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凡
原創作者:揚凡(個人微信:linco_kl)熊貓貝貝
回首2020年,不僅僅出現了可以載入人類文明歷史的新冠病毒在全球範圍內的肆虐,也讓無數的中國人,見證了中國經濟發展史上的幾個重要的轉折點和重大變化。
要說這一年的瓜,絕對能讓吃瓜群眾們大快朵頤,撐到扶牆。僅僅在經濟領域,2020年就能讓中國經濟史記上濃厚的幾筆。
在中國,和資本關聯最大的兩個行業以及領軍代表,在2020年,都挺煎熬的!
不倫是開口一個億「小目標」,「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自己的錢想怎麼花就怎麼花」的王老闆,還是「996是福報」,「香港買樓12億」的杭州馬老師,都逃脫不了福布斯魔咒,這兩位可都是當過中國首富的風雲人物。
叱吒風雲,在資本的加持之下,笑傲世界。但是到今天來看,如煙花一般。
8月,王老闆海外資產清零,富豪榜上持續滑落,高調排場轉為沉默收斂;
整個房地產行業在「三道紅線」的威力之下瑟瑟發抖。
12月24日,也就是昨天,針對網際網路巨頭的態度終於落地,惜字如金,層層把關的新華社通稿:阿里巴巴涉嫌壟斷被立案調查。
巨錘落下,高懸於進擊的資本頭頂之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也終於鋒芒畢露!
一切的信號都在表明:在中國,不可能再任由資本驕狂橫行了!網際網路和房地產,不能再被資本綁架了!
屬於資本高速膨脹,野蠻成長的時代,在這個關鍵的時間點,宣告結束。
1
中國的經濟發展:
只有資本模式,沒有創新發明
從新中國建立,到2020年的今天,只有短短71年的時間,但是中國的發展和世界地位的提升,可謂是有目共睹。別的不說,從經濟總量到軍事實力,中國已經事實上的實現了曾經那句超英趕美的豪言。國富民強,國家地位提升,國民生活質量可見的得到了改善,這是每一個中國人都值得驕傲和自豪的成長和進步。
但是絕對不能因為表面的繁榮就麻痺大意,夜郎自大,全球化時代,國與國之間激烈的競爭和看不見硝煙的「戰爭」,永遠不會消失。
有讀者留言,說中國有新四大發明(高速鐵路、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絡購物),都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沒有的,是中國的優勢。
事實上,這就是典型的夜郎自大,不知所謂。
中國的經濟總量和軍事實力雖然列居世界第二,但是客觀理性的看,還是必須要承認美國今天依然是基礎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世界第一大國,同時美國的現代化農業水平和種植生產效率,中國是望塵莫及的。當然,還有每年的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國家,美國已經保持了很久了。
這是事實,並不是崇洋媚外,有一說一,雖然中國有袁隆平,鍾南山,鄧稼先,楊振寧等等這樣值得稱道的國家科技領域元勳,但是美國能屹立世界之首,從數量上就能碾壓我們。
今天在中國看到的數位化,信息化包括什麼「共享經濟」,「創新商業模式」,「新零售概念」等等,稍微有點國際信息認知基礎的人都應該知道,這些所謂的「發明」,所謂的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原形,都在美國。
什麼新四大發明?別人發明出來沒有發展運用普及,在中國經濟環境中運用起來了,就是我們的發明麼?
首先來說電子支付,不管是微信也好,支付寶也好,做的非常的好,但貨幣數位化,電子支付模式,不是中國的發明,電子支付是一家美國的公司,同樣也有馬斯克參與的一項創新,這家公司叫做PAYPAL,出過國的朋友都知道,如果沒有支付寶和微信使用環境的地方,都是用PAYPAL。
這個技術大概在中國電子支付普及之前5-8年,就在美國被發明出來並且成功的市場化。
電商也是一樣,中國的淘寶、天貓、京東,包括後起之秀的拼多多做的都很好,市場規模大、平臺體量大,受眾廣泛,依託中國巨大的消費者基數和市場規模,中國的電商做出了好幾個超大市值的公司,但是就電商模式來說,同樣也不是中國的發明,美國網站EBAY首先創造的電商模式,然後又由亞馬遜將這個模式推廣到幾乎是所有的商品上,在美國家喻戶曉。
高鐵是日本和德國的技術,這個就不用說了。
而共享經濟就更不值得吹噓了,完全就是一場資本的遊戲:一擁而上,一鬨而散,時至今日,恐怕就只有一個毫不起眼的「共享充電寶」的小生意還在苟喘殘存於市場了吧?
清醒的認識到中國目前在科技上的落後,是提高水平,補足短板,實現全面發展的前提。
很現實,也是很真實的結論,那就是:中國的網際網路經濟,其實本質上是套用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創新模式和發明,在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和14億人口紅利的大環境中,得以發展壯大,並且因此得到了資本的青睞,也獲得了一定的經濟影響力。
同樣的,還有中國的房地產,是滿足中國城市化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需求,在高速的市場化建設和龐大人口剛性需求的推動下,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客觀來說,中國經濟總量中,網際網路和房地產功不可沒,地位斐然。
這一點,從全球500強企業中,中國上榜的網際網路企業和房地產企業的數量和規模就能一目了然。
而科技企業,真正被國際承認的中國科技代表企業呢?只有屈指可數的華為。
那為什麼騰訊,阿里,京東這些網際網路企業不能算科技企業呢?因為這些網際網路企業盈利的核心模式,其實並沒有什麼科技硬實力和競爭力。
總不能拿別人先發明的模式來說是自己的創新吧?
這就是中國經濟總量輝煌背後的第一個困境:純粹是資本模式的複製,對市場的重塑和社會資金的高度集中,造就了經濟體中的網際網路巨頭,而沒有任何技術創新。
同樣對於房地產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蓋房子這件事,說破天也不可能有什麼技術創新,中國人蓋房子的歷史都幾千年了,房地產能為中國經濟起到帶動作用和成為經濟支柱,完全是城市化進程的需求推動下,通過釋放土地價值獲得經濟發展啟動資本的模式。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農業文明為基礎的中國,土地用來種糧食養活百姓和拿來蓋房子提前預支勞動價值,本質上都是對土地價值可持續可循環的釋放。
食物夠吃,糧食就不值錢了,房子夠住,房地產就沒經濟價值了。
然而,後工業化時代,全球產業鏈結構模式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不再重視傳統的以人力基礎為條件的工業技術,將這些「血汗工廠」轉讓和遷移到發展中落後的國家,而數位化技術、信息技術和高精尖的關鍵科技,根本不願意轉讓。
然後發達國家用技術優勢和科技領先佔據產業鏈頂端和上遊優勢,對下遊進行經濟掠奪和控制。
就像中國的華為、中興這樣具有科技含量的公司,都是貿易戰中首當其衝受到迫害和排擠的代表。
在經濟結構上的真實情況,讓中國經濟發展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中,被屢屢卡脖子,就是這麼來的。
中國的經濟總量,不虛也不假,但是都是基於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和人口紅利基數的優勢下,藉助資本的驅動,模式的更迭抄襲,還有土地價值的透支釋放(房地產)得來的。而技術層面的創新,科技領域的突破,還有工業效率的提升層面,都是短板。
這些在國際環境中具有競爭力的技術,不是一天,不是投入資金就可以短期內實現突破和解決的,但是中國要想在未來長期立足國際,不懼技術和科技制裁,這是必然要走的路。
這就是中國截止到今天,經濟發展的核心本質。如此高的經濟體量,卻對發達國家的科技和核心技術高度依賴,可悲啊!
2
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
效率與公平的持續博弈
中國從新中國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體制以來,其實是走出了這個世界上一條沒有任何國家的歷史和經驗可以參考和借鑑的偉大發展道路。
中國的偉大,就是人民的偉大,中國的發達,都是建立在「社會主義」的公平核心之下的。
公平,是新中國成立時期,國家在極度貧窮,百業待興的艱難開局之下,為了團結民眾,攤平建設成本,而建立的國家精神領域的重要基石。無數為中國拋頭顱灑熱血無私奉獻一生的人,不就是追求一個公平麼?
但是新中國挺進30年以後,計劃經濟的弊端也開始凸顯,那就是經濟發展的效率和國家經濟需求出現了脫軌,計劃經濟模式拖不動國家高速發展的經濟需求、資金需求和效率需求。
這是一個痛苦的抉擇,要將整個社會的基本面,甚至是市場規則,經濟環境和金融政策,在公平和效率之間進行選擇。
改革開放應運而生,從市場規則上提升了整個中國的經濟效率,中國也從計劃經濟正式轉向市場經濟,但是「效率優先」,同時「兼顧公平」!
公平這一國家基石,從未動搖過,2020年中國在疫情控制和抗病救災的出色優秀的表現,全民救治、一視同仁的做法,將民族和國家的凝聚力又推上了一個全新的階梯。
但是,伴隨經濟高速發展而得以充分發育的資本力量,在中國的經濟環境和市場環境中,也日益膨脹、野蠻生長,甚至開始向中國的社會結構基石,民生經濟環境,發起了衝擊和挑釁。
這就像硬幣的兩面,公平和效率之間的矛盾對立,永遠都存在,陽光之下必有陰影。
資本進擊的目標,主要集中在中國經濟結構的兩大板塊:網際網路和房地產。
先說房地產:
其實房地產上面也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就是國家對土地價值進行釋放,通過透支未來的勞動價值來為中國經濟建設和城市發展提供資金,這個本質是一直貫穿到今天的。關鍵點就在於,土地永遠都歸屬於國家,中國的土地是國有資產,這一點始終沒有發生過改變。
而房地產行業,以大小開發商為代表的「商人」作為開發投資主體的模式,大大的提升了這個價值釋放的速度,而且在高利潤,政策鼓勵的背景下,受到逐利資本的青睞,進一步加大了這個價值釋放的效率。
但是效率提升起來,風險就隨著而來,房企為了盈利效率,在資本的驅動下無限制擴大規模,而很多地方的政府也因為GDP指標要求(效率KPI標準)的壓力產生了土地財政依賴。
一方面,是資本裹挾著頭部房企不斷的擴張開發,因為房地產開發周期和資金回收存在周期,債務風險不斷醞釀,各種資本風險也逐漸暴露:高效率,必然是高周轉!
於是乎,爛尾樓,質量問題,過度建設,行業債務風險……接踵而至。
另一方面,是房地產銷售和持續上漲的高房價問題,將資金風險進一步轉移到了基層民眾和經濟市場中,而中國的金融系統是國家的,這樣的風險又進一步傳導到了國家貨幣和金融體系。
透支基層人民未來的勞動收入價值也要講個限度,過度壓榨的後果就是社會基礎的坍塌。
所以,進入2020年,面對疫情重大的經濟衝擊和持續影響,高層第一次對房地產進行了逆操作,從房企的「三道紅線」到各地因城施策步步抓緊,都在表明一個明確的態度:資本驅動下的房地產行業,不得繼續放肆。
這是很明顯的因果關係,不然按照慣例,每逢危機必放水,每逢放水房價漲。
進入2020年,風向不變,還是「房住不炒」,讓房子的價值回歸居住屬性,這是必然的趨勢。當然房地產畢竟尾大難掉,這需要一定的過程和周期,萬事開頭難,開了頭就不難了。
萬裡長徵還得始於足下的,對吧?
再說網際網路:
和房地產相比,網際網路行業,特別是網際網路巨頭,在2020年,可謂是真正體驗到了來自社會主義的鐵拳。
這一切的開始,就是2020年10月24日,杭州馬老師在上海外灘金融峰會上的開炮。
但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這一天的豪言壯語對整個網際網路行業的改變,只是開始而已。
「反壟斷」,「立案調查」,「別盯著幾捆白菜」……重錘接連打下,而暴風眼的發起人,杭州馬老師,從那一天開始,已經整整消失在公眾眼中60天了。
從曾經的「頂流明星企業家」,無數頭銜的「首富」,到過街LS,人人喊打的「吸血資本家」,不過60天。
人還好說,筆者一直都秉承這樣的觀點,其實不用對馬老師的個人進行什麼道德抨擊,在他的位置上面,誰上去都是一樣,資本代言人,逐利資本的現實代表,僅此而已。
只是馬老師的「真情告白」,帶給中國網際網路行業,資本巨頭的影響,就非常可觀了。成功的引起了高層,國家意志,對於資本猖狂進擊的高度警惕,曾經為了效率而培育起來的信任和依賴,蕩然無存。
在國家兼顧公平的原則下,大家好好做生意,不要太出格,不要試圖挑戰公平基石,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穩定和諧其樂融融。
但是以阿里為代表的資本,伸向中國金融行業,伸向民生基礎,伸向經濟運行規則的手,不僅出格,甚至可以說的上是犯禁了。
淘寶賣假貨,擠壓實體,一家獨大,沒問題,這只是商業模式的優勝劣汰;
支付寶也好,微信也好,電子支付提升交易效率,好處顯而易見,也沒多大問題.
但是在疫情影響未結束,國內國外經濟環境撲朔迷離的背景下,還想著乘機做大規模,搞壟斷,賺快錢,利用資本碾壓市場實現壓榨盈利,那這就不是有點過了,是太過分了。
在中國,追求的基本盤是穩定和諧的公平環境,國家的穩定建立在高考制度,全民醫保,平價教育,房地產良性可持續發展,穩定有保障的土地價值釋放……
而絕對不是危難之際,被乘虛而入的資本,通過高利貸,定向收割,龐氏騙局還有資產掠奪等等的形式對基層民眾和廣大百姓,進行無底線的剝削。
這就是披著網際網路外套的資本巨頭,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最大衝擊和風險。
不管是房地產也好,網際網路也好,資本載體是什麼其實都無所謂,但是觸碰到了國家穩定的公平基石,傷害剝削基層民眾,風險轉移嫁接到國家金融體系……都是在挖社會主義的牆角。
雖然公平和效率必然矛盾衝突,但也得講個平衡和界限。
以上的行為,不用解釋,也不用辯解,都是資本對中國社會基石底線的衝擊和挑釁。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需要發展,追求效率,但是核心的公平,是不能觸碰的紅線。
碰到了,就是原則問題。
3
資本的本質:
欲望和貪婪的人性
有一個重要的信號,那就是12月11日,高層次會議上提出的「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建議。
說是建議,其實就是態度:整個中國,在複雜的經濟環境下,進一步由效率轉向公平的一個明確態度。
當然還有另一個信號,那就是「需求側管理」,同樣是從原本的「供給側」偏向「需求側」。體現的,就是公平優先的態度。
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經濟衰退,大家日子都不好過,這樣的環境裡面要的不是什麼蛋糕增量,什麼經濟發展,而是穩定,民心的穩定,經濟的穩定,社會的穩定,生存的穩定。
先穩定,再圖發展,這才是頂層設計。
而對於金錢、資本、金融、商業、壟斷,甚至是槓桿這些詞來說,本質上都是中性詞,和公平效率一樣,沒有什麼明顯的褒貶意味。
別的不說,「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改革開放,是不是效率佔優的階段?
這些名詞用的好,那麼對國家也好,對城市也好,甚至對於個人來說,健康發展,是有利的,是有助於提升效率的。
比如80後開始的這一代年輕人,通過教育、下海、創業,各種電商平臺,網際網路環境,實現了出人頭地,積蓄了財富,提升了個人和家庭的生活品質。但是用不好,那就絕對不是什麼好事了,小到欺行霸市,大到加速國家和城市內部的貧富差距,醞釀和激化社會矛盾,給社會帶來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和不安因素。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金融和資本,但是資本一旦做主,驅動金融手段,就會變成無孔不入的市場壟斷追逐絕對利潤,就會變成定向收割的消費主義,就會變成披著網際網路外套的高利貸。
目的都是一樣的,少部分的富裕群體,建立金融體系,對底層人民進行持續不間斷的盤剝吸食。所謂敲骨榨髓,竭澤而漁,不過如此。
當然,做生意做到馬老師和王老闆這個級別的人麼,對於頭上高懸的達摩克斯之劍的警惕感受肯定高度敏感,這麼些年來說,不顯山水,老老實實,才得以持續發展。
房地產還好說,紅線以下,服服帖帖,市場的問題只要聽話,總是有辦法解決的。
但是網際網路就不太識相了,進入2020年下半年,資本連賣菜地攤的生意都要搶,本質上已經威脅到整個社會最底層,文化最低、收入最低的普通民眾的生存環境和求生謀食的飯碗了。這不是和在非常時期,已經明確轉向「公平」的高層意志對著幹嗎?
破壞公平,追逐利益,可能並不是資本的本意,而是人性的貪婪。所以根源還是人性中貪慾在做崇。
有句話怎麼說的?「力量越大,責任越大」?大概是這樣的意思吧。可惜,資本驅動下的各位巨頭,力量是大了,結果都把力氣和心思都放到了建立金融體系去追逐更大的利潤和收益,而對經濟環境和國家基礎所面對的風險和挑戰視而不見。
這不是被貪婪蒙蔽了雙眼了嘛!
高效率的經濟社會,2-8定律的存在已經是事實上的不公平了,要解決這樣的不公平,需要時間,需要智慧。結果這樣的現狀都沒有得到緩解,資本巨頭竟然還想讓只有20%財富的80%群體,去透支價值,背負20%的債務,讓富人們擁有全部100%的財富!
我看到過這麼一句話很有感觸:
中國的電力、糧食這些民生基礎行業,雖然年年被罵,飽受詬病,但是最偏僻的地方也有電用,在中國也不可能因為饑荒讓一個人會被餓死,包括鐵路的12306也是一樣,改進完善了數年,也能用了,但是如果這些東西開放給這幫資本主義的網際網路,恐怕在資本的力量鼓動下,這些網際網路巨頭怕都敢討論如何控制鐵路經營和運營權力了。
資本控制了政治,那對於普通民眾來說,將重現工業革命跑馬圈地的殘酷,真正的噩夢就將開始了。看看中國香港底層民眾的生存現狀,看看韓國寡頭資本影響下的民眾,看看美國疫情期間的普通民眾的狀況吧。
4
事關國本,必然警惕
一切都是有跡可循,一切都是矛盾使然。
在進擊資本的驅動下,資本家和中國社會體制的對抗和衝擊,遲早會出現,只是沒有預料到,會來的如此突然,會來的如此出人意料。
公平和效率對於任何國家來說,在不同階段的意義和地位是完全不同的。
就看這個國家目前需要什麼,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引導和應對因為偏重這一個方向而產生的問題。
這個邏輯和主次非常關鍵,是國家決定,而不是資本決定,就算放到資本主義國家也不可能放任資本橫行。上面說了,資本不可怕,人的貪婪和欲望才是最可怕的,前車之鑑也有,美國的幾次金融危機,日本的平成蕭條,根源都是資本的無序擴張所導致的。
過於強調公平,那必然效率低下,國家經濟難以發展,國民生活和經濟水平低下;
過於強調效率,那就會導致道德和信用體系崩潰,社會矛盾必然高度激化,揭竿而起是遲早的事情。
所以任何國家的治理,都是在國家社會基石之上的不斷平衡的過程。如果放縱資本的野蠻成長,那很有可能中國就會變成韓國,美國這樣的社會。
這和中國的定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追求的共同富裕完全就是對立、矛盾、背道而馳的。
追求效率的階段,學習借鑑資本主義先進發達的市場經濟模式,提高效率,追趕差距。但是在追求公平的時期,就必然要對資本進行限制,管控,甚至是高壓約束。
這就是為什麼房地產也好,網際網路巨頭也好,在當下的境遇。
所見之象,必有因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偉大的中國用短短幾十年時間就走完了西方成熟資本主義國家幾百年的道路,財富實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增長。同樣的,西方資本主義用了幾百年才暴露出來的短板缺陷和問題隱患,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就得到了快速表現和暴露。
這是資本,人性和社會體制的正面矛盾,不是小事。這也是偉大祖國實現繁榮富強之路的過程中,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困難和障礙。
資本逐利是天性,資本慈善是偽善。
在中國,共同富裕才是終極目標,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這一點,是中國堅實的社會基礎,不容冒犯和踐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