,廣州市民就知道,又有人舞獅了。
  • 清代玻璃畫:用於皇家貴族炫富和大貴族相親(圖)
    中央美院副教授郭紅梅博士在本次發布會上,提前公布了近10幅清末玻璃畫,「這批清末老油畫和玻璃畫可以比喻為中國油畫的『祖母』。」郭紅梅博士說。在由中央美院本次帶來的近10幅清末玻璃畫作品中,一幅名為《水中樓閣》的玻璃畫備受郭紅梅推崇。「最上乘的玻璃畫,一定是結合了西方宮廷貴族審美趣味的古典主義繪畫技法,以及中國宮廷貴族審美趣味的工筆重彩畫和中國民間年畫藝術三者的藝術樣式,非常具有中國藝術特色。」郭紅梅指著《水中樓閣》說。  從圖片上看,這幅《水中樓閣》描繪的是清末貴族賞園遊湖的情景。
  • 濰坊八旬老人堅守老手藝 手工製作宮燈美輪美奐
    濰坊齊魯網6月16日訊(記者 王傑)濰坊昌邑市柳疃鎮西陳村有一位製作宮燈的老手藝人--陳世三,年近八旬的他仍然堅持純手工製作宮燈。陳世三整理宮燈。      自小痴迷宮燈製作 靠做宮燈養活一家人      今年已經79歲的陳世三自少年時期就有個夢想,就是把家廟上自乾隆年間就掛著的兩隻大宮燈修復,讓它們保持在最漂亮的狀態。這個少年時期的夢想一直記在陳世三心裡,等到改革開放後,個體戶開始漸漸增多,陳世三也從原來工作的地方辭職回到家裡開始專心做起燈籠。
  • 不讓走馬燈漸行漸遠 七旬老人燈影裡盼傳承(圖)
    不讓走馬燈漸行漸遠 七旬老人燈影裡盼傳承(圖)     老隋製作的走馬燈燈屏上有精心雕剪的鏤空花紋
  • 陝西鳳翔縣:探秘會「呼吸」的酒海 老手藝有大乾坤
    原標題:鳳翔:老手藝有大乾坤 ——探秘會「呼吸」的酒海中國製酒歷史源遠流長,演繹出許多故事。鳳翔縣柳林鎮自古盛產美酒。獨具風格的中國鳳香型美酒贏得了三千年的無上榮耀,它獨特的釀造工藝、貯存工藝、勾兌工藝,共同構成了其博大精深的酒文化。
  • 商丘磚雕藝人潘明生:堅守傳承手工製作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陳海峰 實習生 朱雷通 如今傳統磚雕手藝受到機械化衝擊,但商丘磚雕藝人潘明生仍堅守傳承手工製作,堅持手工刻制四合院,樓臺寺廟等古建築。現在磚雕不像過去,家家蓋房都請磚雕匠來刻制裝點住宅,而現在很多防古建築都是成品定製的了。
  • 擔心手藝要失傳 師傅免費收徒弟 誰喜歡製作真絲線?·都市快報
    昨日8:15,王先生來電:我7月份就要退休了,我要毛遂自薦,我有獨門做真絲線的技術,雖說這是個冷門的活,但如果有人需要我可以傳授。 85100000熱線陳筱妍:王先生60歲,杭州人,在一家制線公司從事真絲線的製作。王先生從事這項技術已有四十多年了。所謂的真絲線製作,就是將蠶寶寶剛吐出來的絲做成五顏六色的線。
  • 如何傳承和守護這一珍貴非遺?
    這一傳統老手藝如何走向現代化?今天,我們又該如何傳承和守護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鐵木」生花,古老技藝傳千年  提起海柳,人們還比較陌生,卻不知,海柳雕技藝已有千年歷史。  海柳即黑珊瑚,因其外形美似柳樹得名,但實屬腔腸動物類,系珊瑚科的一種。它以吸盤固定在礁石上,呈黑褐色或棕褐色,幹粗枝密。
  • 特寫:玻璃畫染磨裡的「剔透」人生
    56歲的張春林是天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玻璃畫染磨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不同於中國傳統繪畫先從背景畫起,再層層遞進描摹細節,玻璃油畫卻是「反其道而行之」,整個繪畫工藝恰好相反。「再加之鏡面效果,寫的字、畫的圖案都是反的,『反畫正看』是玻璃畫的一大特點。」張春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