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陳媛 通訊員劉曉鴻 裴霓裳
因為「奶奶」捐獻的角膜,3歲的俊俊(化名)恢復了光明。但大多數角膜病致盲患者,並不如俊俊那樣幸運。昨日,武漢市紅十字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武漢12年來實現角膜捐獻僅193例,而每年約有4000人在苦苦等待做角膜手術,12年來
眼庫持續零庫存。
「奶奶」捐角膜「孫子」重見光明
「如果不是阿姨的捐獻,我的孩子不會有現在這麼清澈的目光。」昨日,俊俊媽感動地說。3歲的俊俊曾患有角膜皮樣瘤,去年4月在等待了近4個月後,終於接到武漢愛爾眼科醫院的通知,孩子可以接受角膜移植手術了。
手術後,俊俊的「白眼珠」終於變黑了。今年6月到醫院複查時,俊俊的爸媽偶然得知是一位阿姨讓自己的兒子重現光明,感激流淚。於是他們四處打聽捐贈者的信息,正好遇上了來病房尋找受捐者的楊師傅。雙方一對手術時間,立刻認定了對方。楊師傅憐愛地抱起俊俊,激動地說:「妻子的心願真的實現了!」之後,他們時常聯繫,俊俊親暱地喊楊師傅「爺爺」。
楊師傅的妻子於靜(化名)生前是一名普通工人,退休後在家相夫教子,是一位賢惠熱心的好妻子、好母親。2011年2月的一次體檢中,她被查出患有胃癌,而且已是晚期並轉移。當醫生告訴她「已無手術意義」時,年僅54歲的她提出了捐獻眼角膜的想法。
她一再向家人解釋:自己很多年前就萌生了這一想法,只是當時年齡不算大,身體比較健康,就沒有刻意提出來。突如其來的絕症,讓她下定決心要儘快辦理捐獻登記手續。在家人的支持下,2012年於靜與武漢眼庫取得了聯繫,並籤下角膜捐獻協議書。
「生命的時間不由自己做主,但生命的意義可以由自己把握。希望我死後,還能為這個社會做出點貢獻。」於靜微笑著說,「希望在將來選擇角膜移植時,儘量把我的眼睛留給孩子吧。」去年4月19日凌晨,於靜平靜地走完了人生。依照其遺願,醫院將其角膜移植到當年僅2歲多的角膜皮樣瘤患者俊俊眼內,另外一枚角膜成功移植到因圓錐刺眼而角膜穿孔的20歲瀋陽小夥子的眼中。
等不到角膜 小夥子無奈摘眼球
昨日,提起自己一隻眼睛是假眼,30多歲的農民工小鄧不無遺憾,由於這個原因他找工作受到影響。
去年5月,小鄧因啤酒瓶爆炸,被碎屑劃傷左眼,3天後眼球上方出現白點,隨著時間推移,白點越來越大。一個月後,他被愛爾眼科醫院確診為真菌性角膜潰瘍。醫生說,由於就診太晚,真菌已長到角膜深處,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必須儘快進行角膜移植。可是等了20多天,沒有出現一位角膜捐獻者。多方聯繫其它眼庫,也都沒有合適的角膜。
去年8月,小鄧眼睛開始流出牙膏狀液體,醫生說再也不能等了,必須摘除左眼球,因為他的感染已波及到眼內,如果不摘除眼球會引起更大範圍的感染。如今他的左眼已經裝上了義眼。
武漢兩大眼庫 長期以來零庫存
武漢市紅十字會目前指定的角膜捐獻登記接收站有兩家,一家是同濟醫院,一家是武漢愛爾眼科醫院。「我們的眼角膜庫長時間都處於零庫存狀態,來一個角膜就用一個,完全供不應求。」愛爾眼科醫院眼角膜捐獻登記接收站工作人員明維介紹,從2008年9月成立至今,該站登記捐獻眼角膜者461例,實現捐獻105例。
在這些捐獻者當中,有普通的工人、學生、教師,也有相當多的高知、高幹,如退休老紅軍、博士生導師、飛彈專家等等,這些捐獻者包括家屬沒有任何的要求,他們只是希望將明亮的角膜留下,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另一家眼庫同濟醫院眼庫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據介紹,由於自願捐獻眼角膜的人太少,眼角膜遠遠不能滿足患者需求,每年開展全層穿透性角膜移植手術僅一二十臺,眼庫常年為空。
武漢市紅十字會器官捐獻中心主任駱鋼強介紹,武漢市約有盲人20萬,其中近50%的因角膜病致盲。這意味著,從理論上,除了已失去手術機會的盲人,約8萬人可以通過角膜移植復明。據設有眼科的武漢各大醫院統計,武漢每年約有4000人在苦苦等待角膜做手術。但到目前為止,武漢遺體捐獻登記6188人,眼庫建立12年以來,共實現角膜捐獻193例。「眼角膜庫長時間都是零庫存狀態,來一個角膜就用一個,完全供不應求。」
因為角膜資源緊缺,一位捐獻者的一對角膜至少要供兩個患者使用,也就是說,每位患者只能復明一隻眼睛。為了更好地利用角膜,醫務人員還嘗試將角膜分層、分片。但由於患者自身疾病的原因,角膜移植無法保證一次成功,移植過程偶有損耗,把這些因素綜合考慮進去,12年來受益者大約300人左右。
同濟醫院眼科專家介紹,由於供體緊缺,捐獻的角膜只能優先給那些重症患者(嚴重的感染性角膜疾病)和登記靠前者。因此,有些患者同時在全國多個城市排隊登記,哪邊先等到角膜就去哪裡做手術。
傳統觀念 導致角膜捐獻志願者不多
昨日,在武漢愛爾眼科醫院眼庫成立5周年紀念活動上,該院全體職工籤下角膜志願捐獻書,自願身後無條件地把眼角膜奉獻出來,同時呼籲社會各階層人士,積極支持宣傳並自願捐獻眼角膜。
眼角膜是眼球上的一層透明膜。目前我國角膜致盲患者有400萬—500萬人,每年成功進行角膜移植手術的僅5000例。
專家指出,捐獻眼角膜的志願者之所以還不多,「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等傳統觀念是重要原因之一。有時候本人願意捐獻,但是家屬並不同意,最後關頭打了「退堂鼓」。駱鋼強表示,有很多志願者前期籤訂了角膜捐獻協議書,但是後來都不了了之。
除了觀念原因,一些人對眼角膜捐獻的流程不熟悉,導致好不容易得到的角膜白白浪費,這也讓醫生感到十分遺憾。
據了解,孝感曾有一名籤了眼角膜捐獻協議書的老人去世,由於家人未仔細閱讀捐獻說明,在去世4小時之後,老人的家屬才通知醫院。當醫生趕到時,距死者去世已近8個小時,經醫生檢查,由於捐獻者年齡偏大,去世時間又較長,角膜已經渾濁,不適合做臨床需求最大的穿透性角膜移植。醫生說,取眼角膜的時間越快越好,夏天在去世後6小時內,冬天要在12小時內。
捐獻的角膜 不可指定移植對象
駱鋼強說,目前捐獻遺體、器官、組織使用的是同一份登記表,其中以勾選方式註明願捐出角膜、某一器官,或遺體的全部。12年間,武漢共有約6188人登記成為遺體捐獻志願者,他們都同時選擇了角膜捐獻,但其中近一半均為青壯年,無法緩解目前供體緊缺的現狀,實現角膜捐獻。
按照慣例,角膜捐獻者和接受移植者的消息是不互通的。也就是說,捐獻者的家屬,並不知道去世親人的角膜捐獻給了誰。而接受移植手術的患者,也無從得知捐者的信息。捐贈的角膜不能由供體指定捐獻給需要的某人,而必須由眼庫的專家,經過篩選,移植給最合適的受體。
據介紹,角膜與器官不同,它是可以儲存的,根據角膜的質量不同,存儲條件和時間都不同,一般用於重度角膜病移植的角膜,在4℃的無菌恆溫角膜冰箱中可存儲兩周。
視受體情況的不同,一對眼角膜可以移植給2—4名患者。如果受者的角膜只是部分缺失或損傷,只需要修補的話,就可以將一對角膜剪成數塊,移植給受者。但如果受者的角膜是完全損傷的,那一隻角膜就只能挽救一隻眼睛。
本文來源:荊楚網-楚天都市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