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6 12: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Caleb Everett 酷炫腦
A Pirahã family. Credit: Caleb Everett, CC BY-SA
作者 | Caleb Everett
翻譯 | 黃嘉棋
改寫 | Adam Peng
審校 | 酷炫腦主創 & Yeal & 小注
朗讀 | 胡恩
美工 | 老雕蟲
編輯 | 湘蓉
其實我們並不是生來就能輕而易舉地區分數量間的大小,「無數字」文化指的是那些語言中不包含任何數字或僅有極少數精確數字的文化。
並不是所有文化中都存在「數字」這一概念。在南美亞馬遜流域的叢林深處,分布著一些對數字沒有任何概念,以狩獵與採集為生的部落。他們並不會用數詞精確地表達數量,而是只依賴諸如「幾個」、「一些」等較為模糊形容詞。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生活中根本離不開數字的我們。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一個由數字構成的世界。我們用數字表達時間、確定年齡、衡量體重、判斷財富價值……那些精確嚴謹的數值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日程安排到心理狀態,無一例外。
你或許覺得沒有數字的世界很奇怪;但回溯歷史你會發現,其實像我們這樣使用固定數字的人們才是少數。在人類長達二十萬年的進化歷程中,大多數時間裡我們並沒有精確的計數方法;即使是在今天現存的七千多種語言之間,對數字的使用也有著巨大的差異。正是「無數字」文化所使用的語言為科學家們研究數字的發明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提供了新思路。藉助對「無數字」文化的研究,卡勒·埃弗雷特在一本新書裡探索了人類創造數字的方式,探討了數字的出現對人類的農耕和文字的起源所產生的重要作用。
「無數字」文化指的是那些語言中不包含任何數字或僅有極少數精確數字的文化。這其中就包括開頭提到,居住在亞馬遜流域的蒙多魯庫文化(Munduruku)和皮拉哈文化(Pirahã)。科學家們還研究了一些成長於尼加拉瓜文化(Nicaragua)從未了解過數字這個概念的成年人。在「無數字」文化中,即便是健康的成人也難以準確分辨並記住像「4」這樣小的數詞。在實驗中,研究者一粒一粒地往易拉罐裡放堅果,然後再一粒一粒地將堅果取出;被試觀察研究者放入並取出堅果的全過程,並被要求當易拉罐裡的堅果被全部取出時,向研究人員示意。實驗結果表明,儘管實驗中所使用的堅果一共只有四五粒,但「無數字人」並不能準確地記得易拉罐裡剩餘的堅果。
該實驗和其他許多實驗都得出了相同的結論:沒有數詞概念的「無數字人」們難以完成在你我看來易如反掌的數量區分任務。儘管世界上只有一小部分語言中沒有或幾乎沒有數量詞,但這足以證明數字的使用在人類社會中並不具有普適性。值得強調的是,上述的「無數字人」認知能力正常,並且幾個世紀以來一直能夠良好地適應他們的生活環境。作為傳教士的後代,埃弗雷特年輕時曾與位於黑梅奇河 (the black Maici River) 河畔的皮拉哈文化中土生土長的人們生活過一段時間。皮拉哈人對河流生態的深刻理解給埃弗雷特和其他外地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對於身處「無數字文化」的皮拉哈人而言,任何需要精確區分數量的任務都非常困難;這應該是意料之中的事,畢竟如果不會數數,我們又怎麼能弄清楚椰樹上到底有多少椰子呢?像這樣看起來直截了當的問題對於沒有數字概念的他們來說就顯得沒那麼容易了。
對工業化社會中尚未掌握數詞的兒童 (anumeric children)的研究也驗證了這一結論。在父母一遍一遍地教會他們數詞之前,孩子們只能粗略地區分大於三的數量間的差異。我們需要首先掌握「數字」這一認知工具,才能輕易穩定地識別更多的數量。其實孩子們需要花費數年的努力才能掌握數字詞的確切含義。兒童最初學習數字就像學習字母一樣,他們知道數字是按順序排列的,但並不知道每個數字代表什麼意思。經過時間的積累,他們開始理解一個數字所表示的數量比它的前一個數字大。這種需要大量實踐才能理解的「後繼原理」(「successor principle」) 實際上是我們了解「數字」這一概念的基礎。
圖源網絡
所以其實我們並不是生來就能輕而易舉地區分數量間的大小。倘若缺少了從嬰孩時期就被灌輸數字概念的文化傳統,我們可能連最基本的數量都難以區分。當我們的父母、同伴、和老師們把數字的概念植入我們的認知功能當中,數詞和數字也同時改變了我們的數學思維能力。數學思維發展的過程是那么正常,以至於我們有時候會覺得這是成長過程中自然而然就會發生的事,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的大腦中對於數量的直觀感受是天生的。例如,即使是新生兒也能夠發現8種物件與16種物件之間存在著數量差異;這些直觀感受也確實會隨著年齡增長會不斷得到提升,但直觀感受所發揮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人類其實並不是唯一擁有抽象數學思維的物種。與黑猩猩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我們的數字本能也並不如許多研究者所猜測的那樣鶴立雞群;我們甚至和一些非哺乳動物遠親(例如鳥類)有著相同的數學推理本能。一些對鸚鵡的研究表明,如果向它們引進「數字」這一認知工具,它們的數學思維能力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提升。
那麼人類最初是如何發明「數字」這一概念的呢?其實,答案觸「手」可及。世界上大多數語言都採用十進位,二十進位或五進位的數字系統。像五和十這樣的小數是組成大數的基礎。在英語中,大數字是由10為基礎構成的,比如14就是four加上「teen」,而31就是「thirty」加上one;這是因為原始印歐語系採用的是十進位形式。
圖源網絡
在許多古文化中,我們創造語言的祖先們通過觀察自己的手發現左右兩隻手都有五根手指。數字「五」就此誕生並世代相傳,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語言中「五」一詞源於「手」一詞的原因。所以大多數數字系統其實是兩個關鍵因素的副產物:人類的語言表達能力及人們對手和手指的關注。人類的直立行走解放了人們的雙手,也間接造成了人們對「手」的執念,同時幫助大多數語言創造了數字的概念。
「無數字」文化還為我們理解特殊的數字傳統帶來了許多啟示。讀到這裡,請你再思考一下:現在幾點了?你的一天由分和秒決定,但這些單位其實並不具有真實的物理意義。而對於「無數字人」而言,這些時間單位也並不存在。實際上,分和秒是數千年前美索不達米亞所使用卻並不常見的60進位數字系統的歷史遺留產物。它們存在於我們的思維中,卻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遠古時期的人造產物。
有關數字語言的研究不斷表明,人類(區別於其他物種)的主要特徵之一是強大的語言及認知功能。毫無疑問,人類普遍具有認知功能,但截然不同的文化卻給我們帶來了不同的認知體驗。因此,如果我們想要真正了解不同文化中的認知體驗究竟有多大差異,我們必須深刻了解不同文化間的語言差異。
酷炫腦長期徵集腦科學、心理學類文章,歡迎投稿
投稿請發郵箱:2829023503@qq.com
點這裡,讓朋友知道你熱愛腦科學
原標題:《對語言中沒有數字的族群,一切數字皆為無數》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