艙外服右臂印「飛天」 胡錦濤親筆題寫(圖)

2020-11-22 搜狐網

  南方日報9月28日報導 昨晚,廣東籍專家、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飛船系統顧問鄭松輝研究員,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向記者披露了神七出艙活動的一些「門道」。

  所謂「太空行走」

  「太空行走」是出艙活動的俗稱,這次出艙活動中,翟志剛是抓住神七表面的扶手移動身體的。在失重狀態下行走,無所謂上下左右,也無論頭朝「上」還是朝「下」,身體橫躺著都叫做「行走」。

  「洞么」是什麼意思

  「洞么」是「01」的一種習慣呼叫方法。

同樣,「洞二」就是「02」的意思。

  神七乘組第一次設置了指令長崗位,即任務中自稱「洞么(01)」的航天員翟志剛。「洞二(02)」是軌道艙航天員劉伯明,「洞三(03)」是返回艙值守航天員景海鵬。

  飛行進入出艙活動段後,01號和02號航天員進入軌道艙,03號航天員則留在返回艙,負責飛船監測和地面聯絡。

  胡總書記題寫「飛天」

  艙外服右臂上的「飛天」兩個字是胡錦濤總書記題寫的,左臂上是個小國旗。

  「飛天」的設計壽命是4小時左右,可以重複使用4至5次,據說價值3000萬元,但這次是不會帶回來了,而要留在軌道艙。隨著軌道艙運行的衰減,最終在大氣層中被燒毀。不過,航天員的手套會帶回地面。那個手套有點像拳擊手套。

  艙外航天服手腕部位還有個小鏡子。因為航天員戴上頭盔後視野受限,要用這個小鏡子幫助查看周圍。

  吸氧排氮

  出艙之前要進行一個快速減壓。這期間還要花30分鐘左右,讓航天員來一個吸氧排氮的過程。否則,航天員容易出現減壓病。

  由於艙外航天服內部氣壓較低,為避免航天員進入低壓環境後,血液中溶解的氮氣析出形成氣栓,航天員要提前吸入大量純氧,儘量排出血液中的氮氣,這個過程被稱為吸氧排氮。

  出艙前有最後「體檢」

  雖然事先決定是翟志剛出艙,但最終還取決於航天員的身體狀態,地面醫監醫保人員可以臨時決策。

  在出艙活動開始之前,航天員要再次接受醫學檢查,以確認是否具備出艙活動的能力。這次最重要的醫學檢查將於航天員穿好艙外航天服之後進行,項目包括生命體徵測定、體能情況測定等。如果沒有運動病且體能狀態好,航天員就可進入吸氧排氮的程序。在準備開啟艙門時,航天員還要接受一次簡單的醫學詢問。如果身體狀況好,醫生就可對航天員做最後的「放行」。

(責任編輯:王雪)

相關焦點

  • 楊利偉披露神五飛天故事:胡錦濤主席含淚送行
    他圓滿出色地完成了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航天英雄楊利偉二十九日來到海南大學演講,和千餘名學子共同分享了「飛天」的諸多趣聞逸事。  胡錦濤主席含淚送行  發射「神五」當日清早,胡錦濤主席來到指揮中心,親自為他送行。
  • 「神七」返回艙首亮軍博 航天服「坐鎮」展廳
    記者 張斌攝   昨天(9日),《飛天壯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紀實攝影展》在軍事博物館開幕,神舟七號飛船返回艙、艙外航天服、翟志剛漫步太空的紀實圖片等首次露面。  展覽共展出200餘幅攝影圖片、30餘件「飛天文物」,再現了神舟七號航天員乘組受命出徵、飛船遨遊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漫步太空、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等瞬間。首次展出航天員進行模擬水槽訓練、完成太空出艙活動和伴飛小衛星拍攝的飛船太空運行等大量圖片,以及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等6位航天英雄的太空攝影作品和影像視頻。
  • 神十一艙艙外航天服等實物長沙展出
    神十一艙返回艙實物、神舟降落傘實物,「飛天」艙外航天服實物等約61件珍貴的科普展品正在展出。玉兔二號月球車。市民紛紛拍下神十一艙返回艙實物照片。「飛天」艙外航天服實物。其中,科普展區面積近4000餘平,以神十一艙返回艙實物、神舟降落傘實物,「飛天」艙外航天服實物、嫦娥四號任務1:1著陸器、玉兔二號月球車、「鵲橋號」中繼星等太空飛行器模型為代表,配合科普展板、互動展品,共6大類、28個展項、約61件珍貴的科普展品參展,其中多數展品為首次對公眾公開展示。
  • 中國「神舟」七號飛天全記錄
    中國「神舟」七號飛天全記錄 2008年09月28日 18:46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9月28日電 題:神舟七號飛天全記錄  作者:張哉麟 朱鵬英  北京時間2008年9月25日至28日,中國成功實施了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
  • 「中華飛天第一硯」等首次亮相山東博物館
    「中華飛天第一硯」等首次亮相山東博物館     山東博物館館長郭思克(右)為硯雕大師吳笠谷(左)頒發收藏證書 應妮 攝   中新網4月22日電 由著名硯雕大師吳笠谷設計製作的「中華飛天第一硯」和「中華潛海第一硯」隨著《中華硯文化展》22日在山東博物館首次展出。
  • 太空「大禮」到韶山——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交接儀式側記
    12月25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交接儀式在毛澤東廣場舉行。 10時許,在毛澤東銅像前,被紅綢包裹的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緩緩地揭開「蓋頭」,與三湘兒女見面。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將長期在毛澤東同志紀念館展陳。
  • 單價3000萬的飛天戰袍,期待你的智慧火花
    大家是否還記得,每一次中國航天員出徵太空,身上那件「飛天戰袍」?在2008年9月27日,航天員翟志剛身著「飛天」艙外航天服,進行我國首次太空出艙活動,在距地球300多公裡的茫茫太空驚豔「亮相」,那一句「我已出艙、感覺良好」,振奮了億萬中華兒女。
  • "神十"返回艙落戶韶山!湘潭大學作為兩所高校代表之一,受邀出席!
    12月25日上午,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交接儀式在韶山毛澤東銅像廣場舉行。他說,神舟十號返回艙落抵韶山,同時韶山被確定為月壤的異地災備點,是對偉人"可上九天攬月"夙願的告慰。作為地處偉人故裡,毛澤東主席親自倡辦、親筆題寫校名、親切囑託一定要辦好的大學,湘潭大學更要有"九天攬月"的堅毅,傳承紅色基因,堅持改革創新,矢志科技報國,以把學校辦得更好更有特色的辦學成績告慰一代偉人,為建設航天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湘大力量。
  • 飛天神舟:中國載人飛船
    這就是當航天員乘返回艙返回地面後,留在軌道上的軌道艙由太陽能電池板繼續供電,艙內的儀器設備能在無人值守的情況下,像衛星一樣自主地工作,這可大大延長飛船執行太空任務的工作壽命,充分發揮飛船的「餘熱」。「神舟」飛船的軌道艙外形為兩端帶有錐角的圓柱形,位於返回艙前面,這是為了增加航天員的活動空間。它一般為航天員在軌工作場所,裡面裝有多種試驗設備和實驗儀器,可進行對地觀測。
  • 艙外航天服就如同迷你太空飛船 「飛天鎧甲」如何煉成
    編者的話  要在真空、失重、輻射的太空環境中生存,人類需要一個合適的微小氣候環境,除了載人飛船、空間站等載人太空飛行器外,航天服這套「飛天鎧甲」也為航天員提供安全屏障。比如艙外航天服,其本身就如同一個迷你的太空飛船。  近日,記者走進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服工程研究室,試圖擷取這些「幕後英雄」的故事片段,探尋「飛天鎧甲」如何「煉」成。
  • 日擬用墓苑代替靖國 或為胡錦濤訪日鋪路(圖)
    分析認為,日本此舉或是為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明年訪日做鋪墊。  解決靖國神社問題  據報導,有官員提出以千島淵戰歿者墓苑代替靖國神社成為日本國立追悼設施的建議,受到不少官員擁護,大有馬上付諸現實的趨勢。  訪日條件還不成熟  有消息人士指出,這可能是為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明年訪日鋪路,如果這一設想成為現實,胡錦濤可能將於明年訪日。  據悉,今年6月10日,新任日本駐華大使宮本雄二向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遞交國書,但胡錦濤表示條件還不成熟,一旦時機成熟,便會出訪日本。
  • 胡錦濤抵達車里雅賓斯克
    新華社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8月16日電 國家主席胡錦濤16日抵達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觀摩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聯合反恐軍事演習。  當地時間22時20分,胡錦濤乘坐的專機抵達車里雅賓斯克巴蘭季諾國際機場。胡錦濤在機場受到俄羅斯外交部高級官員和車里雅賓斯克州官員的熱情迎接。
  • 9張GIF動圖回顧神舟十一號飛天全過程
    以下9張GIF動圖回顧神舟十一號飛天全過程,給錯過直播的你。神舟十一號點火發射順利升空航天員在艙內敬禮
  • 你知道曾被著名科學家嚴濟慈親筆題字「仙梅」指的是什麼?
    1994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著名科學家嚴濟慈品嘗後,親筆題寫了「仙梅」二字。在『99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上,「仙」牌仙居楊梅被評為「名牌產品」,不僅遠銷大江南北,還直闖俄羅斯等國際市場。仙居楊梅被評為浙江省「十佳楊梅」。仙居楊梅現在又到了楊梅採摘時候,看到這一個個又大又甜的楊梅,你還不心動嗎?我都流口水了。
  • 揭秘中國航天員20年:2008年神舟七號軌道艙曾響起火災警報
    為練就過硬的飛天本領,他們要首先進行八大類上百個科目的學習訓練。   除繁重的文化課學習外,航天員還要承受超重、失重、低壓等特殊環境因素的嚴峻考驗,挑戰的是生理和心理的承受極限。   模擬失重訓練,航天員需要身著160多公斤重的水下訓練服,在深水裡反覆訓練艙外活動技能,一次訓練長達4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