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紹榮團隊建立大幅降低基因編輯模式動物嵌合率的新方法

2021-01-16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年來發展起來的CRISPR-Cas9系統可以高效的對基因進行編輯。通過向受精卵或卵母細胞共注射Cas9和sgRNA可以有效的產生基因編輯的模式動物【1】。然而,注射的Cas9一旦開始發揮作用即具有持續切割的能力,很難在時間及空間水平上精確地控制Cas9的活性,這限制了Cas9注射方法的應用範圍並且突顯出了許多弊端。首先,傳統的顯微注射方法,由於具有持續的Cas9切割活性,其產生的基因編輯胚胎或者動物絕大部分都存在著基因型嵌合,需要經歷長時間的繁育純化過程【2】。其次,目前還沒有一種有效的方法可以在胚胎中利用CRISPR-Cas9技術對親本特異性的位點進行編輯。這些缺陷歸根結底是因為不能有效的對Cas9活性進行時空特異性控制【3】。

2020年9月14日,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高紹榮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Precise allele-specific genome editing by spatiotemporal control of CRISPR-Cas9 via pronuclear transplantation的研究成果。在該項研究中,研究者建立了一種名為Past-CRISPR(parental allele-specific gene-targeting)的方法,能夠高效的對親本特異性等位位點進行編輯並能大幅的降低基因編輯模式動物的嵌合率。

為了在時空精確調控CRISPR/Cas9的活性並實現精確的單等位位點的基因編輯,研究者們提出了兩點假設:第一,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受精卵原核期是能夠區分開父母源染色體組的唯一窗口,提供了對不同親本染色體位點進行操作的空間。第二,受精卵中保留的Cas9/sgRNA可以通過原核互換的方法進行胞質的稀釋作用從而終止Cas9的編輯活性,可以用來精確調控CRISPR/Cas9的活性。基於這兩點假設,研究者在MII期卵母細胞中共注射Cas9 mRNA及靶向目的基因的sgRNA之後進行體外受精(IVF)。等到受精卵發育到PN3-4階段(7~9 h.p.f),將注射組受精卵的雌原核或者雄原核分別取出,並轉移到分別去除雌原核或者雄原核的正常受精卵中重構出二倍體受精卵。理論上,重構受精卵的一套染色體組已經被編輯而另一套染色體組為野生型(Pat-ko/Mat-wt; Mat-ko/Pat-wt)(圖1)。

通過利用Past-CRISPR方法在多個基因位點進行分析驗證,發現在保持正常的編輯效率(85.7%)的同時對各基因位點均具有高效的等位特異性的編輯效率(91.7%)。並且該方法能夠選擇性的對不同親本等位位點進行編輯。同時,Past-CRIPSR方法與傳統的胚胎顯微注射方法相比,能夠產生更低的基因型嵌合率(7.1% VS 84.6%)。

接下來,研究者利用Past-CRISPR方法進行了多種基因編輯的應用。該方法能夠通過一步法對印記基因進行功能及表型的鑑定;該方法能夠快速且有效的產生攜帶有突變致死基因的單等位突變的動物模型,並且證明該致死突變可穩定遺傳給後代;同時,該方法可通過一步法得到沒有基因型嵌合的完全基因敲除的動物模型。最後,該方法還能用於對顯性遺傳疾病的治療,研究人員利用Fgfr3顯性突變導致的侏儒症小鼠疾病模型(Gly369Cys),利用Past-CRISPR方法特異性地破壞顯性突變等位位點從而糾正子代骨發育異常的病理症狀,阻斷了該疾病在子代中的傳播。

總之,該項研究建立了一種親本等位特異性基因編輯的方法(Past-CRISPR),利用原核互換顯微操作技術介導的胞質稀釋作用可以時空特異性的控制Cas9的編輯活性。該方法能夠精確的對特定基因位點進行親本特異性編輯並能大幅降低基因編輯動物的嵌合率,可廣泛的應用於親本效應基因的功能鑑定,疾病治療及動物模型的構建。

據悉,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高紹榮教授和劉文強研究員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博士研究生李延鶴為本文第一作者。同濟大學口腔醫學院直博生翁雨藤也參與該研究,該研究也得到同濟附屬口腔醫院王佐林教授的支持幫助。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8391-y.pdf

參考文獻:

1. Wang, H. et al. One-Step Generation of Mice Carrying Mutations in Multiple Genes by CRISPR/Cas-Mediated Genome Engineering.Cell153, 910-918 (2013).

2. Ma, H. et al. Correction of a pathogenic gene mutation in human embryos.Nature548, 413-419 (2017).

3. Maji, B. et al. A High-Throughput Platform to Identify Small-Molecule Inhibitors of CRISPR-Cas9.Cell177, 1067-1079 e1019 (2019).

來源:BioArt

相關焦點

  • 【學術前沿】高紹榮團隊建立大幅降低基因編輯模式動物嵌合率的新...
    【學術前沿】高紹榮團隊建立大幅降低基因編輯模式動物嵌合率的新方法(Past-CRISPR) 2020-09-16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Nat Comm | 大幅降低基因編輯模式動物嵌合率的新方法
    通過向受精卵或卵母細胞共注射Cas9和sgRNA可以有效的產生基因編輯的模式動物【1】。然而,注射的Cas9一旦開始發揮作用即具有持續切割的能力,很難在時間及空間水平上精確地控制Cas9的活性,這限制了Cas9注射方法的應用範圍並且突顯出了許多弊端。
  • 【澎湃新聞】Nature子刊:同濟大學高紹榮團隊建立大幅降低基因編輯...
    【澎湃新聞】Nature子刊:同濟大學高紹榮團隊建立大幅降低基因編輯模式動物嵌合率的新方法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2020-09-21
  • 同濟大學高紹榮/江賜忠合作揭示胚胎發育過程的重編程模式
    最近,劉江和陳子江團隊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過程中,CTCF蛋白對拓撲相關結構域(TAD)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詳見BioArt報導:專家點評Nature丨劉江/陳子江合作團隊揭示人類精子和胚胎染色體三維結構建立的奧秘)【3】。
  • 中國科學家完成首例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患者
    Stem Cells in a Patient with HIV and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的研究論文,建立了基於CRISPR在人成體造血幹細胞上進行CCR5基因編輯的技術體系,實現了經基因編輯後的成體造血幹細胞在人體內長期穩定的造血系統重建。
  • ...首次:廣醫三院劉見橋教授團隊,將基因編輯技術運用於人類二倍體...
    2、全球首次:CRISPR初次應用於人類二倍體胚胎為了解答這個難題,廣醫三院劉見橋教授所主導的團隊展開了研究。劉見橋團隊首先將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在異常三倍體胚胎中,結果顯示修復率依然不高,只有約10-20%。隨後,劉見橋團隊嘗試將其應用於二倍體胚胎。
  • 科學家建立快速分析致死基因在不同組織中功能的新方法
  • 【學術前沿】高紹榮/江賜忠/陳嘉瑜合作揭示Dux可介導修復SCNT胚胎...
    此外,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TSA是一個經典的可提升核移植胚胎發育率的處理方式,克隆胚胎經過TSA處理後,其產生克隆動物的效率可從1%提升至6%。2017年底開始,團隊研究人員開始利用微量組學技術對正常胚胎及SCNT胚胎發育中的組蛋白H3K9ac修飾圖譜進行了繪製,發現了一系列SCNT胚胎中的異常乙醯化區(AAR)是重編程的表觀遺傳障礙,這些區域包含許多對胚胎發育至關重要的基因,而這些基因在SCNT胚胎中顯著失調,例如2C基因表達受到普遍抑制。
  • 中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建立基因編輯瑞特症候群猴模型
    中新社昆明5月19日電 (記者 史廣林)記者19日從雲南省科技廳獲悉,國際頂級期刊《Cell》本月18日發表了昆明理工大學、雲南省靈長類生物醫學重點實驗室季維智、陳永昌團隊和同濟大學醫學院孫毅團隊,運用TALEN技術開展食蟹猴瑞特症候群(Rettsyndrome,RTT)模型的研究。
  • 科學家成功建立基因編輯兒童腦疾病「瑞特症候群」猴模型
    新華社昆明5月19日電(記者嶽冉冉)我國科學家最近成功建立了基因編輯兒童腦部疾病——「瑞特症候群」的猴模型。該項成果於18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細胞》上。  兒童瑞特症候群是屬於自閉症譜系範疇的神經發育性疾病,由大腦發育異常造成,時至今日仍然沒有有效治療方法。
  • 科學家利用CRISPR-Cas9技術在CART細胞中實現多基因編輯
    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細胞治療是非常有前景的腫瘤治療方法,中文翻譯為「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嵌合抗原受體(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是由人工設計合成的跨膜蛋白,包括細胞外、跨細胞膜以及細胞內三個部分。
  • 新工具能顯著降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瞿劍)記者19日從中國農科院獲悉,該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左二偉研究組聯合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根據蛋白結構預測了基因編輯過程中產生脫靶效應的重要胺基酸
  • 楊輝:探索基因編輯技術,致力於罕見病治療
    為此,建立更為高效、安全的基因編輯工具,開發更為靈敏的脫靶檢測技術,成為了全球研究的熱點。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靈長類疾病模型研究組組長楊輝多年來專攻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對基因編輯中的脫靶安全性檢測以及使用該技術建立動物模型和探索基因治療方面獲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楊輝建立的更高精度的單鹼基編輯工具,為單鹼基編輯技術進入臨床治療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 模式動物研究進展
    然而,由於各種模式動物在基因水平以及體內微生物組成等方面都與人類有著相當大的差別,而疾病模型與真實疾病接近程度決定了疾病生物學研究和藥物檢測的準確性,建立和人類疾病狀態相當的疾病模型並不容易。近年來,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疾病動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更加精準和快捷,尤其是ZFN、TALEN和CRISPR-Cas9等技術的出現和成熟,模式動物的製備變得相對容易,並突破了物種限制。單細胞RNA測序為果蠅神經元分類
  • 哈工大蘇彥慶教授團隊新發現:同時優化微結構和降低氣孔率!合金性能大幅提升
    目前一致認為,縮孔率和氣孔率是總孔隙率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氣體孔隙度通常是由氣體偏析引起的,具有寬凝固區間的合金會產生不穩定的固-液界面和大量無序的枝晶以及溶質富集和堵塞的進料通道,因此極易形成縮孔和氣孔,進而嚴重損害鑄態合金的機械性能。因此,尋找有效優化顯微組織的方法,同時降低縮孔率和氣孔率,進一步提高寬凝固區間合金鑄件的力學性能,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首次完成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患者
    隨後的研究發現,CCR5基因呈缺陷型(CCR5-Δ32)的人群不會被R5嗜性HIV病毒感染。  該研究論文的發表,意味著中國科研人員建立了基於CRISPR在人成體造血幹細胞上進行CCR5基因編輯的技術體系,實現了經基因編輯後的成體造血幹細胞在人體內長期穩定的造血系統重建,同時,在成體造血幹細胞上的基因編輯並不會對其他組織器官及生殖系統產生影響。
  • 「三問」基因編輯 中國科學家提出安全檢測新方法
    中新網上海3月1日電 題:「三問」基因編輯 中國科學家提出安全檢測新方法  作者 鄭瑩瑩  因為「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基因編輯被視為敏感的生物醫學新技術。人類是否需要基因編輯?什麼樣的基因編輯技術可行?怎樣檢測技術安全性?
  • 江賜忠​/高紹榮/陳嘉瑜發現體細胞核移植...
    卵母細胞的細胞質能夠通過體細胞核移植(SCNT)重編程體細胞以恢復全能,這使得動物能夠克隆並產生核移植胚胎幹細胞。因此,SCNT在產生用於生物醫學研究的基因編輯動物模型和保護瀕危動物方面具有巨大潛力。最近的研究表明,轉錄因子(TF)雙同源盒(小鼠中的Dux和人中的DUX4)作為陽性TF,可以激活哺乳動物胚胎基因組染色質景觀並調節2C特異性基因集的表達。此外,最近的研究確定了控制全能性的Dux-miR-344-Zmym2調控途徑。DUX4和Dux在兩個結合DNA的同源域和C端域內具有高度相似性。
  • 新抑制劑為基因編輯系統提供開關,可提高精準度降低脫靶效應
    新抑制劑為基因編輯系統提供開關,可提高精準度降低脫靶效應 陸成寬 鄒爭春/科技日報 2020-05-06 08:02
  • 中國學者開發新型單鹼基編輯工具,顯著降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研究團隊根據蛋白結構預測了基因編輯過程中決定脫靶的重要胺基酸,並在不影響催化活性的情況下突變相應的胺基酸,最終得到了顯著減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的單鹼基編輯工具。CRISPR/Cas9是廣泛關注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自從2012年被發明以來備受外界期待。而單鹼基編輯技術是CRISPR/Cas9的衍生工具,該技術可以在不切斷DNA雙鏈的情況下實現單核苷酸的定向突變,為治療單鹼基突變引起的遺傳性疾病帶來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