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42歲的吳先生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隨訪了九年多的磨玻璃結節終於做手術切掉了。近日,接受採訪的吳先生欣慰的表示伴隨自己人生接近四分之一時間的結節終於和自己告別,心裡的大石頭落了地,再也不用提心弔膽過日子了!
持久戰!磨玻璃結節竟持續隨訪九年
2010年時,吳先生在一次偶然的體檢中發現自己左肺上有兩個磨玻璃結節,去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胸外科複診時碰到了姚珂教授團隊,姚教授仔細看過檢查結果後發現他的兩個結節位置都比較深,可能一般的楔形手術無法將結節切除乾淨,只能進行肺葉手術,考慮到結節比較小且表現都十分良好,惡變的概率很小,便建議他先隨訪一段時間。「那個時候我雖然很害怕,但是姚教授仔細幫我分析了,這兩個結節如果要做手術的話就得做肺葉手術,一個人總的就只有5片肺葉,切掉一整片對後面的生活多多少少總會有些影響,他認為我還年輕並且結節惡變的概率幾乎為零,所以讓我先隨訪,如果結節有變化了再做手術也不遲。我想了很久,覺得姚教授說的有道理,畢竟那個時候我才三十多歲,家裡很多苦活累活都需要我,所以我就聽大夫的話,根據醫囑進行隨訪,誰知道竟然隨訪了九年,這對我的身體和精神來說都是一場持久戰,還好今年終於把這個麻煩解決掉了。」說到這個,吳先生不禁滿面笑容。
「這個患者,我印象很深,每年見一次都算是老熟人了」,一說到吳先生,姚教授立馬就有印象:「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碰到過很多磨玻璃結節患者,他們大多分為三類,第一類患者對磨玻璃結節一知半解,知道這種結節惡變概率高,發現結節後心理壓力太大,吃不香睡不著,甚至會影響正常生活,這類患者不管結節的大小或具體表現如何都會強烈要求進行手術,不把結節切掉基本沒法正常生活;第二類患者則完全相反,聽到醫生說磨玻璃結節惰性生長,並且結節表現良好建議隨訪時大多不會太放在心上,最開始一兩年還能定期來醫院隨訪檢查,如果沒啥變化則會將其拋諸腦後,等到後面出現症狀再就診時結節多已發展到中晚期。這兩種患者在臨床工作中是最常見的,但二者的心態都太極端,均不可取。吳先生這種情況則屬於第三類患者,依從性好,醫生解釋後能放下大部分的心理負擔,但又能謹記醫囑堅持隨訪,結節一旦發生變化就能及時手術,所以結節就算有所發展也多在肺癌早期,這類患者的預後一般都比較好。吳先生的兩個結節都是IA期腺泡型肺腺癌,做完手術都不用再做輔助放化療,治癒率非常高。」
發現肺結節,科學隨訪很關鍵
姚教授表示,一般直徑5 毫米以下的肺小結節幾乎不會癌變,不過也需要定期隨訪,隨訪期為2 年。複查時間可根據結節的大小來確定,具體來說:結節直徑小於等於4毫米,應每12個月隨訪一次;結節直徑在4—6毫米之間的患者,應每隔6個月隨訪一次;如果結節沒有變化,則每年定期隨訪;結節直徑在6—8毫米之間,應在最初的3—6個月之間複查一次,在9—12個月之間再複查一次,如果沒有變化,則每年定期隨訪。對於多個小的實性結節,隨訪的頻率和持續時間應依照最大的結節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