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胸外科戴紀剛主任帶領磨玻璃結節診治中心團隊成功救治了一例雙肺多發磨玻璃結節微浸潤腺癌患者。近日,這位患者在胸外科進行了胸腔鏡下亞肺段切除術,通過三維重建3D導航定位技術精準切除了雙肺多個混合型磨玻璃結節。
一次肋骨骨折,竟意外查出雙肺多發磨玻璃結節
患者李女士今年剛滿37歲,是安徽省某醫院一名腫瘤內科醫生,2019年5月初,上班途中不小心摔倒,肋骨骨折,CT檢查時竟意外查出雙肺多發磨玻璃結節。李女士在本地醫院進一步檢查,其肺部結節判定為惡性。當地醫院專家表示只能切除大結節,對於小結節無法做到一網打盡。近一年的時間裡,李女士和家人輾轉多地求醫,先後在北京、上海等地求診。李女士聽說新橋醫院磨玻璃結節診治中心成功做過上百例這種手術,慕名而來,找到了新橋醫院胸外科戴紀剛主任。戴主任拿到患者CT片子後,一層一層仔細閱片,再結合人工智慧防漏篩查技術,發現其雙肺多發混合型磨玻璃結節,雙側5個肺葉都有磨玻璃結節,左側4個,大小不均,較大結節直徑有9 mm,其餘小結節直徑不到5mm,結果提示有數個結節已明確發展為微浸潤腺癌。由於患者肺部結節位置極深,加大了手術難度,戴紀剛主任帶領磨玻璃結節診治中心團隊組織了多次討論,認真分析其病情,並對手術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及需要做好的準備進行了充分的溝通,制定了合理的個性化手術方案,經過3D重建導航定位和亞肺葉切除技術,成功為患者精準切除9個磨玻璃結節。術後病理顯示:其中有3個結節均為微浸潤性腺癌,與術前判斷基本一致。目前李女士術後恢復良好,已轉入胸外科普通病房繼續康復治療。
磨玻璃結節微浸潤腺癌是晚期嗎?還能治嗎?
近年來,肺癌的發病率持續升高,像李女士這樣的磨玻璃結節微浸潤腺癌患者也不在少數。據戴紀剛主任介紹,肺癌的早期病變大多表現為無症狀的肺部結節,磨玻璃結節是其中一種特殊類型,影像學上表現為肺內的局灶性或結節狀淡薄密度增高影。磨玻璃結節的發展就好像一個熊孩子長大一樣,分成不同的階段,從不典型腺瘤樣增生(AAH),到原位腺癌(AIS),又進一步發展為早期微浸潤腺癌(MIA),再一步進展為浸潤性腺癌(IAC),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演變過程。在病理學方面,微浸潤腺癌表現為直徑≤3cm的局限性腺癌病灶,其腫瘤細胞絕大多數呈伏壁樣生長,浸潤灶≤5mm,無血管、淋巴管、肺泡腔及胸膜侵犯。目前研究認為微浸潤腺癌是原位腺癌向浸潤性腺癌進展的中間階段,在這一階段,腫瘤細胞從伏壁樣生長模式向浸潤性生長模式演變,從完全無侵襲能力轉化、發展為浸潤性腺癌,從而獲得了有限侵襲能力。微浸潤腺癌是肺腺癌的最早期階段,手術治癒率極高。
磨玻璃早期微浸潤腺癌並不可怕,新橋醫院磨玻璃結節診治中心為你的肺保駕護航
近年來的許多研究均表明,外科手術切除後浸潤腺癌的治癒率接近100%,與原位腺癌幾乎無差別。這就意味著,規範的外科手術對微浸潤腺癌可以達到近乎完全根治的效果。戴紀剛主任說,磨玻璃結節早期腺癌是可以治癒的,最重要的是早發現及精準規範的診療。各個醫療機構應嚴格參考磨玻璃結節診治指南,並結合具體情況,為患者提供規範化、個體化的隨訪和治療策略,改善患者預後,提高治癒率。戴主任介紹到,「目前科室主要採取精準評估+3D定位切除方案解決磨玻璃微浸潤腺癌問題,一次性手術完全切除後治癒率極高,患者術後大多不用進行後續的放化療,術後生活基本不受影響」。
新橋醫院胸外科自2018年創建肺磨玻璃結節診治中心以來,兩年間專注於磨玻璃結節的精準診斷和微創治療,不僅提高了肺癌早期診斷率和治癒率,還為肺癌早期篩查提供了高質量的平臺和技術,並且為肺磨玻璃結節患者提供了更好的診療服務。為了守護肺病患者生命線,新橋醫院肺磨玻璃結節診治中心團隊至精至誠,潛心鑽研,在肺磨玻璃結節診治方面實現了一系列技術創新,其綜合化的專科診療為百姓帶來了健康,我們期待新橋醫院肺磨玻璃結節診治中心徹底攻破磨玻璃結節難關,早日造福於更多磨玻璃結節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