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實話實說,包子作為我早餐的主食,雖然一年365天不是天天吃,但至少有200天的早餐是吃包子。以前,我基本上是在外面的店裡買包子吃,直到有一天吃了個「蒼蠅餡」的,我就很少在店裡買來吃了,而是自己在家裡做。開始那幾次蒸的包子,蒸出來總是軟硬不勻,有的地方是熟的,有的地方還是生的,不好吃。後來,我請教一位專門做包子幾十年的老師傅,他不僅告訴了我蒸包子造成軟硬不勻的原因,還詳細介紹了蒸包子的做法步驟及經驗技巧。現在,我蒸出來的包子終於個個都軟硬均勻,不塌陷,白白胖胖的,口感好,又香又美味,全家老小都愛吃。
一、蒸包子時,包子軟硬不勻的原因有哪些?1.面沒有發好。有句俗話:心急吃不了熱包子(哈哈哈,這句俗話是筆者自編的,應該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不過,我這麼多年蒸包子的實踐證明,心急確實也是吃不了熱包子),所以,蒸包子前需要耐心等待包子醒好之後再放進蒸籠裡蒸,
不管是放發酵粉,還是用老面發,面拌好以後,應放置在溫暖處2~4個小時,待麵團發到原來2倍左右大,麵團內部充滿氣飽方可上籠蒸。同時,
發麵時要用溫水,尤其用發酵粉時更要用溫水,否則發起的面就比較死,蒸熟出來就會出現軟一塊硬一塊。
2.麵團醒發過度。也就是「老了」,這種麵團非常軟塌,嚴重的成為糊狀,按不鼓起,抓無筋絲,有的還像豆腐渣那樣散,如此麵團如果加以蒸製,麵筋骨架不能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蒸出來的包子就會軟硬不勻。
3.包子在蒸製過程中受到蒸汽的長期俯衝。實踐證明,放在蒸籠中間位置的包子易皺縮,這是由於中間的包子經常受到有蒸鍋頂端回流的蒸汽俯衝,甚至滴水,引起表皮發粘,過於緻密,從而導致皺縮。
4.加水量過大。蒸包子時,如果加水量過大會加速酶對蛋白質的分解,減弱麵團的彈性和延伸性,從而使麵團發粘,蒸出來的包子軟硬不勻。
5.蒸包子的鍋蓋不好。在。蒸包子的過程中,包子被鍋蓋上面的滴水重複滴到包子上,面被燙死了,造成包子軟硬不勻。如果是這樣,是因為鍋蓋太平了,應該選擇拱形大一點的,這樣滴水會順著鍋邊流下去,不會滴到包子上。另外鍋蓋一定要蓋嚴不能有縫隙,可用乾淨的毛巾封住蓋不嚴的地方。
6.蒸包子的時候千萬不要經常揭開鍋蓋看包子蒸的進度。要知道,包子要在絕對封閉的環境下才能蒸出白白胖胖的樣子。包子蒸好後,
鍋蓋也不要揭得太急了,因為鍋裡面溫度高,外面溫度低,熱脹冷縮,打開鍋蓋的一瞬間,大量的蒸汽漏出,原本包子依託於蒸汽正在膨脹,而你一揭蓋,蒸汽跑出,包子當然就塌了,瞬間被冷回去了。所以,
包子蒸熟關火之後不要立即打開鍋蓋,應等5分鐘左右讓熱氣慢慢散去,這樣揭開鍋蓋包子才不會出現一邊軟一邊硬的現象。
二、科學蒸包子的做法步驟: 1.揉面。首先要調和酵母粉,用溫水將其浸泡化開,記住水溫一定不能過高,否則酵母會被高溫殺死。將調和好的酵母水倒入麵粉中攪拌均勻,
然後再加入一些溫水,慢慢揉成麵團,從雪花狀的面絮揉成偏硬的麵團。注意,不同品質的麵粉,應採用不同的揉制時間和力度。麵粉的筋力越強,麵團的彈性越大,需要越長的揉制時間和較大的揉制力度。一般來講,揉制力度硬質麥大於軟質麥,精製粉輕於特一粉。手工揉制到恰當程度的判斷標準是:麵團光滑,稍微發粘,剛剛變軟時即可成型。
2.發麵。將揉好的麵團放入盆中,放到一個比較溫暖的地方等待發酵,發好的麵團應是原來麵團的兩倍左右大,如果此時麵團出現許多蜂窩狀氣孔的話,就要進行二次揉面,再次揉面的時候手上多沾點麵粉,這樣就不會粘手,之後再進行二次發酵,發到之前的麵團一倍大即可。
3.醒面。發麵完的麵團就可以包肉餡了,包子包好後就要醒面,一般醒面半個小時左右,醒發完的包子會鼓成一個個「白胖子」,這時就可以開始上鍋蒸了。
影響包子醒發速度的因素有加水量、酵母的加量和質量以及溫度和麵粉的品質等。包子是否可以上鍋蒸製的判斷標準是:用手指蘸少許水,輕輕摁一下包子,如果摁下的小坑能夠慢慢回復即可上鍋蒸製;如果不回復則醒發過度;如果立即回覆說明醒發不到位,還需繼續醒發。
4.蒸發。這一步非常的關鍵,千萬記住,蒸包子一定要冷水上鍋,不能等水開了才一個個往上放,這樣只會讓蒸出來的包子軟硬不均勻,存在疙瘩,所以蒸包子,必須冷水上鍋,然後包子與包子之間的距離要間隔大點,因為在蒸包子的過程中,包子是會慢慢膨脹變大的。
三、筆者溫馨提示:我這麼多年的實踐證明,蒸包子時最好不要用平行的那種鍋蓋,而要用拱形的鍋蓋蒸,這樣才不會使蒸汽水掉落到包子上面。如果蒸汽水掉落到包子上以後,就會使包子局部有硬疙瘩,造成軟硬不勻。包子一般蒸25分鐘左右就可以了,蒸好以後關火,讓包子在鍋內燜5分鐘左右再揭開鍋蓋,這樣包子不會塌陷,個個都會白白胖胖,軟呼呼的,吃起來很香,很美味!