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七」返回艙首亮軍博 航天服「坐鎮」展廳

2020-12-07 中國臺灣網

 

神七航天服吸引小航天迷拍照留念。記者 張斌攝

 

  昨天(9日),《飛天壯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紀實攝影展》在軍事博物館開幕,神舟七號飛船返回艙、艙外航天服、翟志剛漫步太空的紀實圖片等首次露面。

  展覽共展出200餘幅攝影圖片、30餘件「飛天文物」,再現了神舟七號航天員乘組受命出徵、飛船遨遊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漫步太空、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等瞬間。首次展出航天員進行模擬水槽訓練、完成太空出艙活動和伴飛小衛星拍攝的飛船太空運行等大量圖片,以及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等6位航天英雄的太空攝影作品和影像視頻。

  同時,展覽還展示了大量珍貴實物,包括胡錦濤總書記為我國研製的艙外航天服親筆提名「飛天「的圖案,飛船返回艙、飛船主降落傘、艙外航天服、翟志剛出艙使用的手套和太空行走揮舞的小國旗,以及部分飛船搭載物品和載人航天發射場模型等。

  展覽將於明天正式對外開放,預計於本月22日結束,票價20元/人。此外,主辦方定於10日和17日,為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做出貢獻的工作人員安排專場參觀。

  現場探訪——返回艙逃逸塔「空降」露天展區

  展覽主辦方在軍博廣場上設置了露天展區,飛船返回艙、逃逸塔和整流罩全部「空降」到軍博大門左側的露天展區。

  警戒線內的3大「飛天文物」一字排開,「打頭陣」的飛船返回艙在一個特製的巨型玻璃罩內,外形像中國古代的大鐘,成倒錐體,表面呈炭黑色。返回艙高2.2米,艙門直徑65公分,最大內直徑2.5米,航天員在裡面的自由活動空間大約6立方米。

  航天服「坐鎮」軍博4層展廳

  首次亮相的艙外航天服「坐鎮」軍博4層展廳的中心位置,以「站姿」矗立在展櫃內。與在電視上轉播的太空行走畫面一樣,艙外航天服的四周圈著白色保護架。

  與它相鄰而立的展櫃內,艙內航天服則以「坐姿」示人。

  小航天迷組建航天中隊

  來自西城區奮鬥小學的數十名孩子成為開幕後的首場觀眾,他們紛紛在航天服前合影留念。一名小航天迷說,他2005年就跟隨媽媽到航天城見過偶像楊利偉,之後便和同學組建了航天中隊,他們經常組織活動,並與載人航天運載火箭系統總指揮黃春平、美籍華裔航天員焦立中等人見過面,「我們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真正的航天員。」(記者 李琦)

相關焦點

  • 「神七」航天服及回收傘材料堪比「黃金價」(圖)
    ★回收傘:阻燃、耐磨、強力高、重量輕、紅白兩色、異型設計★太空衣:彈性好、抗強輻射、耐超低溫、價格貴「神舟七號」發射在即,但可能大家還不知道,「神七」太空人的艙外航天服以及返回艙回收傘中所用的原材料,是由成都海蓉特種紡織品有限公司生產提供的。
  • 返回艙、艙外航天服……快來看看中國航天成就展都有些啥
    星辰在線4月24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夏曉瀾 劉賓)4月24日,2019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啟動儀式暨中國航天大會開幕式在湖南長沙舉行。4月23日至4月29日,「航天放飛中國夢」——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航天成就展在湖南國際會展中心向廣大市民開放。
  • 「航天迷」有眼福了!神十一艙艙外航天服等實物長沙展出
    本次展覽圍繞「逐夢航天,合作共贏」的活動主題,包括「致敬中國航天」——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航天攝影圖片展、「航天放飛中國夢」科普展區、「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航天成果展區和中外商業航天產業企業展區四個部分,展覽面積約11000平方米。神十一艙返回艙實物、神舟降落傘實物,「飛天」艙外航天服實物等約61件珍貴的科普展品正在展出。
  • 揭秘神七七大看點 3000萬航天服助太空漫步(圖)
    這種冒險導致返回階段,由於艙內空間狹窄航天員無法穿著艙內太空衣。飛船意外漏氣,無法用太空衣備用生命維護系統協助呼吸,3名蘇聯航天員由於急性缺氧和體液沸騰而身亡。由此可見多一名航天員絕非多一個座位這麼簡單。必須增加一整套生命保障系統,才能保障航天員的安全。  此外,由於「神七」要進行出艙活動,還必須攜帶艙外航天服和7天太空生活所需的物品,上去的時候要攜帶300公斤的裝備物資。
  • 神舟十一號返回艙亮相第二屆智能大會科技展覽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劉盼盼/攝神舟十一號返回艙。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劉盼盼/攝艙內航天服。艙內航天服是航天員在太空飛行器內使用的航天服,航天員在太空飛行器發射,返回和在軌道運行期間發生密閉艙施壓時,必須穿上艙內航天服。
  • 神七發射時間【神舟七號】神七什麼時候發射
    神七發射時間:9月25日至9月30日擇機實施——首選神七發射時間是9月25日晚9時10分左右最新消息:神舟七號飛船將於9月25日21:07時至22:27時擇機發射! 神7行程預測:「神7」9月25日發射升空,航天員9月26日或27日出艙活動, 9月28日返回地球,全程持續68小時。
  •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將提前至本月底發射
    本報綜合消息 原定10月發射的「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將提前至本月底升空。具體時間預計會在北京帕運會閉幕至「十一」國慶前。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隨「神七」上天的3名航天員中,將有1人執行艙外行走任務,實現中國航天員首次出艙活動。
  • 港臺媒體關注神七航天員出艙:五星紅旗格外醒目
    (電視截圖)(電視截圖)  中新網9月27日電 北京時間27日下午4點59分,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成功返回軌道艙  臺灣TVBS的報導說,神舟七號宇宙飛船25日順利升空之後,現在也完成了這趟太空行的主要任務出艙行走,透過電視轉播,神七航天員也向全世界的觀眾揮手。而這也是繼美俄後,大陸完成「太空漫步」目標,同時也意味大陸航天工程向前邁進一大步。   臺灣東森新聞報導說,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於下午順利在太空中邁出第一步。
  • 艙外航天服就如同迷你太空飛船 「飛天鎧甲」如何煉成
    「艙內航天服氣密性檢查合格!」10月17日,在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前,景海鵬、陳冬向指揮部報告,這是他們開啟太空徵程的重要一步。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為了這十二個字,航天服研發團隊經歷了怎樣的艱辛。  特製聽診器為「鎧甲」探傷  2001年春,我國首個載人航天飛行器神舟五號各項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國首套艙內航天服也進入鑑定實驗階段。
  • 國新辦召開神七發布會 王兆耀稱火災是虛警
    很高興又一次同大家見面,受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的委託,我在這裡再次向大家通報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的有關情況。  截至目前,神舟七號已環繞地球31圈,出艙活動順利的圓滿完成,從昨天十點二十飛船運行第9圈開始,兩名航天員經過十多個小時的艙外航天服的組裝測試以及艙外航天服在軌訓練,完全適應了微重力條件環境。
  • 東華大學課題組為「神七」研製暖體假人
    「神七」太空人的艙外航天服,每套價值3000多萬元人民幣,可適應攝氏但你可能想像不到,最先試穿這套航天服的,卻不是航天英雄,而是東華大學服用性能測試國家重點學科實驗室研製的暖體假人。航天服究竟合不合格,都得這些暖體假人「說」了算。  試衣是「天職」  身高1.68米的黑色假人自「誕生」以後,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試穿」航天員的艙外航天服。  假人一年四季都只能住在實驗室裡,四周有厚厚的隔溫層。
  • 「神七」航天員出艙先揮舞國旗的經典畫面,其實源自一個錯誤警報
    就在他取下第二個安全鎖掛鈎準備固定在艙外把手上時,軌道艙內報警聲響起,冷峻的女中音不斷重複著一句話:「軌道艙火災」。彼時,北京飛控中心大廳的電子屏幕上,同時顯示出這行令人心驚肉跳的提示信息,並隨著電視畫面直播了出去。翟志剛覺得自己的頭髮瞬間豎了起來,如果飛船著火,則意味著神舟七號乘組無法返回。
  • 艙外服右臂印「飛天」 胡錦濤親筆題寫(圖)
    所謂「太空行走」  「太空行走」是出艙活動的俗稱,這次出艙活動中,翟志剛是抓住神七表面的扶手移動身體的。在失重狀態下行走,無所謂上下左右,也無論頭朝「上」還是朝「下」,身體橫躺著都叫做「行走」。「洞二(02)」是軌道艙航天員劉伯明,「洞三(03)」是返回艙值守航天員景海鵬。  飛行進入出艙活動段後,01號和02號航天員進入軌道艙,03號航天員則留在返回艙,負責飛船監測和地面聯絡。  胡總書記題寫「飛天」  艙外服右臂上的「飛天」兩個字是胡錦濤總書記題寫的,左臂上是個小國旗。
  • 「神舟」五號飛船返回艙
    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覆載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代號為「921工程」。1999年11月20日,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艘航天試驗飛船「神舟」一號發射成功,經過21小時11分的太空飛行,順利返回地球。
  • 返回艙開艙了!神舟十一號飛船帶回了什麼?
    醫學實驗生物樣本、太空實驗裝置、特色農作物和藥材種子(種苗)、紀念哈達、濰坊風箏、中國青年志願者旗幟……在11月22日下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在京舉行的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開艙儀式上,這些剛剛完成太空遊的「寶貝」一一亮相,現場的掌聲和快門聲此起彼伏。
  • 第一件太空艙外航天服,能承受140高溫、-130低溫
    第一件太空艙外航天服,能承受140高溫、-130低溫 2020-11-11 09:
  • 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開艙,帶回了什麼?
    醫學實驗生物樣本、太空實驗裝置、特色農作物和藥材種子(種苗)、紀念哈達、濰坊風箏、中國青年志願者旗幟……在11月22日下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在京舉行的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開艙儀式上
  • 「土豪金」的俄羅斯太空衣,我國「神州七號」也有借鑑
    再看看俄羅斯海鷹-M型出艙用航天服,同樣和其他國家的出艙用航天服有很大差別。目前艙外航天服有美式和俄式兩種,美式航天服由軟材料製造而成,上下分身,航天員需要在別人幫助下才能穿得上。「神七」航天員穿的艙外航天服由我國自主研製開發,但更多借鑑了俄式航天服的特點。
  • 神七航天員:成功實現中國首次太空行走
    【感動事跡】北京時間2007年9月25日晚,搭載著3名太空人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執行中國第三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任務的主要內容是實施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同時開展衛星伴飛、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實驗。2008年9月27日16點43分24秒,翟志剛開始出艙,他在太空邁出第一步。
  • 艙外太空衣的歷史變遷——第一代艙外太空衣
    現在,這件保護服陳列在華盛頓特區的斯密森航空航天博物館。於是,太空行走——艙外活動放在了美蘇議事日程的首位,艙外航天服出現。太空人列昂諾夫成為太空行走第一人,他的夥伴別利亞耶夫留在艙內。列昂諾夫通過一個壓差隔離室來到艙外,當時為了安全起見,他在身上拴了一根5米長的繩子與飛船相連,就像是一根嬰兒的臍帶,與艙內生命保障系統相連,不斷的提供氧氣,循環調節空氣。他的活動由別利耶夫遙控。之前,別利亞耶夫幫他穿好了艙外航天服,檢查了設備、系統和記錄及通信裝備的工作情況,調好飛船艙內及閘門艙內的壓力,打開從飛船通往閘門艙的艙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