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9月28日報導 昨晚,廣東籍專家、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飛船系統顧問鄭松輝研究員,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向記者披露了神七出艙活動的一些「門道」。
所謂「太空行走」
「太空行走」是出艙活動的俗稱,這次出艙活動中,翟志剛是抓住神七表面的扶手移動身體的。在失重狀態下行走,無所謂上下左右,也無論頭朝「上」還是朝「下」,身體橫躺著都叫做「行走」。
「洞么」是什麼意思
「洞么」是「01」的一種習慣呼叫方法。
同樣,「洞二」就是「02」的意思。
神七乘組第一次設置了指令長崗位,即任務中自稱「洞么(01)」的航天員翟志剛。「洞二(02)」是軌道艙航天員劉伯明,「洞三(03)」是返回艙值守航天員景海鵬。
飛行進入出艙活動段後,01號和02號航天員進入軌道艙,03號航天員則留在返回艙,負責飛船監測和地面聯絡。
胡總書記題寫「飛天」
艙外服右臂上的「飛天」兩個字是胡錦濤總書記題寫的,左臂上是個小國旗。
「飛天」的設計壽命是4小時左右,可以重複使用4至5次,據說價值3000萬元,但這次是不會帶回來了,而要留在軌道艙。隨著軌道艙運行的衰減,最終在大氣層中被燒毀。不過,航天員的手套會帶回地面。那個手套有點像拳擊手套。
艙外航天服手腕部位還有個小鏡子。因為航天員戴上頭盔後視野受限,要用這個小鏡子幫助查看周圍。
吸氧排氮
出艙之前要進行一個快速減壓。這期間還要花30分鐘左右,讓航天員來一個吸氧排氮的過程。否則,航天員容易出現減壓病。
由於艙外航天服內部氣壓較低,為避免航天員進入低壓環境後,血液中溶解的氮氣析出形成氣栓,航天員要提前吸入大量純氧,儘量排出血液中的氮氣,這個過程被稱為吸氧排氮。
出艙前有最後「體檢」
雖然事先決定是翟志剛出艙,但最終還取決於航天員的身體狀態,地面醫監醫保人員可以臨時決策。
在出艙活動開始之前,航天員要再次接受醫學檢查,以確認是否具備出艙活動的能力。這次最重要的醫學檢查將於航天員穿好艙外航天服之後進行,項目包括生命體徵測定、體能情況測定等。如果沒有運動病且體能狀態好,航天員就可進入吸氧排氮的程序。在準備開啟艙門時,航天員還要接受一次簡單的醫學詢問。如果身體狀況好,醫生就可對航天員做最後的「放行」。
(責任編輯: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